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作者簡介


張曉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家道教哲學,六朝道教經典。


玄同是道家哲學理想的社會形態,也是道家社會理想的價值範式。它的具體實現,反映在道教不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之中。

文/張曉立


摘 要


道家哲學雖然強調個體性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但是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群體性生活的追尋與探查。與儒家哲學相區別的是,道家哲學對群體性生活並不是一味地強調統一與等級,在個性的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更強調每個個體都能夠結成關聯友愛又各自鮮活的理想結構。這種結構不是機械的結合體而是一種可以稱之為玄同的範式,這種價值範式在《莊子》中更是用「相忘於江湖」來體現。這種玄同的社會價值範式,充分體現在後來道教思想的個人心性修鍊與社會理想的建構之中。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相忘於江湖(資料圖)


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老莊道家思想,在非常強調和保護社會中不同個體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存在的理論基點上,也非常重視社會共同體的運行和諧。在強調個人的精神自滿與生命長久的同時,《老子》與《莊子》都沒有忘記個人對現實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沒有忘記對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的設計與構想。不過相對於儒家的社會理想中強調由家庭而社會,由親人而他人的親緣社會的構想。道家的社會理想的價值更強調社會應當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展,每個人都能夠在其中獲得深層的價值認同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中,人不需要為了保持和他人的一致而放棄自己的獨特,不需要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人的價值得到凸顯,人不再是任何人與組織甚至家族的附庸。


一、「玄同」何解


在《老子》第五十六章中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從字面的意思理解,是在相同之上的相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相同。或者用老子哲學的名言思想來思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同不是一種簡單的相同,與一般意義的相同或者說「常同」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是一種打破現有相同概念的新的相同。

《老子》中提出玄同的概念,是為了突破在現實社會中人被種種的利益與規則所框架的生存狀態。所謂「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即要人們首先要從自身的修養與自我提高上,閉塞外界對自身的誘惑與污染,停止自己的情慾放縱。其次要在具體的與人交往的活動中,不去與他人爭鬥與摩擦,能夠理解他人。最後在自我心靈的培養中,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獨特見解,但又不會因為自己的獨特見解而影響他人的意見,最終與人類社會甚至與宇宙相冥合。


在這裡,「和其光,同其塵」內在包含了儒家思想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想價值取向,但是又超出了其君子小人的身份上的分野,而達到了一種超越了身份認同與階層分立的人與人內在平等和諧。所以說,「玄同思想」是老子對由不同的人所組成的複雜現實社會的一種智慧的體察與反思。由於社會之中不同的價值取向與利益糾纏,人與人的關係不是簡單平和的相處,人對他人的控制與利用不可避免,進而人對異於己的思想與他人產生敵對。


《莊子》對這種現實情況有清晰地描寫,「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在宥》)社會中的人甚至利用這樣的心理而去謀取自己的私利,反而強調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不過這樣的刻意不同反而更是一種相同。這樣的社會情況是道家思想所深惡痛絕的,作為智慧之靈的人怎麼可以生活在這樣醜陋的羅網與陰謀之中呢?人應該生活在何種的社會共同體之中,老子給出了答案。人所應當生活的社會應當是人與人處於玄同之中的社會。這種玄同是老子哲學思想中理想社會的價值範式,在理想的社會之中,人們都應當堅持這種玄同的價值理想,保證自己與他人都能夠獲得良好的實現,在各自處境與理想的不同中獲得價值實現與個體保存的相同目標。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和其光,同其塵(資料圖)


而在道家思想的源流中,玄同還有另外的一方面的含義,「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有無二心,原乎一道。同出異名,異名一道,謂之深遠。深遠之玄理歸無滯。既不滯有,又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玄不僅僅是深遠的狀態,更是一種認識事物進行深入思考的方式。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有無對立的二元論思想,更不是非此即彼的立場之間的鬥爭。在古代道家思想家的思考中,很早就意識到了社會的評價標準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僵硬機制。


只用好與壞,對與錯的簡單標準去評價某個事物某個人物,這是完全不對的,這種簡單的價值判斷就是滯於物的表現,或者是一種滯於有的表現。所謂的玄,是不滯於我們已有的價值觀念,又不滯於對我們已有的價值觀念的反思的立場之上的,對兩方面都進行的雙遣。所以,玄同的理想社會價值範式的進一步闡釋就是在社會這個複雜多元的價值共同體中,允許多元價值的存在。最簡單的要求就是,尊重社會中每個獨立個體做出的自由選擇。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評價對方的行為之前,不要先急著把這種行為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價值判斷中去,要能夠共情地理解,理解他人的選擇是如何出現的。


只有首先做到尊重多元價值,尊重多元的選擇,我們才能夠破除自己的價值立場的束縛,破除已有的獨斷思維。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真正的多元,在我們努力尊重少數人的利益以及價值觀層面的弱勢人群的時候,也不能夠完全的去強調過分的政治正確,不問青紅皂白而過分地強調保護甚至偏袒少數者與弱者,從而忽視了具體的社會生活情況,這樣就陷入了「滯於無」的錯誤立場之中。玄同做為道家思想社會構想中的價值範式,徹底地拋棄了現代社會中常常出現的非此即彼以及所謂的政治正確,是適合社會未來發展的理念和方向。

在《老子》玄同之語之後還有一句:「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是《老子》思想中所認為要達到玄同的目標,人應當所要做到的幾點。首先是祛除人們對親疏、利害、貴賤的好惡,不被這些感情與傾向所左右,只有「不以外物內傷其身」,人才能夠脫離舊有的價值規範的規訓,從而達到新的玄同境界。這種玄同之境的獲得,就需要人在具體的生活中,不斷地反思外在情慾與外在之物對自我的影響,不斷的拋棄舊有的思想與對外物的依賴,明白作為精神個體,天生就是智慧明覺與內在自足的,不需要依靠外物與外在評價而獲得承認。


玄同之境的獲得,在道家思想看來,是一個人真正開始自我覺醒自我修鍊的開始,同時也是人獲得與社會與他人和諧共通的前提。內處於玄同之境中,人不會再被紛亂的外在誘惑與價值所支配,個人的心性修養內在於這種玄同的感通之中,理性的直觀開始得到顯現與覺察,由此個人開始思考個人的生存處境問題,個人的理性突破的問題。總得來說,就是人與內在的精神自我的關係問題開始得到思考。


只有達到玄同之境之後,理想的人格的實現與確立的問題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探討,而不會被外在的價值評價與社會認同所左右。就像一部德國電影《希特勒的男孩》所說一樣,一個生活在法西斯獨裁政治下的少年,他的理想就會被納粹宣傳機器所影響,就是加入到納粹的統治機器中,成為軍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士兵。被時代的宣傳與外在的價值所影響下,個人的理想的選擇並不會超越於那個時代。而只有達到玄同之境,個人心理的安頓與契合才能找到堅實的基礎。否則人的心理只能像浮萍一樣,總是受到自身的感情波動而不得平靜。總是順著自己的喜好而去評價別人,而無法與他人的心靈真正有所契合。


玄同更有其內在的不斷推進的三個層次,即個人與自我玄同,個人與社會玄同,個人與宇宙玄同。個人與自我之玄同不過是人與宇宙玄同的基本前提。人只有處理好與精神自我的關係問題之後,才能夠獲得理性直觀的認識能力,才能夠獲得不被外在價值觀所左右的反思智慧。這種理性直觀的認識能力,不同於現象與真理的二元認識論,是人處在玄同之境的才能獲得的認識能力。獲得這種理性直觀,人才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我與社會的關係,不是一種對抗的關係,而是在互相滿足的基礎之上的共同促進。更是能夠認識到自我與宇宙的關係,這種自我與宇宙的關係的最終目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被提到,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而想要達到這一境界,首先就是要消除人與自然的對抗,將人從具體的瑣碎的生活情境中,或者稱之為名教的社會關係中解救出來,回歸到清靜無為的自然之中。人不再過分地索取與強調自我的力量,而是能夠順應整個自然界運行的基本規律,而獲得與自然同步,與自然同感的精神狀態。可以說,玄同的最終目的,不是僅為了消解社會對人的束縛與禁錮,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的自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通。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玄同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資料圖)


而在被視為《老子》思想的延續與深化的《莊子》那裡,人與人的理想關係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相忘於江湖」。這種相忘的精神成為了莊子思想中社會玄同的理想形態。在《大宗師》一篇中有「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雖然在困境之中,人與人相互撫慰相互幫助是美好的,但是不如人們能夠自由而又相忘於廣闊的生存天地之中。莊子的相忘精神,可以說是道家思想中玄同理想的進一步發展。莊子思想中所謂的相忘,是一種境界更高的相濡以沫。


現實中的個人雖然都希望在困境的時候得到別人的同情與幫助,但是這種同情與幫助的出現,就意味個人出現了困難與苦痛,意味著自己與他人產生了種種的羈絆與牽連,很多時候人的苦惱就來源於這樣的牽連。人不得不生活在這樣的由人際關係組成的網中,言行舉動都不由得去考慮別人的眼光與看法。與其這樣的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倒不如每個人都可以回歸到自由而又無邊無際的現世之海中,每個人都可以在這種自由之境中獲得生活的自得與安樂,而忘卻人與人羈絆而產生的現實困境。這種相忘更是一種人生活在玄同之境下的理想狀態,是莊子思想中對人應當如何生活的一個回答。


玄同是老子所提出的理想社會的價值範式,在現代社會中進一步擴展到整個世界的視野之下,就是天下玄同的價值構建。這種天下玄同是將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文明聯繫起來,由此而能夠在尊重不同文明特徵的基礎上實現整個人類的和解與感通。這樣的一種玄同理想,是道家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與新應用。道家哲學一直在深切地反思人與社會的應當狀態,實現人的真正自由,是一種永不過時的智慧。


二、「玄同」何得


既然在老莊道家思想中,玄同很早就成為了其哲學思想中理想社會的價值範式,那麼如何實現玄同就擺在了思想家的眼前。玄同做為社會共同體發展的最終目標,在實現上也有種種的難點,這樣的玄同理想如何在複雜的社會中獲得認可和實現,如何真正地指導不同的人生實踐,這些問題都需要後續的道家哲學的繼承者們去解決。


在漢代之後,道家思想的繼承者們不斷提出了如何在現實社會實現玄同理想的種種辦法。這種努力首先表現在道家思想的詮釋者們藉助黃老思想的構建來提出治國與治身齊同,強調自然無為的生活態度和治國態度。這種思想在漢代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漢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生產與社會秩序,實現文景之治,都是依靠黃老思想指導下的清靜無為的政治措施而獲得的。


在注釋老子思想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河上公將老子思想的社會思想與個人發展的思想合為一體,強調治國如治身,治理國家如同一個人去治理他自己的身體,真正的聖人或者是理想的偉大人格都應當是身國同治的。而實現身國同治的基礎則是清靜無為,人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首先要消除自己的過分的慾望,恬淡寡慾,保證自己不被這些物慾所遮蔽和侵襲。然後在修養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將清靜無為的精神推向公共領域,努力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推行,使得整個社會也能夠達到質樸自足,個體獨立無為的玄同狀態。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反映漢代生活的畫像磚(資料圖)


漢代之後,伴隨著道教這一中國本土宗教的興起和發展,道教成為道家思想在具體社會生活層面實現的載體。做為早期道教的原始形態,誕生於蜀地的天師道一開始就把老子哲學做為自己立教的思想宗旨。解釋老子思想的《老子想爾注》成為了天師道教義思想的理論來源。在具體的宗教綱領之中,天師道強調對信眾的道德教化,還要求教眾之間要互相幫助,制定了保護自然生態的種種戒條。


而後玄同的社會理想被宗教團體和宗教家們加入到了更為具體的宗教實踐之中,並發展出了自度度人的道教宗旨,體現在道教規定的各種戒律之中。這種自度度他的宗教要求,既是佛教思想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更是傳統道家哲學社會玄同的理想在社會化宗教中的展現。自度度他的道教宗旨,使得信眾的自我實現與外在社會的和諧美滿獲得了聯繫,社會與個人的玄同理論得到了道教思想家的新發展。


發展到隋唐之後,隨著道教哲學的新形態——道教重玄學的建立,玄同的社會理想被進一步的發展。伴隨著心性論的發展,完美社會的構建需要個人對自我智慧與心性的修鍊來做為基礎。那麼,道教哲學心性修鍊的新要求出現了,境智雙絕、物我兩忘的修鍊目標成為了自我突破凡俗與成見的新的要求。人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排遣自己所執著的一些誤解和舊有偏見,只有在這種理性自覺得到展開之後,個人才能夠真正地參與到社會的良好運行之中,而不去做一些破壞社會和諧的事情。


但是排遣了自我的偏見還是第一步,這只是跳出有的遮蔽,而進一步還要跳出無的藩籬。不能因為自己已經反省了自己的偏見而沾沾自得,還要進一步排遣掉這種自得的我執,去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他人和社會,這樣才是有無兼忘。這樣消除了對自我意見的執著之後,人才能不會被外在的物所影響,從而達到物我兼忘。當達到物我兼忘之後,人的自我反思達到了極點,這種自我反思最終構建出人自我覺察自我認識的認識之境,人在這種微妙玄遠的境界之中,獲得理性智慧與自我身心共同提高與超越。而這種境智雙絕,發展到全真道的理想境界之中,就是一種性命雙修之道。人獲得境智雙絕,性命雙修,個人對自我生命的認識,對自我真性的認識獲得了玄同。而這種自我認識的獲得使得人能夠真正地與所身處的自然和社會玄同。

玄同:相忘於江湖的道家社會理想



玄同是道家社會理想的價值範式(資料圖)


玄同是道家哲學理想的社會形態,也是道家社會理想的價值範式。它的具體實現,反映在道教不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之中,相信伴隨著道教思想在新時代的不斷推進,在世界範圍的傳播與流行,玄同的理念為更多仁人所接受和認可。(編輯:憶慈)


溫馨提示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第五十六回老神仙鼓琴談玄
道家是如何區分仙、鬼、人的?
接錦囊啦!迎春接福第一波——頤叔私人訂製新年第一枚錦囊
「玄同」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國君有眼不識泰山 錯失天下至寶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南懷瑾對道家「自知者明」的理解
如何理解道家哲學「無為」
道家思想與中國山水畫——玄靈道人
道家的」相生「和」相剋
道家理論體系
道家承負經典:《心相篇》宋·陳希夷著
春秋戰國主要思想流派的整理(四):道家(三)—讀懂了《老》《庄》就傳承了道家
道家文化之道家和道学
制器尚象:宋瓷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家傅青主《心經》墨跡欣賞
道家思想對張懷瓘書法美學理論的影響
道協副會長黃信陽親臨道家書畫筆會
道家的」相生「和」相克
《周易》的思想與道家傳統醫學!
道家文化——老子的道治思想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
文景盛世與道家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