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江人陳冬挺歷時四年 創作出版鄉土歷史小說

晉江人陳冬挺歷時四年 創作出版鄉土歷史小說

晉江人陳冬挺歷時四年 創作出版鄉土歷史小說



2011年,自家的老宅拆遷,他擔心安海的一些民俗文化可能慢慢消失,便潛心研究古鎮安海的地方文史。這也讓他萌生了寫一部鄉土歷史小說,「追想」安海街遺失的往事的想法。

他是晉江安海人陳冬挺,今年39歲。1月4日,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海絲傳奇——明代泉州第一港》播出,講述明代安海港的繁華,解說詞主要是陳冬挺寫的。日前,他的長篇鄉土歷史小說《安海追想曲》第一部,正式出版上架。


城市變遷,擔心民俗文化隨之消失


作為土生土長的安海人,陳冬挺從小就迷戀安海的地方文史。「小時候,我經常聽老一輩『話仙講古』,講安海以前的歷史。」後來,他喜歡跟本地一些同樣熱衷地方文史的人,談天說地,交流對安海文史的看法。陳冬挺說,安海建鎮800多年,開埠已1000多年,留下了太多的歷史文化。


安海港在宋元時與泉州刺桐港同樣興盛,朱熹曾在這裡講學,還有著名的安平商人。明末清初鄭芝龍、鄭成功等先後以安海為根據地,在此生活多年。到清末,安海街的繁華程度不亞於泉州府城。

「後來,安海開始衰落,但還保留了不少以前的民俗文化。」陳冬挺說,2011年,他家老宅所在的海東鴻塔片區開始拆遷,這讓他很是擔心。他認為,城市化的進程有利有弊,「比如現在提倡喪事簡辦,從節儉和破除封建迷信的角度來講,是好事。但以前紅白喜事禮儀中的閩南地方特色民俗,也有可能因此慢慢消失。」舊的街區拆遷後,居民都搬到新房子里,民俗存在的土壤也漸漸沒了。


作解說詞,追憶鄭芝龍安海港往事


出於這個擔心,陳冬挺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來研究安海的地方文史。他買了許多相關書籍,經常去圖書館,並利用執編《五里橋》期刊、《安海商會志》、《安平橋志》等機會,參閱了不少鄉土資料。有時,他會幾天都不出門,躲在家裡看書。


去年11月中旬,央視紀錄片《國寶檔案》欄目來泉州踩點,想做關於海絲的節目,其中一期主題就是安海港。泉州電視台和安海鎮政府的相關人士為欄目組推薦了陳冬挺。2015年11月27日,陳冬挺帶欄目組在安平橋、古渡頭、朱子祠等地拍攝,紀錄片再現了鄭芝龍在安海活動的場景。


同時,陳冬挺還為欄目組準備了5000多字的解說詞。「明末鄭芝龍以安海港為基地,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和日本、菲律賓等地的海上貿易,成為海上霸王。」陳冬挺說,上世紀80年代,泉州文管部門在安平橋邊發掘出一塊石碑,證實了鄭芝龍曾倡修過安平橋中亭。陳冬挺一直對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在安海的事迹很感興趣,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

作品出版,以小說形式記錄人文遺產


萌生寫小說的想法後,陳冬挺用了三四年時間來搜集資料。因為清末民初的安海文史比較少人涉及,他的小說選取的便是這個年代。

晉江人陳冬挺歷時四年 創作出版鄉土歷史小說



他說,這次出版的《安海追想曲》第一部,以王氏家族四兄弟為主線,從清末民初王家的興衰過程,帶出安海豐富的人文遺產,從建築特點到街景巷弄,從飲食到集市,從生死嫁娶、博餅等各式民俗到綱常倫理、價值觀念、文化教育等,均有涉及。「還有很多真實的歷史事件作背景,如當年安海成立諮議局、議長的選舉風波等。」他說,想用小說的形式,把這些即將消失或淡化的東西表現出來,以此探索安海人的觀念、思想和情感。

「安海人既不是城裡人,也不是農村人,其實處在一個有點尷尬的位置。」陳冬挺說,目前他已經構思好第二部的主要內容,準備開始動筆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機密檔案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機密檔案 |

您可能感興趣

鄉村三題|江南一葉|鄉土文學選刊
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 英國最傑出的鄉土小說家托馬斯·哈代
濃郁鄉土「王皮戲」 東阿傳承三百年
陳忠實《白鹿原》中國鄉土文學巔峰之作
武安白府村:老街老屋傳古韻,鄉土文化優雅四百多年
鄉土鄉情鄉親鄉音之姬藝霖佳作:那棵香椿樹
【鄉土詩人】相思楓葉丹
城市陽台鄉土味濃,一盆栽惹農村人笑話
汪劍平原創 我的鄉土,我的魂 組詩
瀋陽山寨蠟像館丑出新高度 名人造型鄉土風
【鄉土小說】半罐兒蜜
李鳳群vs舒晉瑜:尋找那些鄉土世界的遊魂
秦俊傑第一次演霸道總裁,竟被網友說成鄉土企業家?
王鑽清 新鄉土詩
白話鄉村景觀(一)-鄉土建築的美學邏輯
鄉土文學 | 張漢威/村莊(外四首)(《中國當代優秀鄉土文學作品選》入選作品)
徐莉:鄉村學校如何設計鄉土課程
19歲趙麗穎上節目,娃娃臉很青澀,透露一股鄉土氣息
齊齊哈爾市鄉村教師宋瑩:鄉土人情留我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