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吳國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系統

吳國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系統


吳國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系統



中國人能夠對科學創新做出貢獻

提問:在技術層面上,中國曆朝歷代的發展有沒有階段性的東西存在?比如在哪個朝代發展比較好,哪個王朝情況下發展不好?如果有的話,是從哪裡斷開的?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問題比較大。我覺得發展得比較順的時候,可能是思想比較自由、社會比較安定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概有利於思想的發展。諸子百家提出很多想法,給中國文化留下了很多遺產。再比如宋代,那裡雖然也有一些戰爭,但文化、經濟發展還是非常好的,繪畫、手工業、釀酒都紅紅火火,也出現了一批科學家(不是嚴格的西方意義上的科學家),比如沈括、畢昇。籠統講,國力強、科技強。不過,具體說來一些原創性想法,跟社會大環境、國力未必有簡單、單調的對應關係,比如魏瑪德國,社會環境並不佳,但許多人的創新能力卻很強,在藝術、科學、哲學方面都出了一些新東西。所以,很難說有十分普遍性的結論。中國過去的發展是否連續,是否在哪斷開了?這可能涉及「李約瑟問題」。李的考慮還是西方中心論,把他們西方的發展速率、步調視為正常,考察其他地區的發展則以西方的「正常發展」為參照系。也可以倒過來做,以我國的發展為正常,再去考慮西方的發展是否正常,快了還是慢了。


你講的這個問題涉及對現實環境的判斷,即當下中國的創新環境怎麼樣?傳統上中國文化不大講創新,現在科技界雖然喊得響國家地非常重視,但短視的量化考核並不鼓勵提出真正重大創新性的想法。不過中國人這麼多,有這麼多博士生、研究員,雖然水分大一點,但中國人並不笨,對創新總還是能做出貢獻的,拿幾個諾貝爾獎指日可待!這個跟遙遠傳統關係不大,因為這些科學家可能大多是受西方教育長大的、甚至一直留洋、給人家打工。某人學有所成,回國來還是中國國籍,得了諾獎還算中國的!但得了獎又怎樣,也不咋樣。高科技用來幹什麼、為誰服務,這些更重要。


提問:吳國盛老師說證明中國科學發展得非常好的標準是獲得諾貝爾獎,我的問題是科學家的成就如果出現在現代科學教科書上,是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比如道爾頓出現在化學書上、愛因斯坦出現在量子物理學書上。第二個問題,老師一直講現代科學,有沒有古代科學?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能夠把名字寫進教科書當然更高級,但先拿到諾貝爾獎再說。



吳國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系統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


第二個問題比較大,近代科學來自西方、來自歐洲,希臘是根,科學的故鄉在希臘,但到基督教世界以後做了一些「基因」修飾的變化,孕育出了近代科學的種子。

有人說既然中國古代沒科學,那西方古代也沒有科學,這是強詞奪理,是比較簡單的看法。中國古代沒科學和西方古代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的性質不一樣。古代希臘的科學和近代科學之間是範式差別,而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這種類型的東西。我們是整個缺那根筋,缺那個基因。西方有文化的人都要學數學,因為數學是他們的基礎,從希臘開始定下來的,中國人不用學,不學根本也不是缺陷。不學數學不影響你成為一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民國早期有名的文人學者像如錢鍾書、吳晗數學就不行。這是文化根本上的差別。


我們今天從不爭面子的角度反省一下,中國有沒有科學基因?如果沒有,會否妨礙我們拿諾貝爾獎,會否妨礙我們把名字寫進教科書?如果是,我們就要反省。不願意反省,聽任文化里不好的東西起作用,那就不是一個積極的健康態度。今天大家有飯吃了,應該心平氣和地看這個問題,把傷感情的問題轉化成比較客觀、中立的態度。網上很多人罵我說我說中國沒科學,是數典忘祖。我說你聽明白了嗎?我是說有科學的,但是博物學意義上的科學。對方說博物學不是個玩意,這是貶低我們了。我說博物學怎麼就貶低你們了?有博物學的民族是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民族,沒有博物學就完了。


日本人左右了現代中國人的學術語言系統


提問:為什麼日本的文化和我們非常相似,但科技上的發展比我們好那麼多?


吳國盛:第一,要搞清楚日本跟我們是不是非常相似?其實中日差別很大,日本的文化,過去了解比較膚淺,包括我本人在內,日本侵華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創傷,我們不願意搭理日本人,不願意去思考日本人的成就。一般受傷的人很難理智地思考。我們年歲漸長,老了以後,發現他們的文化跟我們確實很不一樣。比如日本的天皇一直就沒換,我們老換皇帝,政治文化就不一樣。中國人真的喜歡皇帝嗎?不一定,中國人好像是喜歡自己當皇帝。還有諾貝爾獎的事,日本人有在日本本土受到完整教育而獲諾貝爾獎的,而且只會說日語沒出過國也能獲諾貝爾獎,這才牛。我們現在期待的是那些去歐洲、美國留學的華人,腦子洗乾淨回來,再幹活,拿個諾獎。人家日本是自己根本不出去,在國內也能幹出諾貝爾獎來。這方面我們跟日本比,真是比出一個先進落後多少年的事,我們50年能不能做到日本這樣?我覺得夠嗆。


吳國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系統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其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圖為大隅良典獲獎後在東京工業大學出席新聞發布會。


我們不要輕易地說日本屬於中華文化圈、大中華共榮圈,這裡面有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過去我們這代人,我們的父輩,不願意去了解日本,說日本是小日本,從秦始皇時代開始,日本文化是我們傳過去的。其實,現代中國從日本那裡接受到的東西遠遠多於日本從我們這裡學到的東西。現代漢語中70%的學術辭彙是日本人造的,我們講的那麼熱鬧的像哲學、科學、技術、自然、自由、社會、經濟、政治,70%的詞全是日本過來的。包括文科、理科、工科,日本人一不小心就左右了現代中國人的學術語言系統,當然也是思維繫統,瞧不起日本人,先把自己的腦子洗一洗,能把這些詞兒都洗乾淨嗎?洗不幹凈就是個問題。

現代西方科學是在基督教的哺育之下發展起來的



吳國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系統



美國發明家薩繆爾·摩爾斯於一八四四年成功地借有線電報傳遞了信息。人類首次用有線電報所傳遞的話就是《聖經》中的一句經文,「誰不知道那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呢」?


提問:您認為科學和宗教是什麼關係,無神論是不是更有利於科學?


劉華傑:這方面有大量討論,如A.D.懷特、韋伯、默頓、巴伯等,圖書一大堆。簡單講,宗教和科學之間沒有簡單的對應關係,不能簡單說無神論就有利於科學、有神論就不利於科學。有多種交叉的可能性。有神論也可以促進科學(也能阻礙科學),比如自然神學促進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在西方近代,大的背景是,沒有基督教就沒有近代西方科學,國盛對此有專門討論。這差不多是一個定論,近現代的西方科學是在基督教的哺育之下發展起來的。不過,並非總是順順噹噹、心甘情願,科學做大以後,跟宗教產生了一定的衝突、矛盾。


總體上看,衝突似乎還是次要的。經過上百年時間,實際上完成了一個奇妙的「取代」過程,當年基督教有多大的功能、解釋力,現在的科學就有多大的功能、解釋力。當年基督教是萬能的,什麼都可以解釋,現在的科學在理論上也是萬能的,什麼都能解釋。但只是在理論上「取代」了當年基督教,在西方一些國家中,宗教與科學是社會上兩大價值體系,兩者之間始終保持著張力,對社會都有用。現在的科學家家更世俗化一點,沒當年那麼虔誠。總之,我的意思是,宗教和科學沒有簡單的對應關係。


(本文為嘉賓在思享閑談系列「中華文明之科技摸索」活動上的發言,編輯: 陳菲;思享閑談系列活動由騰訊思享會主辦,清華大學教授任劍濤擔任總策劃。)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思享會 的精彩文章:

趙鼎新:為什麼中國90年代搞市場經濟能成功
吳國盛:中國要跳脫粗放時代才能實現復興
趙鼎新:晚清和民國為什麼經濟不成功?
非暴力主張者馬丁·路德·金如何成為了暴力的犧牲品
趙鼎新:民主一定要在某種程度上是「假」的

TAG:騰訊思享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的「門」文化
那是錢穆的中國和中國文學史
中國的漢字是韓國的?
中國石龍「入住」阿根廷中國城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扇文化
文化中國專訪李守力:中國崛起離不開國學
中國神書《推背圖》預言日本亡國,中國統一台灣!
中國「狀元」在美國讀大學後對中國教育的感悟
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李鐸:中國雞的二奶文化
在中國科幻文學界 他與劉慈欣並稱「雙雄」
「中國-中東歐國家藝術合作論壇」兒童劇組日程
中國「當代藝術」沒有中國性
中國古代的廚師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裡的中國頂級畫作
蒙古帝國在中國統治以及蒙古語對中文的影響
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岡田英弘:明朝復興的中國是蒙古化的中國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中國代表團舉辦「女書」展紀念「聯合國中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