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21世紀是城市化與遷徙規模達到史無前例的時代。一項聯合國的研究預測,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宜居和適應能力,將會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一個重要社會課題。

而在亞洲,一些城市還有更宏大的目標——成為全球城市。「就和早期的現代國家一樣,新興國家的城市開始承載財富、權力和名望的民族野心。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城市已經成為規模巨大的政治投資、經濟增長和文化活力的中心,因此它們業已成為那些國家爭取全球影響力的場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文化人類學教授Aihwa Ong在《全球性城市:亞洲實驗和成為全球城市的藝術》(Worlding Cities: Asian Experiments and the Art of Being Global)一書中這樣寫道。


上海和新加坡正是這樣的兩座城市,它們已在全球城市的版圖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在城市發展上,它們在各自獨有的實踐之外亦面臨著一些共同的挑戰: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如何建設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且適宜居住的高密度城市,是這兩座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作為這兩座城市的居民和觀察者,上海藝術家和新加坡藝術家會如何談論他們身處的城市?


9月9日,「城市·藝術·發展:城市溫度」中國新加坡當代藝術交流展在上海大韻堂藝術館開幕。該展覽基於新加坡國際基金會「公益藝術」的項目理念發起,旨在通過藝術來提高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分享實踐經驗,從而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此次中新當代藝術交流活動中新雙方各選出4名藝術家,於2016年3月啟動中國藝術家訪新交流之旅,拉開了為期6個月的以「城市溫度」為題的藝術交流活動的序幕。期間,中國藝術家到訪了多家展示新加坡文化、生活及創新發展的機構和組織,如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廚尊美食廣場、OH! Open House和新加坡市區重建局。


繼訪新之旅後,新加坡藝術家於6月來到上海回訪,先後參觀了上海大韻堂藝術館、上海理工大學動畫與公共藝術系、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及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與上海各藝術社區進行藝術討論和交流。另外,中新兩地社區志願團體的參與成為此次藝術家們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此次交流活動的一個重點。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藝術家們在展覽現場合影。圖片來源:新加坡國際基金會

藝術家在觀察城市問題時有怎樣不同的視角?林宜謙指出,新加坡社會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社會包容性下降和全球化危機等諸多挑戰,藝術家們往往更為敏銳地觀察到這些現象。他注意到,無論是新加坡藝術家還是中國藝術家都對影響市民生活的因素非常敏感,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他們的觀察。


「我認為這就是藝術的美妙之處——藝術家發揮才能,用美麗的方式表現不同的主題。他們通過這樣做來鼓勵人們改變行動。我認為這是每一座城市都需要的,不僅僅是新加坡、上海,還有印度的城市、印度尼西亞的城市,甚至是美國的城市。每座城市都有相似的問題,而藝術家要做的就是表達這些問題。」他在接受界面文化的採訪時表示。


傅軍承認,藝術家無法承擔解決現實問題的重擔,但他們是社會中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他們要做的,是提出問題,帶動公眾思考,號召所有人為城市發展提供智慧。「藝術如果做得足夠高明,會調動起每個人心中的自律和自覺。」她說。


在兩國藝術家的交流過程中,傅軍注意到了兩國藝術家的不同側重點:中國藝術家基本上以繪畫為主要創作形式,關注城市環境、城市歷史和城市居民,而新加坡藝術家無一例外地採取裝置藝術的形式創作,且非常強調公眾參與互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帶動普通民眾和弱勢群體的參與。


「新加坡藝術家在交流時提到,中國藝術家為什麼這麼關注歷史、傳承?」傅軍說,「因為新加坡建國史比較短,他們沒有歷史的包袱,是一個年輕的島國,所以新加坡的藝術家更想用藝術的方式帶動民眾一起參與改變現狀,一起思考城市發展。」所謂的歷史包袱,既有藝術形式的框定(比如毛冬華和宗錫濤採用水墨畫的形式創作作品),也有傳統對當下施加的影響,但傅軍認為,上海藝術家能夠在尋找差異的同時迅速吸收別人的優點。

「城市溫度,這裡所說的溫度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物體冷熱程度,而是專指一個城市人文的溫度。」傅軍是這樣解釋本次藝術展主題的。這也正是兩國藝術家想要告訴我們的。


「城市·藝術·發展:城市溫度」中國新加坡當代藝術交流展將於9月9日至25日在上海持續展出,並於2017赴新加坡展出。


【新】陳淑芳 承諾 2016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攝影:林子人


當我們用漂流瓶祈願時,我們是否想過自己需要做什麼?新加坡視覺藝術家陳淑芳採用漂流瓶的概念設計了一系列形狀怪異的玻璃瓶,邀請觀眾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承諾,承諾通過日常行為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都市環境。然後將這些承諾放入玻璃瓶中,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中】毛冬華 水墨研究系列 2015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水墨研究系列之外灘和平飯店。攝影:林子人


毛冬華在傳統水墨技法上的創新在此次展出的上海外灘建築系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氤氳水墨中的西洋風格建築,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凝重宏偉的寫實,反映了當代生活的審美體驗。


【新】黃煒琪 飲水思源 2016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黃煒琪崇尚綠色環保的「回收藝術」,並將該理念融入其作品和日常生活之中。本次展出的作品《飲水思源》,由上海飛葉藝術特殊兒童教育和上海星語智能訓練中心的學生,及新加坡宏茂橋地區居民參與制作,使用廢棄布料和塑料垃圾盤成鐘乳石和石筍形狀的裝置,寓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號召民眾重視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問題。


【中】杜海軍 城市地鐵系列 2016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城市地鐵系列之城市地鐵F。攝影:林子人


杜海軍從2015年開始進行「城市地鐵系列」的創作。運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描繪車廂內的場景,講述大都市中的群像故事。


【新】李治強 晾衣 2016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新加坡青年藝術家李治強注意到新加坡和上海兩地的居民喜歡將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外,從中獲得靈感去研究人們的文化認同理念、消費主義理念和生態足跡與影響。該作品由來源於服飾的廢棄塑料改造而成,彷彿乾洗店內清潔完畢的、由塑料外罩包裹起來的乾淨衣物那般以排山倒海之勢掛在空中。


【中】張月 城市記憶系列 2016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張月收集了上海城市廢墟中的門窗殘件,將它們作為畫框。她筆下的水墨人物與這些老舊門窗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張力。


【新】謝錚瑩 生命駐地 2016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作為城市居住的最小生活單位,房屋承載著城市居民的生命與夢想。該作品包含不同的房屋模型,不代表某個具體城市,而是像孩子畫的夢幻小屋。作品中的一小部分由上海飛葉藝術特殊兒童教育的學生參與修飾。


【中】宗錫濤 昆蟲系列 2012年

當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城市發展時 他們都說些什麼



草蟲一直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重要主題之一,宗錫濤用大畫幅來描繪蟋蟀的種種細節,將這一淹沒在城市喧囂和巨大尺度的生物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意在通過對微觀昆蟲的宏大處理使觀眾對當下城市環保產生思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又有藝術家在紐約時報廣場玩藝術 這次是擺了三張粉色大沙發
不讓觀眾Po圖是什麼邏輯?Kate Spade向社交平台發出禁令
如果把求婚地點選在這裡,有幾個女孩子能說「我不願意」?

TAG:界面 |

您可能感興趣

當我們在談論工作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宏觀經濟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沙漠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工匠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第一次的時候,女孩們都在說些什麼
當我們談論愛時,我們談些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家裝風格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在什麼時候開始談論家鄉的食物
當我們談論復古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體育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靈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建築師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二胎時 他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武士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設計酒店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時裝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