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道醫真言:「經方」的藥物劑量須熟記!

老道醫真言:「經方」的藥物劑量須熟記!


老道醫真言:「經方」的藥物劑量須熟記!



導讀:誠如人的酒量有大小,飯量有差異,藥物用量也是極其講究的。藥物用量的把握,是對很多中醫人士的考驗。相信很多中醫人都聽說過這句話:「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在方劑的配伍運用中,中藥的用量,可謂是很多資深老醫的私家乾貨,經方也不例外,今且聽老道醫真言:「經方」的藥物劑量須熟記!

「經方」藥味相對較少,加上《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條文言辭簡練,理義精深,以及後世數百家智仁各見的註解,使「經方」的應用難以掌握,尤其初涉臨床者,偶試不驗,信心若失,大有「經方」難用之嘆。究其緣由,可能與辨證識病不確、療程不夠、護理不當等有關,也可能是醫者執死方以治活人,套用「經方」,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弊。此外,還可能只記住了「經方」的藥物名稱,而忽視了原方每味藥劑量的背誦。


1「經方」原劑量,增損寓意深


有人說,「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據臨床所見,這話確有一定道理。醫之一世,能提出創新理論者很少,但要醫者談談用藥體會,常常是滔滔不絕,特別是對中藥的劑量,何時、何種情況,宜多少量才能奏效,醫生們肯定是如數家珍。作為百代宗師的張仲景,在用藥劑量方面,不可能草率從事,其法度嚴謹,分量考究都為醫界公認。據統計,《傷寒論》用藥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甘草(70方次)。作為主葯,在方中劑量最大的用4兩(5方次);作為調和葯,劑量最小的僅用36銖(1/4兩)。其用量大小之比為16︰1。此外,茯苓共用了15方次,其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中的茯苓用量為半斤,麻黃升麻湯中的茯苓僅用6銖,用量大小之比為32︰1。《金匱要略》澤瀉湯中澤瀉用5兩,而白朮僅用2兩;瓜蔞薤白白酒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二方都用薤白、白酒,但用量迥異;茵陳蒿湯方中茵陳用6兩(約當今90g),而梔子用14枚(約今17g)。此外,還有因某味藥物的劑量變動而改變全方主治的情況。同樣是桂枝湯的藥物組成,但桂枝加桂湯的桂枝用5兩,主治為氣從少腹上衝心者;桂枝湯倍芍藥主治腹滿時痛。白虎加人蔘湯用石膏2斤,而麻黃升麻湯也用石膏,卻僅用6銖,劑量大小之比為128︰1。由此可見,張仲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逐步完善了「經方」的組成,對每一味葯的劑量,可謂深思熟慮,絕非信手之舉。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曾說過:「仲景書中最大的優點是列條文不談病理,出方劑而不定藥理,讓人自己去體會,其精義往往在於無字之中。」因此,筆者認為,「經方」的劑量是其精義之一,今天我們學用「經方」,只記藥名不夠,還必須記住每味葯的劑量。


2古今度量衡,換算務求真

「經方」的藥量換算,歷代都有研究,有根據臨床常用量來估計的,有根據某種藥物單位體積的比重來推算的,也有根據「葯秤」來折算的,還有根據古代貨幣和劑量進行間接核算的,這些都不夠準確。近年來,由於考古工作的進展,大量的東漢時期度量衡研究文獻日趨完善,有了這一基礎,上海柯雪帆認為,「經方」的劑量應按漢1斤=今250g,漢1兩=今15.625g(縮簡為15.6g),漢一升=今200ml換算。這種換算方法,從中藥學的角度看,略大於目前臨床常用量,從度量衡史的角度看也是可靠的。按照上述漢l升=今200ml的換算方法,筆者將「經方」中用容器量測固體藥物做了部分驗證,如漢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或京半夏58g,漢l升麥冬=今61g,漢1升火麻仁=今49g,漢1升五味子=今40g,漢1升吳茱萸=今31g,漢12枚大棗=今36g,漢12枚梔子=今20g,漢50枚杏仁=今25g。多年來,筆者臨床遣用「經方」時,都按上述方法換算,切合臨床實際,而且安全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一些毒性明顯、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大戟、芫花、甘遂、水蛭、虻蟲、蜀漆、附子、細辛、麻黃等,應根據藥材產地、品種、炮製的具體情況,以及患者體質盛衰,靈活掌握,並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3用量遵比例,酌古為準今


仲景所創製的「經方」,是「博採眾方」而成,除漢代方劑之外,也包括了漢以前的經驗方在內。今天面對複雜多變的疾病,運用「經方」,不能原方照搬,但活用當有法度,不僅提倡研究條文,認準方證,熟記藥味,而且還應該記住每味葯的原劑量,通過原方劑量,掌握方中各藥物之間的比例,再根據臨床的實際按比例調整劑量。對於「經方」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其藥物劑量最能體現該葯在方中的地位。如黃連阿膠湯中之黃連、苓桂術甘湯中的茯苓等,如果方中劑量的比例不正確,也許會改變原方的主治意圖;再如炙甘草湯中的生地黃,原方劑量為1斤,如果按習慣僅用10~30g,可能很難獲得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的效果。


試以小柴胡湯為例。原方劑量柴胡8兩(124.8g),大棗12枚(36g),半夏半升(29g),人蔘3兩(46.8g),黃芩3兩(46.8g),甘草3兩(46.8g)。劑量之比為3.5︰1︰0.8︰1.3︰l.3︰1.3。如果柴胡用35g,那麼大棗則用10g,半夏8g,人蔘、黃芩、甘草各13g。按照劑量大小排序,應該是柴胡、人蔘、黃芩、甘草、大棗、半夏,如大棗劑量用得比柴胡大,恐怕就無小柴胡湯的功效了。


4熟記「經方」量,大證可回春

長期以來,中醫學習方劑,大多數都是通過背誦方歌來實現的,但方劑歌括從汪昂《湯頭歌訣》到現代的《方劑學》,方歌都只有藥名,而無劑量,把劑量增損完全交給臨床醫生處理,靈活運用演變成了隨心所欲,極不規範,也難以交流與學習。值得慶幸的是,清代陳修園彌補了這一缺陷,他把「經方」的藥物劑量巧妙地編入了方歌中,為後人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多年來,筆者記熟了《長沙方歌括》和《金匱歌括》書中的大多數常用歌訣及其劑量比例,以此指導臨床用藥。今舉3例以資說明。


1


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黃是常法,但如何掌握茵陳蒿的劑量則大有學向。重症肝炎病情危篤,黃疸消長是病情向愈或惡化的指征,多數情況都可用茵陳蒿湯化裁,茵陳用量30~40g不等,可謂大劑量。但經反覆數診,雖利濕、活血、解毒並進,但仍不見黃疸消退。在《長沙方歌括》「茵陳六兩早煎宜」的指導下,按原劑量4.6︰1.5︰1的比例,即茵陳90g,熟大黃30g,梔子20g的劑量,囑先將茵陳用容器冷水浸泡另煎,以保證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通過劑量調整以後,退黃療效大增。此後,每見常法乏效的陽黃,都參照這種方法,調整全方劑量比例,效果明顯。


2


炙甘草湯,臨床上作為治脈結代的常用方,加用丹參、苦參等可提高療效。方中炙甘草因畏其有類固醇樣作用,大量可能有副作用,故一般用6~10g。筆者在門診接治一男性患者,主訴氣短,上腹脹滿,頭暈,心悸,多次因心律失常住院治療。刻診:脈結代,苔薄白,舌質淡,面色蒼白。考慮雙下肢午後浮腫,炙甘草只用10g,炙甘草湯全方加枳殼10g,葯進2劑,病情如初。再診時,想起了「結代脈須四兩甘」一句歌括,按照原方劑量的比例,把炙甘草、茯苓的劑量加到30g,再進3劑,果然顯效。後按心脾兩虛調養1個月,隨訪3個月,病情平穩,雖心電圖檢查仍顯心律失常,但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3


功能性便秘為常見病,大量的苦寒通便藥犯虛虛之戒,而僅用潤腸養血又杯水車薪,使不少虛人便秘愈治癒重,痛苦不堪,於是求教「經方」。「大便若硬小便通,術加四兩有神功」,經過多次系統的臨床觀察發現,成人白朮用量當用到80~90g時,才有明顯療效,而頑固便秘者可以用到100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諦!
夢與妄念,一步之遙
巧記經絡穴位的趣味記法
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老醫真言:經方用量漫談
關於經方藥物用量,你還在質疑嗎?
經方,道醫療效的源頭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經方藥量該如何把握?
如何掌握經方用藥規律!
芍藥湯——經方解讀
血瘀如何選擇用藥?活血化瘀臨證經方
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的思路與方法
經方真奇妙!治療腿抽筋的名方,還能治急性乳腺炎
史上最強補血經方竟然是食品!男女通用!
經方大師胡希恕:漫談治腦病的經驗!
咳嗽?嘴巴苦?經方有神效!「跟己安先生學中醫」
李可老中醫運用經方古法,治療免疫系統病及代謝病!
血瘀證如何用藥?經方大家胡希恕這樣用!
經方專家胡希恕:闌尾炎的治療經驗!
經方治療口乾渴
經方治療鼻炎醫案
經方治療慢性咳嗽淺談
經方大師胡希恕:胃腸疾病的證治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