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桑拿天來了,怎麼養生你知道嗎?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桑拿天來了,怎麼養生你知道嗎?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桑拿天來了,怎麼養生你知道嗎?



今天是7月7日,小暑。

中醫將一年分成五季,現在,正處於「長夏」。


一年之中,長夏是一個陰陽變化交際的時期,陽氣攀升到高點,開始漸漸向陰轉化過渡,所以這個階段里,白天有著盛夏的表現,尤其在正午常常很是悶熱,但在早晚之時,也一點點透露著秋的肅殺。人常說「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長夏就包含了小暑、大暑兩個節氣。小暑是暑熱高溫天氣的開始,大暑則熱到全年的極致。這一期間的熱,區別於其他,此時不僅氣溫高,空氣也頗為潮濕。此季,陽熱下降,水汽上騰,濕氣充斥,而濕,則是為長夏主氣。濕性黏滯,長夏時期,既可能出現白天濕邪和陽熱共同入侵人體為害,也可能有夜晚貪涼、好食冷飲,導致濕邪與寒涼留滯體內而為害。


一般都說防暑熱、祛濕邪,是長夏的首要養生要點。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地說,整個高溫、多雨的暑季,都應該注意防暑、祛濕。而長夏,作為一個「承轉」作用而在中醫中單獨被提出來的一「季」,它的養生要點,更多的在於順應天時變化溝通自身內的五行運轉、陰陽轉化,既應該有白天「防暑」,又應該有夜間「防涼」,同時不能忘了兼顧自身對應的「濕」。


我們都知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長夏,則是養「陰陽」,或者換句話說,更應該注意養這個「溝通轉化」的「樞紐」。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桑拿天來了,怎麼養生你知道嗎?



對應在五行藏象學說中,則應關注三焦(調整氣血水液輸布、是人體綜合調節的通道)、脾胃(長夏與脾經對應)、心(與夏對應)肺(與秋對應)。


其中,三焦之中,尤關注應關注中焦,中焦覆蓋了脾、胃及肝、膽等內臟,主要是對於人體從外界攝入的「營養」進行轉化,將飲食物進行腐熟、運化,在轉變成氣和血,通過三焦協同作用,供給全身養分、溝通臟腑功能,初步過濾出需要排出的「廢物」。


關注心與肺,則是此季晝夜之間暑熱尚濃未退,而肅殺之氣漸至,作為交替變化的時期,這兩髒的疾病也往往會表現出來,比如心臟病發作、比如高血壓或低血壓的發作,比如哮喘和某些類型的鼻炎也會在這個時期表現出來,再比如,有一些人會有好像是心臟不舒服,感覺「直撲騰」、「直折個兒」,有時候好像「丟轉」了,有時又感覺沒著沒落或者安寧不下來,但去西醫院檢查,就是檢查不出來疾病,這樣的情況。同時,在五行藏象學說之中,心肺兩臟也與脾臟有著「母子」關係。

脾胃本身處於中焦,且脾經與長夏對應,而這個時期,濕氣重,濕邪困脾,暑熱導致人體陽氣容易向外散發、隨汗而出,脾胃「能量」不足,處於相對虛弱的狀態,所以,對於脾胃的保養,則是這一季的要點所在。


對應在具體行為上,就是主動平和自己,一方面要做到運動有度,不要「大汗」,同時,也不能為了「涼快」,就貪吹空調,或者貪食冷飲;另一方面則是心情,小心不要「情緒中暑」,感受到天氣變化,這個時期的人往往容易表現出兩種情緒失控,一種偏於「燥」,一種偏於「郁」,有時也會容易一天中心情在兩者間起起落落,我們應該學會及時關照自己,調整自己的狀態,避免因為情緒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麻煩,以及自身情緒致病的情況。


總之,養生,以「心平氣和」為要。


一者,自己心理上做到自我調節,保持平和;二者,日常生活中,勞逸有度,以使「心氣」平和、「氣機和暢」;三者,通過一下輔助的小方法,來達到對氣血陰陽的「平和調理」。


下面就說說這個「小方法」吧,通過穴位調節。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桑拿天來了,怎麼養生你知道嗎?



而關於穴位,一般說到關鍵要養「脾胃」、保健全身之類的事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足三里」。


沒錯,足三里是一個養生大穴,而醫家也有「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幹」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建議大家多多注意對足三里這個穴位進行艾灸。

相信大家對於這個穴位也已經熟悉了,所以,今天我們也不多說它了。


今天分享另一個穴位——公孫。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桑拿天來了,怎麼養生你知道嗎?



它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沖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靈樞經》說,沖脈乃「十二經之海」,是人體的「血海」,其特點是"主滲灌溪谷"。


公孫本是脾之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


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一般對於這個穴位的解讀是,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是說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係。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沖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


而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說法是,《史記》記載,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與沖脈相通。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


總結起來說,公孫穴,有健脾暢機、調沖理學的作用,能起行淤止痛、消除痞疾之功,可緩解痛經癥狀,對於腹中積塊,婦人氣蠱,胞衣不下;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經常艾灸公孫穴位,可以達到消除脾胃疾病,健脾強胃,增強身體素質的作用。這個穴位廣泛適用於有痛經的女性,經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以及體質相對較弱的人群。而善用公孫穴,在醫治疾病的過程中有時甚至可以起到「奇效」。


在標準的定位描述上,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後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


日常中我們可以這樣來找:正坐垂足,足大趾內側後一關節處,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腳骨」那個地方,拇指放在那裡,往後推有一個弓形骨,沿著這塊弓形骨、順著腳背腳掌之間紅白肉色交際的線向腳跟方向慢慢推按,找到一個壓到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小凹陷,公孫穴就是那裡。


公孫穴可以點按,向穴位內下直壓,以自己能承受的酸痛脹感為度,每次按摩5~7分鐘,每日按摩1~2次。


當然,也可以艾灸,艾灸方法可以選擇「雀啄灸」。


所謂「雀啄灸」,就是對一個點進行艾灸,在過程中,不是一直保持一個距離,而是根據皮膚顏色和體感溫度,當達到皮膚紅暈、自覺發燙時,就輕巧地抬高艾條,然後再接著熏灸。反覆進行,動作看起來就像小鳥啄食一樣,所以叫做「雀啄灸」。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光明覺照網.編輯團隊


來源:光明覺照網(ID:gmjz8com)


本文為光明覺照網(ID:gmjz8com)原創,歡迎任何非商業用途的轉載。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及來源並保證文章完整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覺照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覺照 |
您可能感興趣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七月養生應該怎麼吃?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最全小暑養生攻略送給你和家人,別錯過了!
小暑大暑 上蒸下煮,一年中最可怕的時候來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七月必懂的養生小技巧!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如何養生?
「上蒸下煮」的天氣受不了?到這些避暑勝地走走就涼快啦!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七月養生小常識!
大暑大暑,「上蒸下煮」,除了更熱還有…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日小暑,防病正當時!這份小暑養生手冊請收好!
明日大暑,上蒸下煮!最熱天氣正在持續中,教你如何消暑養胃!
高溫持續,上蒸下煮的大伙兒,你們都還好嗎?
今天正式開啟三伏天「上蒸下煮」!怎樣小心才能不中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桑拿天,糖友吹空調竟吹出高血糖!記住這6妙招,健康享清涼~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桑拿天,糖友吹空調竟吹出高血糖!記住這6妙招,健康享清涼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冬病夏治正當時
小暑:上蒸下煮天兒,養生還需補體力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怎麼調理身體?
小暑這種「上蒸下煮」桑拿模式,人體流汗多了未必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