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法略說別境心所之定心所

百法略說別境心所之定心所

百法略說別境心所之定心所



定有很多種翻譯方法,早的時候被翻譯成三摩地、三昧、等持、靜慮等等,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翻譯家對它用的詞是不一樣的。《瑜伽師地論》卷三中說:

三摩地云何?謂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審慮所依心一境性。又云:三摩地作何業?謂智所依為業。


三摩地就是定,這是音譯。禪修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止觀,分為止禪和觀禪兩部分。止的定義就是善心一境性,加個善字是因為我們佛教講止觀的時候強調所緣的境、要取的相是比較好的東西,比如四十業處,而且修止的目的和方式都是善的——這是《清凈道論》裡面的說法。這裡說,定的體或者性,就是「審慮所依心一境性」,那麼它的用或者業呢,就是作為智的所依。


《廣五蘊論》中則說道:


云何三摩地?謂於所觀事心一境性,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註義,與智所依為業,由心定故,如實了知。

這就是大乘的說法了,這裡說的所緣境就不只是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這種靜態的具體的東西,而可以是苦、空、無常、無我等。為什麼說定是智的所依呢?因為心依靠定的力量,能幫助你看到實相,這就是智。


窺基大師的注釋里說:


三么地者,此雲等持,於所觀境,令心專註不散為性;智依為業。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註不散,依斯便有決定智生。心專註言,顯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爾,見道歷觀諸諦,前後境別,應無等持也。


窺基大師的意思也是說,三摩地翻譯成漢語叫做「等持」,就是對所緣境,心專註不散亂,這是它的體或者性。而作為智生起的所依,這是它的業或者用。後面還解釋了一下什麼是「心專註」,就是對於所要安住的境,便能安住,這個境不是唯一的,單一的,不變化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見道的聖者遍觀諸諦,這個時候所緣的境前後是變化的,那就不能叫做等持了。


我們再看一下普光法師和義忠法師的注釋,就不詳細解釋了。

普光法師的疏中說:


於一境界,令心不散,專住不離,名三摩地。三摩地名翻為等持,此即定之異名,持其心王及與數法等至於境,名為等持。


義忠法師的註疏跟窺基大師的幾乎沒什麼差別,是這樣說的:


云何三摩地?三摩地,梵語,此雲等持,舊雲「三昧」,翻為「正定」者,訛也。「於所觀令心專註不散為性,智依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註不散,依斯便有決定智生。「心專註言」,顯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爾,見道歷觀諸諦前後境別,應無「等持」。


於凌波的《唯識名詞白話解》里的定義是這樣的:

定的梵語三摩地,譯曰正定,《成唯識論》曰:「於所觀境,令心專註,不散為性,智依為業。」令心專註是心力恆時凝聚,不隨所緣流散,故心力專註是其自性,由心定之故,明智即生,此即其業用。散亂之心,不能生定,亦無所依之智。


有意思的是,義忠法師的註疏中說,三摩地翻譯為「正定」,是錯誤的,而於凌波這裡的解釋,恰恰說,三摩地譯曰正定。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到底什麼是「五濁惡世」?
論佛教結夏安居制度及其實踐意義
「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是啥?
為什麼蓮花可以作為佛教的象徵?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嗔」
百法略說不定心所之「惡作」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慢」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疑」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行舍」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信」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精進」
百法略說善心所之「不放逸」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涵義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種類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滅盡定」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惡見」的涵義
百法略說慢心所」的表現類型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住」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勢速」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生」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