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投稿人/苗雨

···


《雍正王朝》觀後感


《雍》劇是以康熙朝晚期為開端,以諸皇子的奪位鬥爭為序幕,以胤禛即位後,雍正朝的主要大事為主題進行演繹,如九王奪嫡,兩廢太子,追繳虧空,平定叛亂,設立軍機,整頓吏治,改革旗務,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和秘密立儲等等。當然,該劇中的諸多「看點」所引起的可觀性是毋庸置疑的:名導演 ,大手筆,精製作,服飾豪華,畫面飽滿,情景逼真,真實感強,並且情節跌宕起伏,故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再加上唐國強,焦晃等眾多實力派演員的精心塑造,使任務個性突出,鮮活而豐富,生動且耐看。 但是,《雍》劇畢竟是根據二月河先生的長篇系列歷史小說《雍正皇帝》改編而成的,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一部歷史「正劇」,但也並非純粹的「戲說」:雖然該劇中也存在著多處有違歷史事實的地方,但絕大多數是值得肯定的,總比《戲說乾隆》 ,《宰相劉羅鍋》,《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之類的「戲說戲」要較為正規和嚴肅的。對此,我們應該肯定該劇的價值,單從藝術品位上看《康熙王朝》,《漢武大帝》一樣,可以說是電視劇作品中的一部佳作了。但若從歷史的嚴謹性角度來討論的話,那就不免有幾分差距了,這也是電視劇和記錄片的最大不同。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儘管該劇的收視率一直不錯,但觀眾們的評論卻是見仁見智,始終是褒貶不一的。所以,許多學者或是影評人也曾防表國評論,各抒己見。但作為一名中國歷史的愛好者,我在觀看完多遍之後,除了欣賞起精彩看點之外,也難免發現一些問題,發出一些感慨,也算是「觀後有感」吧!


90%真實,也有10%的謬誤,略加指正,僅供參考:


(1)首先,依照明清史專家馮佐哲先生的觀點,片名「雍正王朝」是不準確的。「王朝」一詞,在中國的史書和文獻中是從未出現過的。我們如果講一個朝代,通常是用「唐朝」,「明朝」,「清朝」或「大唐」,「大明」,「大清」(或「大清國」),或「皇唐」,「皇明」,「皇清」,亦或「唐皇朝」,「明皇朝」,「清皇朝」稱之。而在明清兩代稱某一皇帝統治時期,一般用其年號稱之,如「萬曆朝」,「崇禎朝」,「乾隆朝」,「光緒朝」等。而 「王朝」一詞,多用於古代西方,特別是在歐洲,因為它們多由一些「王國」,「公國」組成,且多指由一個家族建立的政權全過程的始終,絕非指某個國王在位期間,例如,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法國的「波旁」王朝,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等。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個人統治時期成為「王朝」,如「查理一世王朝」,「路易十四王朝」,「彼得一世王朝」,都是錯誤的。雖然在辛亥革命之後的一些著述中出現了「明王朝」,「清王朝」的叫法,但也沒有將某帝王年號加於「王朝」之前的提法。所以,該劇名為「雍正王朝」,我認為是不準確的。


(2) 觀看過該劇的觀眾應該還記得,片首的片名「雍正王朝」四個字是以書法繁體形式出現在屏幕上的,但其中的「雍」字卻被寫成下左部為「系」的一個字(閻崇年先生也有此論斷)。的確,在影視作品中出現錯別字亦屢見不鮮,其實也在所難免,但是在片首片名上就出現錯別字,就是不應該的了,或許和「『避』暑山莊」與「全聚『德』」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3)隆科多(?--1728),清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一等公佟國維子,聖祖孝懿仁皇后弟。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一等侍衛。雍正五年(1727),參與《中俄恰克圖條約》訂立事務。曾任吏部尚書,理藩院大臣,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尋以私藏玉牒底本等四十一條大罪,被處終身監禁。與雍正六年(1728)六月,死於暢春園。可是,身為佟國維之子的隆科多,卻在劇中稱佟國維維「六叔」。另外,劇中的佟國維在為隆謀得步軍統領衙門都統一職後,激動地為「亡兄佟國綱」謝恩!!此般「輩分顛倒」的謬誤豈不貽笑大方?!


(4)該劇中由這樣一段情節:康熙四十七年(1708)秋,諸位皇子與王公大臣隨駕至熱河圍獵。康熙帝以一柄玉如意作為獵獲野獸最多者的獎勵。最終,年幼的皇孫弘曆(後來的乾隆帝)以其聰慧的答辯和遠見卓識,令龍顏大悅,弘曆獲得獎勵。這就有問題了,此事發生在1708年的秋天,而弘曆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才出生的,這樣就使祖孫二人提前三年相見了!所以,時間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與史實的悖離,也是不容忽視的。


(5)允禵,原名胤禎,康熙帝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曾任欽命撫遠大將軍,晉王爵;至青海西寧,指揮清軍入藏討伐蒙古準噶爾部。雍正帝即位後,詔其回京,因牽連「允祀、允禟案」,被長期禁錮。弘曆即位後,將其釋放。乾隆二十年(1755)病逝,享年68歲。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允禵」之名是胤禛即位後所改,因避「胤」諱而改允,避「禛」音諱,而改「禵」(只有康熙十三子胤祥未改諱)。可在該劇中,雍正帝即位前,「允禵」之名便產生了,且被康熙帝等人多次地稱呼著,莫非大家早就知道下一朝天子是四阿哥,才避這個諱的嗎?!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我批正該劇中的錯誤,並非對該劇的批判,實乃「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其實在上文中也是肯定了該劇的價值的。藝術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歷史劇」也是「劇」。畢竟不是「歷史」。對於其中偶有的杜撰成分,也是在不嚴重有違史實前提下,未嘗不可的。該劇尊重史實的程度和積極影響,相對於某些「戲說戲」來說,不知要強上幾倍。讀些歷史,真正地投入劇中,自然會感悟到許多東西:如果略通清史的朋友,只知道雍正身上存在著「弒父」,「奪嫡」,「逼母」,「屠弟」等「莫須有」的大逆不道的罪行的話該局可以說是對於這些觀點的一種顛覆。或許片中「公僕」的似的雍正皇帝最終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卻有些誇張,但歷史上的他為了國家的振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功績也絕不亞於其父康熙帝和其子乾隆帝。史家所稱的「康乾盛世」似乎會令人誤解,倒不如「康雍乾盛世」準確些。短短十三年的統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知政要,尚嚴明,其治可比漢之文景」。天子也是人,作為一位封建君主,免不了要採取一些過激手段,來鞏固其統治,推行其措施,這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據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也成了雍正帝「暴君」的砝碼!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該局涉及到的「雍正帝即位」是一個千古迷案,民間一直對其即位的「合法性」產生質疑。但在我看來,即使是胤禛通過「非法手段」奪取的帝位,哪么,他的功績卻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再者,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尤其是在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繼承人的鬥爭中,是絕不能單單用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即使雍正帝被冠以「不仁不義」的罪名,這也絲毫無損於他的偉大。對於普天之下的百姓而言,無論你是如何做到那個寶座上那個的,只要所施之政有益於百姓,讓百姓得實惠,他們就自然會由衷的頌揚你是個「聖君明主」。況且,在古代政治鬥爭中,哪裡有什麼「仁義」可言?!政治鬥爭就如同戰場廝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裡會有什麼「溫良謙恭」可言?!所以,在那個朕即國家,乾綱獨斷的時代,他如果對待隨時都在覬覦帝位的政敵們而不殘暴的話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伺機作亂?!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明白的話,那還做什麼皇帝?!還是先讀一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 吧!明英宗在囚禁期間尚能「奪門」得勝,就別說景帝給其自由了。再說,天下烏鴉一般黑,誰又能保證「阿其那(允祀)」和「塞斯黑(允禟)」之流上台掌權,就會對他們的四哥行仁善之舉?!自秦始皇而後,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徹底廢除封建帝製為止,在中國兩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後產生了大大小小四百多位皇帝,各姓的人物,形形色色的男人,野心膨脹的女人,你方唱罷我登場,都對這個普天下第一寶座充滿了渴望,佔有和留戀的急切與複雜的心理。一幕幕充滿陰謀和殺戮的血腥史,年復一年,代復一代,朝復一朝地上演著。而在眾多皇位角逐中,除了為數不多的改朝換代外大多是在皇家宗室內部諸皇子的勾心鬥角中完成的;而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使「本是同根生」的骨肉兄弟「相煎何太急」,上演了一出有一出的生死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點不錯。若沒有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又何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若沒有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又何來明成祖的「永樂一統」?而作為爭權奪位「大戲」中的普通「演員」的雍正皇帝,之所以遭到攻訐,最主要的無非是他所施的鐵腕改革這側嚴重地損害了一部分貴族大地主們的既得利益所致,當然這也是歷代改革者的悲哀,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的歷史悲劇在雍正帝身上,再一次得到重現。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在當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事物都呈現出了社會化,商業化,商品化的趨勢,當然,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也不例外。在歷史劇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衍生之時,當然也伴隨著「戲說戲」,「秘史劇」的泛濫,其中也充斥著許多庸俗之「作」,但《雍》劇和它們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而這些「歷史劇」的產生,給人們,尤其是給青少年的思想,心理,精神乃至價值取向等方面造成混亂。歷史是嚴肅的,是需要人們去尊重和學習的。「她不同於幾個銅板,可以隨意去擺放」。但是一些胡編亂造的「歷史大戲」也大大喪失了對歷史的尊重;也不知道這些歷史劇本在搞笑的同時,還在宣揚著什麼!不難發現,這些垃圾片中有的充斥著「叛逆」,「挑戰」,「前衛」,「享樂」和「時尚」這也恰恰迎合了當代一批青少年的心理。認為歷史枯燥乏味的年輕人,卻瘋狂的成為那些屏幕上「帥哥王爺」,「靚妹格格」,「酷斃皇上」,「刁蠻公主」們的FANS!顯然,正是劇中搞笑的現代化對白,都市白領的做派,清秀可人的相貌迎合了他們的口味,成為了他們標榜的偶像,而且還「不亦樂乎」地取模仿,也成為了一種流行與時尚,真可謂「趨之若鶩」!!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其實,電視劇等諸多形式的大眾傳媒的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後就是「寓教於樂」:「教」是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示,以提高個人修養;「樂」是引起興趣,得到快樂,使之舒適。對於歷史劇而言它是一種使當代青年提高歷史責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強烈催化劑。而電視劇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宣揚積極的歷史,將歷史通俗化,大眾化,使更多的人對歷史產生興趣。而在對於歷史的學習與研究似乎「不景氣」的今天,喚起時代青年對歷史的了解,甚至達到喜愛的程度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將一部及其「正」的歷史劇搬上銀幕的話,或許觀眾也就不會這麼多了,這是一個正確的假設。在此,我也並非苛刻矯情,可「垃圾劇」所造成的不和諧音符的存在的確是一個現實;我們也不會反對影視作品的「細說」,只求別太離譜罷了!


由《雍》劇而聯想到,「帝王戲」是「歷史劇」的主角,為什麼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認為,「帝王戲」的盛行,概括起來有三點原因:首先,在中國,政治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組成之一,對百姓的影響很大;而帝王代表了一種曾經有極大影響的政治體制,民眾自然會比較關注。其次,中國古代政治的透明度很低,帝王與普通人的生活,地位等方面可謂天壤之別,對其有一種「陌生感」和「好奇心」。第三,「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帝王戲等戲說歷史劇的大批量製作,其中也投射了當代社會的價值,情感和觀念。因此而產生的「跟風」,「扎堆兒」的景觀是與國民心理和商業機制有關的,圖書銷量和收視率就自然成為各出版社和電視台的目標了。以致有人發出了「給帝王戲降溫」,「掃皇打妃」的呼聲,但這僅僅是一句口號,它也無法改變社會機構投資和商業資金投入以供「帝王戲說戲」之資金來源的大現狀,也無法改變其市場導向。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如果說「歷史不景氣」,或許由我的個人臆斷在裡面。但我的許多同學,朋友,甚至是歷史專業的學生們,對於歷史是沒有興趣的,更有甚者,「歷史」卻成了「枯燥」與「乏味」的代名詞。「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似乎這也是當代一些青少年的「普遍呼聲」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九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學史可以明愛國,學時可以明做人,學時可以明事理。黑格爾也曾說過:「歷史是一種隱藏著的力量」。總之,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學習歷史能讓人終生受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麼,歷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學習歷史,到不僅僅是其中博大精神的文化,文治武功的帝王,氣勢磅礴的征戰,蕩氣迴腸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種歷史化了的人生感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萬古悲歌東流水,回眸已是白頭翁!功名利祿如同過眼煙雲,歷史反覆刻印的,是無窮無盡的殘酷爭鬥,而遺矢不存的,是童年嬉戲和白頭嘆息。因而中國歷史逮住的,大多是無聊的嘈雜,失去的,卻是天下人生。。。。。。有太多的反常態的重大鬥爭被堂而皇之的載入史冊,成為勝利者頭頂上的光環,失敗者脖頸子上的鎖鏈,它讓我們迷失,而尋常生態則會讓我們重新情形,返璞歸真。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把雍正皇帝為王之道歸納為「狼性」,我認為是比較貼切的,他的確是夠狠啊!可以想像在胤禛幼年的時候,是和其他兄弟們在一起玩過蹴鞠或是布庫戲的。當然,摔倒最多的是皇家兄弟們,他們早已在宮廷鬥爭中敗下陣來。這還不算,最終還被那匹狼咬得遍體鱗傷甚至死亡。胤禛在年老時,繁忙工作之餘一定會有所感悟的,有著「無奈生在帝王家」的嘆息。大好河山,山呼萬歲,九五之尊,三宮六院,比之於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輪迴,一切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蒼老的乞丐,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者的淚滴和晚輩的悲啼,卻有著不同的重量。老皇帝流下了眼淚,是一匹老狼感慨的眼淚;微風吹著他兩鬢的白髮,稀疏的垂辮也在微微擺動,身後只有一個老奴在遠處恭敬地佇立著。站在眾多墳塋之中,好像每一個凸起之上,都有一雙發光的眸子在看著自己。一點也沒覺得恐懼,他是個強者,此時並不是他的歸宿。秋風起了,葉子黃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王朝興了,身子乏了,頭髮白了,他--笑了。。。。那裡,才是他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說起來倒也奇怪,隨著央視十套《百家講壇》欄目的熱播,其中關於歷史方面的講座也日益增多。從閻崇年會長的《正說清十二第疑案》,到紀連海老師的《歷史上的和珅》 ,從劉心武先生的《揭秘紅樓夢》,到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以及後來的《王立群讀史記》,于丹的《論語心得》等等,似乎可以看到有一種歷史「復興」的新氣象,可喜的是,其中大多是青年觀眾。可是,一切事物都會有「B面」的。在這一切「熱」的背後,也必然會有消極的現象產生。清代的皇帝們被「正說」罷了之後,其他各朝各代的皇帝,嬪妃,朝臣們也都跳了出來,披上了「正說」的外衣,且愈演愈烈,到讓讀者們懷疑他們「說」的是否「正」,所「解」的是否是「密」。好像「戲說」不招人待見了,「正說」又成了新寵。這些書很多是生拼硬湊,大同小異,毫無新意可言!

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淺談中國歷史劇藤枝投稿



同時,也正因為歷史講座的增多,學者上電視的機會也成正比例地上升,且簽名售書,包裝宣傳,媒體採訪也隨之產生,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網路,電視,學術界等領域的批判。央視的《新聞會客廳》,《面對面》,《今晚》等欄目也對個別爭議較大的學者和教授進行了訪談。其實我認為,他們的授課方式和獨特的授課語言,在我看來,對於我們這些歷史初學者而言,確實是有益的。不僅可以激發我們對於歷史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積極的人群的關注中,看到歷史發展的光明前景。他們著書售書,除了追求經濟利益之外,在傳播歷史知識和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應該是佔有絕大比例的。他們在各媒體慘遭口誅筆伐的原因,我想其中重要一點就是,他們從一群「默默無聞」的文人學者,通過電視這個平台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本來就已經足夠使那些「門閥森嚴」者的白牙拿了,偏偏又獲得了令一幫「學者」們「眼熱心跳」的巨額經濟收入,暴得大名,兼以大利,以致圍剿聲四起,新時代的雍正皇帝們就產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人民需要歷史。歷史本身就是曾經進行的政治。盛世論史,在現實中經常回望過去,或可汲取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智慧。歷史同時也是一筆無價的財富,是我們無比豐厚的資源。歷史不是簡單記錄事件的發生,歷史學家們所爭論不休的也絕非局限於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所以學習歷史的目的應該是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展望未來。但是,我必須強調一點,追求歷史真相的科學精神也是不可缺失的,這並非是做無用功,過度的「實用主義」和「經世哲學」恰恰使中國的讀書人喪失了這種創新和探索的踏實精神,我們應該注意!


是啊!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應該從歷史中感受到中華民族脈搏的跳動,並從中獲得信心與力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以上的文字就算是我看完《雍》劇後的一點感想吧,實乃筆者愚見,難成一家之言。


最後,我想說一句:歷史,是需要我們「敬畏」的!!


精彩回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騰飛 的精彩文章:

寫在「九·一八」:隱藏在美麗富士山下面的噴涌熔岩藤枝投稿
古代「工資」那點事兒 看看古人是怎麼發工資的藤枝投稿
論:為何強悍的武裝帝國總會被先進文明所吞噬?藤枝投稿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恨到掘墓鞭屍這得有多大仇?藤枝投稿
三國演義·狂人志——夷陵之戰·劉備藤枝投稿

TAG:袁騰飛 |

您可能感興趣

中歐歷史上的劍與劍術淺談藤枝投稿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淺談商鞅與和大人藤枝投稿
西域古國莎車國有著什麼樣悠久的歷史?藤枝投稿
與「雞」有關的那些事藤枝投稿
中國歷代盛世之我見藤枝投稿
為什麼說王莽是穿越的?藤枝投稿
中國歷代亂世之我見藤枝投稿
宋江和方臘之間的關係是討伐還是盟軍?藤枝投稿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羅馬歷任帝國皇帝的悲慘下場藤枝投稿
大宋絲絹上走來的不止是奢華藤枝投稿
要論拍馬屁的功夫,沒人比得過他!藤枝投稿
觀「大秦帝國」有感——六國論藤枝投稿
帝國遺恨:彎刀下的阿富汗藤枝投稿
商鞅真的是法家嗎?藤枝投稿
晁蓋遺言之戲談藤枝投稿
聽兩宋風雲有感:賦詞五首,妙品歷史藤枝投稿
李斯:患得患失,害己誤國藤枝投稿
傷心事與牢騷話之《韓非子》藤枝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