非常詳細的穴位分類總結!
版權說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
以下是正文部分
1、補氣穴:氣海、中脘、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2、補血穴:脾俞、膈俞、章門、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
3、理氣穴:膻中、內關、氣海、太沖、行六、大陵。
4、通脈穴:太淵、內關、神門、心俞、厥陰俞、膈俞、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5、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傷: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傷:大包、陽陵泉。
④腕關節扭傷:陽池、大陵。
⑤肩臂扭傷:肩井、曲池。
⑥踝關節扭傷:丘墟、崑崙。
⑦膝關節扭傷:膝眼、陽陵泉。
6、止嘔穴:內關、足三里、天樞、中脘、公孫、膻中、勞宮、三陰交。
7、發汗穴:合谷、復溜、大都。
8、止汗穴:後溪、合谷。
9、止咳穴:列缺、太淵、尺澤、孔最。
10、祛痰穴:豐隆、中脘、內關、列缺。
11、消食穴:足三里、公孫、中脘、天樞、合谷。
12、清熱穴:大椎、曲池、合谷、血海、勞宮、少商、商陽、行間、大都。
13、祛寒穴:神闕、命門、中脘、陰陵泉、氣海、關元、列缺、膻中。
14、壯陽穴:命門、腎俞、關元、氣海、神闕。
15、降血壓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沖、湧泉。
16、醒腦穴:人中、百會、十宣、勞宮、湧泉。
17、安神穴:百會、神門、內關、心俞、三陰交、太溪、安眠。
18、通便 穴:天樞、大腸俞、足三里、豐隆、支溝、陽陵泉、照海、大敦、內庭。
19、止瀉穴:天樞、大腸俞、足三里、大橫、曲澤、委中、內庭
常用穴位處方歌訣一覽表
一、十二原穴
五臟及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即肺之原太淵,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腎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沖,左右各一;膏之原鳩尾;肓之原氣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出《靈樞·九針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陽經的合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於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於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於膀胱經。從「合治內腑」的治療原則出發,按疾病所屬內腑的不同,而取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病取三里,大腸病取上巨虛等。
小腸:下巨虛;大腸:上巨虛;三焦:委陽;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膽:陽陵泉。
三、八會穴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八會穴首載於《難經》,它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係,
並與經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複。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臟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八會穴: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又名懸鐘)。
四、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這八個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稱竇氏八穴。結合天干、地支、九宮、八卦等應用,稱為飛騰八法和靈龜八法,是一種按時取穴治療疾病的方法。
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通過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沖脈為十二經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療婦科病效著),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的病,又能治沖脈的病。
在臨床上常採取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後溪配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部疾患;臨泣配外關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針(合谷曲池三里陽陵內關三陰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壓③癱瘓④痹症
七、十全大補方
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
主治:心脾兩虛、脾腎兩虛、肝腎兩虛、神經衰弱、久病體弱。
八、胃家病驗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組方: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
範圍:胃痛、腹痛、食滯、腹瀉、便秘。
九、四大系統調節主穴
血液循環系統:內關
消化系統:承漿、足三里、中脘
神經系統:風池、率谷
免疫系統: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顫: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澤
流涎:地倉
男蠱女孕:湧泉
鬼邪妖癲:神門、人中、間使
冷風濕痹:環跳、陽陵泉
頭面病:曲池、合谷
鼻淵:合谷、太沖
泄瀉:足三里、內庭、申脈、中脘
五癇(如五畜叫):勞宮、湧泉
心腎不交:神門、太溪
心力衰竭:內關、膻中
註:自《雜病穴法歌》《靈光賦》《長桑君天星秘訣歌》《常見病信息穴一針療法》。
十一、常見病一針療法
退熱穴:曲
胸悶穴:膻中
調心穴:內關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臍中
精神病穴:百會
癔癱穴:湧泉
面癱穴:下關
偏癱穴:率谷
腦缺血穴:風
前頭痛穴:中脘
偏頭痛穴:太沖
後頭痛穴:至陰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風
胃痛穴:中脘
止瀉穴:申脈
腎痛(結石)穴:精靈
利尿穴:三陰交
落枕穴:懸鐘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陰陵泉
腰肌扭傷穴:後溪
髖痛穴:合谷
肋痛穴:陽陵泉
膝痛穴:曲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後溪
催乳穴:湧泉
上牙痛穴:下關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關
眩暈穴:百會
耳聾穴:聽宮
耳鳴穴:聽會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
胸項如有痛,後溪並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陽九針歌
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
環跳三里合谷並,此是回陽九針穴。
十四、禁針穴歌
腦戶囪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顱息角孫承泣穴,神道靈台膻中明。
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沖針莫行,
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成。
外有雲門並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
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里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沖陽血出投幽冥,
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
手魚腹陷陰股內,膝髕筋會及腎經,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皆通評。
十五、針灸取穴要訣
病在上,取肺大腸經;病在中,取脾胃經;病在下,取肝腎。
寧失其穴,不失其經,離穴不離經。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按壓穴位處脹痛感比非穴位處明顯。
十六、零基礎系統學習艾灸
黃帝內經:針之不到,葯之不及,必須灸之!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艾灸,學習艾灸,真的用艾灸調理身體,特別系統編輯了10篇系列文章,從艾灸手法、開穴、調理原則、調理思路等進行了詳細介紹。
目的就是讓你一看就能明白,一看就能操作的教學視頻。
李帆簡介:
十七、跟店學習艾灸
我的老師不是以培訓艾灸進行賺錢的,而是開了一家艾灸館,真正調理身體為主。
老師的心愿是:普及艾灸,讓艾進入千家萬戶,分燈燃世界!
所以想學習艾灸,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可以參加我老師的跟店學習艾灸培訓。普及價格1200元。在老師的艾灸館裡進行學習,隨到隨學,學會為止!沒有時間限制!
可以學習系統的艾灸,學習內容包括:
第一部分:
第一節:灸法的起源和作用。
第二節:灸法的調理原理。
第三節:灸法原理分析。
第二部分:
第一節:何為灸法及灸法的分類。
第二節:學習懸灸的四種手法。
第三節:練習懸灸的四種手法。
第三部分:
第一節:一氣四相與中醫五行理論。
第二節:何為六淫及艾灸驅除六淫的方法。
第三節:中醫辯證與艾灸取穴原則。
第四部分:
第一節:學習艾灸開穴手法,及不同病症的開穴原則。
第二節:學習艾灸調理手法及常見病的調理穴位。
第三節:學習艾灸排病手法及排病的常用穴位。
第五部分:
第一節:學習中醫手診。
第二節:學習中醫面診。
第三節:學習中醫觸診。
第六部分:
第一節:學習艾灸調理思路及清、調、補在不同階段的靈活運用。
◆◆◆
每日好文章:一個研究身心健康的公眾號
關注心靈問題、身體問題,關注即可查看相關方面文章!






TAG:愛微幫 |
※穴位治病,一分鐘搞定!
※常按這些穴位,可分分鐘消除腰痛!
※通俗易懂的圖文穴位分類及作用
※四種分型,一個穴位,搞定便秘!
※便秘?四種分型,一個穴位就搞定!
※清腸毒、治便秘,一個穴位非常好用
※胃炎、胃潰瘍、胃痛、消化不良,就這樣按這個穴位十分有效
※常用穴位口訣,配圖精華版,想學穴位的看看!
※常按這個穴位,祛濕排毒的效果最好!
※偏頭疼真要命,常按這穴位,1分鐘見效!
※中醫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點匯總
※折量分寸法,中醫針灸分穴位的一種方法
※按摩穴位治百病,不可不看最全的穴位解秘
※折磨人的偏頭痛,一個穴位搞定它
※視力模糊、看物扭曲、眼睛灼痛!只需按揉2個穴位5分鐘輕鬆緩解!
※內分泌失調怎麼辦?針灸六個穴位就能夠調理!
※穴位按摩 一分鐘治癒常見疾病
※它被中醫成為「刮油穴位」,常常按摩這個穴位,既減肥又治病!
※調理腱鞘炎竟把血糖降,就因為一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