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究竟是什麼時候將林兆華導演叫做「大導」,已經是一件難以考據的事情了。一說八十年代,一說九十年代,而具體是誰說的並沒有留下詳細記錄。


儘管如今不少年輕觀眾會把他和一字之差的香港導演林奕華弄混,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中國諸多戲劇導演之中,也只有他能夠獨稱一個「大」字。


雖然習慣過農曆的生日,但過了今年的7月1號,大導就實打實地八十歲了。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孟京輝說,「年輕人有時候顯得很老成,他們的皺紋長在心裡,但是這個人,滿臉皺紋,但皺紋里都寫著年輕。」


賴聲川說,「他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藝術家,他的戲很霸氣,膽子很大。」

濮存昕說,「他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梁冠華說,「他是真正優秀的導演,別人無非是組織者。」


余秋雨說,「他是一位真正進入自由王國的導演藝術家。」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耄耋之年的林兆華,頭髮花白,身材瘦小,甚至缺了幾顆牙。但就是這麼個看似普通的「小老頭」,卻能當之無愧地穩坐中國當代戲劇導演的頭把交椅。


1936年生於天津,196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早期作為演員進入北京人藝,1978年開始擔任戲劇導演至今。


幾十年來,特立獨行是他的一張標籤,質疑和爭議幾乎伴隨著他的每一部作品。但八十歲的大導仍未被現實磨平稜角,正如他那標誌性的穿衣習慣,外套常年圍在腰上,感覺到冷的時候才套上,但是——只套一隻袖子。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林兆華的導演作品超過七十部,直追他的年齡。他不僅多產,而且多部作品都成為中國戲劇史的里程碑,八十年代的《絕對信號》、《狗兒爺涅槃》,九十年代的《鳥人》、《茶館》,再往後還有《白鹿原》、《窩頭會館》……


80年代初中期,他與劇作家高行健合作的《絕對信號》、《車站》、《野人》三部作品,引發了中國實驗戲劇的風潮。除了《野人》,另外兩部都遭受過禁演。


1982年的《絕對信號》是中國第一部小劇場實驗話劇。這是一部反映青年生活的無場次話劇,劇情圍繞著主人公黑子被車匪脅迫登車作案,在車上遇見昔日的同學小號、戀人蜜蜂和忠於職守的老車長逐步展開。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絕對信號》劇照


這部啟發人們去思考人與社會的依存關係的戲,排演過程並不順利。為了過審,大導愣是想出了一個積極的主題——「挽救失足青年」。好不容易過了審,這個戲卻只能在排練廳進行「試驗演出」。


萬幸的是,觀眾反饋不錯,演出場地便從一樓的排練廳,搬到了三樓的宴會廳,最後到了大劇場。最終《絕對信號》演出了一百多場,在當時的戲劇界很是轟動。


林兆華的作品創新大膽、風格多變,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不願意做同一種風格傳統的奴隸」,「無個性的創作,不是藝術,是模仿。重複就是倒退!」1998年的《三姊妹·等待戈多》就是他的一次創新嘗試。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三姐妹·等待戈多》劇照


契訶夫的《三姊妹》和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兩個創作背景不同、風格相去甚遠的作品。大導選擇將這兩個作品合而為一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等待」,用他的話來說,「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但是等待是一個更永恆的主題。因為等待,俄羅斯的『三姊妹』與了巴黎的『流浪漢』在此刻的北京相遇。」


但是,這部有著極致藝術風格的作品,在商業上卻是徹底的失敗。原定在大劇院演三十多場的戲,演到十二三場的時候實在撐不下去,每天只有幾十個觀眾,大導只能喊停。


林兆華和易立明兩個投資人,一人虧了18萬,相當於當時的一輛富康汽車。現在說到這個戲,大導心中仍然滿是落寞,「我排這個戲,不複雜啊,知音太少,心裡太難受了。」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紅白喜事》劇照


1999年的人藝版《紅白喜事》,林兆華第一次嘗試了寫實主義。舞台上能打出自來水、煙筒能冒煙、人還能爬上房頂……這些在現在的觀眾看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在當時國內的戲劇界,這是第一次的嘗試。


有人評價,「林兆華迷途知返,終於回到現實主義的路子上來」,老爺子不以為然,「我從來沒有『迷途』,更談不了什麼『知返』」。


北京人藝與林兆華像是一對相愛相憎的親人。林兆華既承認「自己願意做人藝的兒子」、「沒有人藝,就沒有我林兆華」,同時又對北京人藝的「傳統」持有保留意見,「我尊重人藝的傳統,但我尊重的是焦先生50年代提出的『中國學派』,我認為那才是人藝的精髓。」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窩頭會館》劇照


近年熱演的《窩頭會館》,就是由林兆華在人藝導演的一部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的話劇。其中集合了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楊立新和徐帆這些大腕。


這部作品票房超過千萬,叫好又叫座,被列入人藝經典作品之一。但是有個性的老爺子卻直言不諱地說「票房好,那都是因為腕兒,不要被迷糊了。這部作品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沒有太多價值,我不認為是經典。」


對於「唯有北京人藝有自己的風格」、「唯有北京人藝有自己的傳統」的論調,老爺子也一直是強烈反對的,「『深厚的生活基礎、鮮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語言特色』——這叫傳統?!這叫風格?!有見識的戲劇家吃了什麼迷魂藥了?什麼巴掌擋住了你的雙眼?這是一般,特殊才是個性。」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濮存昕主演的《建築大師》


相比人藝叫好又叫座的大製作,「林兆華戲劇工作室」的作品便不那麼為人所知了。


成立於1990年的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是中國少數的獨立戲劇團體之一。工作室創作了許多前衛劇場風格的舞台作品,包括《哈姆雷特》(1990)、《羅慕洛斯大帝》(1992)、《浮士德》(1994)、《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故事新編》(2000)、《理查三世》(2001)、《櫻桃園》(2004)和《建築大師》(2006)等。


這些作品在劇場形式上打破了與不同類型藝術間的界限,大導也逐漸發展出其特有的導演語彙與理念和表演美學,包括「無時空戲劇」觀念、「雙重結構戲劇」的導表演方法,以及多種東方的表演敘述方式。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故事新編》赴柏林演出


除了話劇,老爺子還有很深厚的「戲曲情結」。他導過不少戲曲,京劇《宰相劉羅鍋》、崑曲《牡丹亭》、徽劇《蔡文姬》、交響京劇《楊門女將》等等。


他說,「真正讓我精神解放的,是中國的戲曲、說唱藝術、南方的評彈,甚至東北的二人轉。斯坦尼晚期追求探索但並未完成的形體動作方法,在我國戲曲藝術中,不但豐富成熟,而且可以說達到了光輝燦爛的程度。」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牡丹亭》劇照


「中國戲曲的戲劇美學滲透在表演的無數空間里。比如說表演的『交流』,這種東西在西方的戲劇里是單元的,在我們中國戲曲是多元的。二人轉、評彈,一會眼神,一會交流,一會內心的,一會是景的,自由得很。」


儘管熱愛,老爺子的戲曲作品依舊受到了不少爭議和質疑。《宰相劉羅鍋》應該算是大導極為成功的一次「跨界」之作。在他的手中,《宰相劉羅鍋》不僅保留了傳統京劇的精華,還在創新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備受好評。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宰相劉羅鍋》劇照


在舞台之上,慣常出現在側台的京劇樂隊被導演安放在了舞台正中央的亭台樓閣內;台前已經難得一見的傳統京劇演出中搬運道具的「檢場」,在這部戲中還能時不時的充當劇中角色與演員交流;舞台既有宏偉的皇家樓閣,又能通過自由拼接充分傳達戲曲的寫意美學……


但是戲曲界的專家們不以為然,老爺子有些委屈地說,「那些整天喊著要繼承傳統、振興崑曲、復興京劇的人,我排京劇《宰相劉羅鍋》,他們說我是『京劇殺手』……但是我還是喜歡中國戲曲。」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今年邀請展的大戲《理查三世》


然而,「悲情英雄」似乎是大導擺脫不了的一個關鍵詞。


不管是工作室的作品還是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雖然口碑很高,但圈外不關注,圈內愛蹭票,欲點星星之火以燎原,卻無薪可燒。


如果你對大導展的尷尬處境還不了解,那就來看看下面的這些數字。


2010年的第一屆戲劇邀請展賠了50萬元。


2012年,第三屆邀請展啟動前,才把前一年虧的150萬元還清。


2013年,因為欠賬還不完,邀請展停辦一期。


2014年,邀請展和天津的曹禺戲劇節合作辦展,時間從原先的11月-12月,提前到每年4月-6月,這一年只請來4部戲,其中兩部因為北京劇場過高的場租,取消了演出。


2015年,林兆華自稱「硬著頭皮」請《伐木》到北京演出,卻因出票不佳,今年,沒有一家北京的劇場願意接《英雄廣場》。


今年邀來的10部戲,有《阿波隆尼亞》和《理查三世》這樣的阿維尼翁戲劇節與愛丁堡藝術節主單元級別的作品,卻沒有一部能在北京演出。80歲的大導是鬱悶的,「有時候,市場對好東西是冷漠的。」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戲劇是遊戲。」——這是大導在2012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上給出的定義。


這或許也是他一貫的做事風格。2014年,大導寫了本書,名字叫做《導演小人書》。開頭便寫:「一個既不善寫,又不善說,既無理論框架,又無整體構思的人要出書?不知是什麼德行。」


這本書並未像大家想像當中那般,是大導「畢生功力的集合」,卻是他戲劇生涯的喃喃細語。說說人藝、說說體制、說說讀書、說說「老藝術家」、說說「形式主義」……


書的最後一句話,大導是這麼寫的:「翻翻看看,不用細讀。」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年輕時的大導,摘自《導演小人書》


八十歲的年紀,很多藝術家早已退隱,但是大導還是停不下來。


他的生活中有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比如他不喝酒,不打牌,不講究吃,不講究喝,每天的早餐是千篇一律的糊糊,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修禪打坐半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就是,排戲,排戲,再排戲。


時不時嚷嚷「解散工作室」、「停辦邀請展」、「退齣戲劇界」的他,對中國戲劇做出的貢獻和誰比都不少。做到第六屆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依舊經費不足,然而因為這六年的國際一流劇目的來華演出,國內從創作者到觀眾,都好好洗了洗眼睛。


他做戲依舊隨性而為,也沒停下腳步。這兩年的《雷雨2014》、《人民公敵》和《銀錠橋》,都遭受諸多正面反面的議論。但這位八十歲的導演,沒在遵循什麼規矩,每部戲都玩點截然不同的。


衷心祝福這個不向世俗妥協的「老憤青」,能看到自己的理想開花、結果。希望看戲、懂戲的觀眾越來越多,別再讓藝術家為「好戲無人關注、戲中知音難尋」而落寞了。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文周》開放徵稿


-回復「4」了解詳情-

這位八十歲的大導,是中國戲劇的忠臣 點擊播放 GIF/835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真的不是你看到的樣子
當所有女生都愛上女生
徐志摩忘不了「翡冷翠」,馮唐「解開了褲襠」……
文化是中國電影的一劑春藥
畢業那天,我們一起爆炸

TAG:文藝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八位是中國戲劇的金剛,他第一無意,郭德綱只能墊底
戀情總是戲劇化的五大星座,雙魚第二,第一?
兩個皇帝、一個總統,中國最具有戲劇性的年代
孔尚任之後三百年再無偉大的戲劇作家,這是為什麼?
中國古代十大名陣都有哪些?為何被後世戲劇化?
張一山,猴子一樣的少年,戲劇般的人生
民國奇人:中國最後一位縱橫家,斡旋各方大佬間的戲劇人生
全球5大戲劇節PK大賽,最棒的那個竟然就在這裡!
民國奇人:中國最後一位縱橫家:斡旋各方大佬間的戲劇人生
世界遺產大會,40年來最戲劇性的一屆
八仙中的藍采和的來歷是什麼,是唐代詩人,還是民間戲劇家
日本人很崇拜一個中國英雄,編了很多戲劇,把他說成日本人
中國國粹戲劇,原來有45種之多
烏鎮戲劇節:中國戲劇每年一次「上頭條」的機會
中國戲劇大全
他是德國著名戲劇家卻熱愛中國文化,曾是毛澤東「粉絲」
中日韓三國末代皇帝對比,日本最幸運,韓國最悲催,中國最戲劇
張愛玲是一個傳奇。但她的母親黃逸梵的一生,比張愛玲更充滿戲劇色彩,她裹著小腳,遠渡重洋,美麗,叛逆,成為中國第一個主動離婚的女子
聽「中國當代戲劇的活化石」李晏講戲劇三十年:當戲己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