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寓意「團團圓圓」的元宵節,有沒有小夥伴和日曆娘一樣,過節吃的是餃子?北方黨逢年過節不可少的餃子(元宵、湯圓黨達成和解一起哭暈在廁所)意喻「交子」,寓意「交好運發大財」。和面,擀皮,再包上肉或者菜餡,捏上褶,煮透,蘸料,簡單的美味總是有著豐富的蘊意。


(對了,作者我是豬肉白菜黨。)


(日曆娘是三鮮黨!)

餃子黨又雙叒叕出現了。圖片:flickr.com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喔,你看,我們提到了。或許跟餃子里噴香的肉餡或者湯汁比,它不太像是主角,但是沒了面,又怎麼能夠稱作餃子呢?它是安安心心地將一切包裹起來的基礎。

所有其它的美味也一樣。當你走過四季更迭、氣候變遷,縱覽一張張充盈各式的美味的餐桌;或者將目光探入歷史,尋找將大部分人類的生命串聯起來的味道,那麼你一定會看見它,像永恆不變的底色一樣,守護著我們的飲食世界。


好了,我要說的是小麥。我願意把「神奇」二字交給這種作物。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wiki commons

小麥是什麼?為什麼如此神奇?


大約一萬年前,在黎凡特地區(又稱新月地區)、約旦河谷的某個好奇的人類,在土地里無意或有意地播下了一些野麥的種子。後來,在這片土地豐饒肥沃、氣候乾爽的沖積平原,這些種子萌發並生長起來,結出了麥粒,人們驚喜地發現,自己可以通過勞作,掌控播種和收穫,定居下來,不必再逐水草而生。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蘇美爾文明出土的Warka Vase,最下層中即有小麥的紋樣。圖片:amazonaws.com

關於農業的起源,即古代人類出於何種理由開始了耕作,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並未就此達成一致[注1]。但很明顯的事實,是人類了解並嘗試馴化了一些野生作物,將定居耕作作為食物的穩定來源之一。而小麥,則是早期作物的一種。


在早期文明發源的地方,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定居農業,主要作物有黑麥、大麥、粟(小米,多見於黃河流域)、稻米(長江流域)、玉米(中南美洲),以及小麥。


我們說的小麥實際上是小麥屬(Triticum)作物的統稱,是一種一年生(春小麥)或者越年生(冬小麥)的草本作物,其中普通小麥(T. aestivum)佔去9成左右[注2]。小麥的穗狀花序,也就是我們說的麥穗,是它外表的標誌,也被用來象徵農業和豐收。希臘神話中掌管農業的得墨忒耳(Demeter),就手執麥穗和鐮刀。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墨塔涅拉向得墨忒耳(右)進獻三支麥穗。圖片:wiki commons


而我們食用的,其實是小麥的穎果,澱粉主要來源於給胚芽提供營養的胚乳。和其它主食不一樣,我們一般不把小麥的果實用來直接食用[注3],而是將它磨碎成麵粉,在麵粉的基礎上再進行加工。其中,未去除表皮麩質、粗糙且顏色較深的,就是我們說的「全麥」,而去除麩質的白麵粉則更加細膩。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breadnbeer.com,漢化:日曆娘


需要深加工的小麥,之所以能夠打敗可以直接吃的同僚,成為當仁不讓的主食,也是有其神奇之處的。首先,是小麥的能量密度相對高,能夠和它匹敵的就只有水稻和玉米,這也是為什麼玉米、水稻、小麥分居全球主食產量前三。(水稻供養的地區人口密度更大,產量比小麥更高[注4];玉米則在近代以後大量種植,並有很多用於飼料和製糖[注5]。)


在過去,能量密度是最具有說服力的食物指標;而小麥強大的適應能力,則是它的另外一個優勢。只要在日照充足的季節,有穩定的灌溉水源,就能夠生長。不像水稻對水源和積溫(即大於10℃的天數的晝夜溫度總和)要求高,只能在雨水充沛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東北在溫室裡面育苗這種外掛不算),小麥可以在高達50°緯度的地區、甚至3000m以上的高原地區生存,發達的根系能夠對抗相對乾旱的氣候。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就像甲骨文的「麥」字,上部是成熟時的垂穗,下面大約就是發達的根部了吧。


小麥的另外一個神奇之處是麵筋蛋白(Gluten)。在過去,肉可是稀罕東西,人們需要從天然的作物中獲取蛋白質,小麥以僅次於大豆的蛋白含量(大約10%-15%)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這個重任。麵筋蛋白的另一個神奇之處,在後面有細說。


經過磨碎處理的小麥麵粉,含水量可以很低,不易腐壞,所以可以長時間貯存。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agricorner.com


人們口味的選擇也十分有說服力。如果你曾在某些吃五穀雜糧的地方長期生活,就知道口感柔順香甜、易於消化的「白面」是多麼讓人醉心的東西。在土豆和玉米並不廣泛存在的過去,有著飽滿麥穗的小麥無疑是人們正餐的依託。


當然,白面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起的。wheat來自古日耳曼語的詞根「hwaitjaz」,意為「發光的、潔白的」,可見在苦寒之地的撒克遜,其地位之高。18世紀以後,白面才成為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主食,在這之前,多數人吃的面都是帶麩質的全麥、黑麥和燕麥的混合物。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pixabay.com


小麥的旅程與面孔


誕生於新月地帶的小麥,通過人類的遷徙、交換和貿易,走向世界各地,並紮根在大部分的溫帶地區,孕育了一代代的文明生長。從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開始,小麥通過安納托利亞(現土耳其)和希臘,途經巴爾幹沿多瑙河傳入歐洲腹地;更遲一些,又通過伊朗和中亞傳入東亞。最後,西班牙人在1529年將其帶入墨西哥,英國人1788年帶入澳洲,小麥得以在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洲生存繁衍。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現在,小麥在世界各地的產量,綠色越深產量越高。圖片:wiki commons


當然,它也有了各種各樣的「面目」。從又圓又白的饅頭,到扁平的餅,再到又長又細的麵條,小麥可謂是形態對豐富的食物了吧。它的神奇也在於此——之所以可以變形,還是因為麵筋蛋白。


佔據西方人餐桌的主食麵包,是小麥最為常見的面目之一。烤麵包的時候,麵筋蛋白像一張充滿彈性的網,把酵母釋放出的二氧化碳裹在它的懷抱里,這種由古埃及人最先研發出來的烤麵包技藝,讓麵粉變身成蓬鬆而富有韌性的食物。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麵包,是小麥最重要的形態之一。圖片:wiki commons


不要被國內超市中售賣的乾巴巴、硬如鐵的法棍所迷惑。如果你去過法國,吃過真正的家庭作坊烤出來的法棍,你就會理解「麵包」二字的涵義——富有韌勁的皮,烤過之後帶有一些濕潤的內里,充盈的麥香,還有在嚼的時候,口中的唾液和澱粉反應釋放出的回甜……你很難拒絕這種溫暖的誘惑。


也難怪「麵包」一次又一次地被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提及,「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期盼。在基督宗教聖餐禮時使用的「聖餐麵包」,則代表著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聖意[注6]。


在過去,麵包甚至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從小麥到麵包,需要磨坊磨面,需要大型的炭爐烘烤,需要麵包房師傅的手藝。因此,在許多村鎮和城市,麵包房(Bakery)往往位於公共區域的中心一隅。吃這件小事,從而也和社會經濟融為了一體。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wiki commons


(多說一句:麵包在中國的counterpart饅頭,不少家庭倒是會自己蒸;但是實話,買饅頭師傅用20層的大蒸籠蒸出來的大白饅頭還是更方便。你看看,這就是社會分工啊。)


小麥的另一個分身,則是麵條。雖然米也可以磨後加工成條狀物,但是需要的工序就複雜得多。有了麵筋蛋白,麵條的「變型」功能更加強大,可以容易地揉搓、拉成長條。不同的地方小麥,品種不同,麵筋蛋白的含量也不同,因此也會有不同的加工技術,例如加入鹽、草木灰(實際上是鹼),然後拍打、拿棍子壓,等等,都是讓麵筋蛋白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呈現出更勁道的口感[注7]。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意麵了。意麵的精髓在於硬粒小麥(durum wheat),產於地中海乾燥地區,麵筋蛋白含量更高。在加入雞蛋、並略微發酵後,能做成各種形狀。工業時代到來之後,生產形狀各異、易於保存的乾麵讓意麵的流行程度大增,不同的意麵形狀(管面、螺旋面、長面、寬面、貝殼、蝴蝶……),配合不同的醬汁(奶汁、茄汁、青醬、白酒等等),能產生豐富的食用效果,也能讓你一個月30天不帶重樣。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不同形狀意麵,以及它們的名字。圖片:wiki commons


除了面和麵包,小麥做的饢(中亞、中國西北、印度等地區)、皮塔餅(阿拉伯、地中海歐洲等)、墨西哥卷餅等等,各種形狀的分身也是頗為讓人眼花繚亂。最有意思也最讓你認不出的恐怕就是北非的古斯米(couscous,讀作庫斯庫斯)了,它是用粗麥粉加水不斷搖晃從而裹成一顆顆粒狀物,長得跟小米有點相似,蒸熟之後配菜吃,美味和口感兼具。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蓋上了各種澆頭的古斯米。圖片:wiki commons


至於餃子餛飩包子披薩油條,餅乾曲奇蛋糕等等等等,就數不盡啦。這都是我們人類創造力的真實體現,把各式各樣的風味和文化,以恰到好處的方式,融入小麥的蛋白和澱粉給我們的建築原料中。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pixabay.com


我們和小麥:一同生長的文明史


現在的科學家通過生物、基因方面的研究,逐漸摸清了小麥是怎樣傳播、人類又是如何將小麥從野生的二倍體,馴化成現在的四倍體和六倍體小麥,並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品種。小麥的基因庫非常之龐大,所以能夠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其中有偶然因素,更多的則是人們在漫長的耕作中通過經驗選擇而成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小麥的馴化培育過程。圖片:圖片:David Morrison自Marcussen Tet al,Science345(6194):1250092,漢化:老貓


農業和耕作帶來的社會形式變遷,是革命性的。社會的能量儲備極大增加了,人口開始有了穩定增長,土地、私產的概念開始出現並強化,開始有了社會分工和統治層級;一言以蔽之,人們通過耕種,向更高層次的文明邁進。


而現在,我們能夠通過農業技術,培育出更多小麥品種——例如在大風的地區選育出「抗倒伏」的品種,在高寒地區培育出抗寒的品種,以及防鏽病、蟲害等等品種。此外,農業的現代化步伐,例如大規模種植、聯合收割機、化肥和綠色革命等等,都讓小麥能夠更有效率地產出,餵飽更多人。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asset-cache.net


小麥作為一種食物,改變了人類的歷史,也見證著人類走向繁榮的腳步。「我們馴化了小麥,小麥也馴化了我們」


多虧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今我們餐桌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有米飯和面,更可以有紅薯、土豆和玉米,也會偶爾出現各種豆類和五穀雜糧。但是,能讓全世界數十億人口,不分種族、不分文化、不分貴賤地吃著的,用它不同的面目融入各自文化的,還是只有這個神奇的作物能夠一比了吧。


在我看來,小麥的神奇,就在於它的「平凡」吧。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備註


注1:有氣候說、文化說等各種說法,具體可以參見《劍橋食品史》中小麥一節。


注2:現在依然有一些同屬不同種的小麥在人類培育範圍中,包括斯佩耳特小麥(T. spelta)、單粒小麥(T. monococcum,也是最古老的小麥)、二粒小麥(T. dicoccum)等等,也各有各的吃法。


注3:依然有地方有吃所謂「麥飯」的,但是味道嘛見仁見智吧。


注4:毫無疑問,水稻的單產更高,在近代農業改良小麥之前,水稻還是比小麥厲害得多的,但是由於種植條件的問題沒能擴散。


注5:說到這裡,玉米可是標準的「後起之秀」,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才被廣泛種植,如果它誕生的地方不是缺乏文明交流的美洲,而是橫貫東西的亞歐大陸,可能人類歷史會被改寫吧。


注6:天主教和猶太教傳統中的聖餐麵包有的是不發酵的,稱為matzo。東正教會使用發酵的麵包。


注7:在鹼性條件下,麵筋蛋白里的「巰基」這個化學基團容易失去氫,更易在蛋白質分子之間交聯形成「二硫鍵」,就好似在蛋白質之間拉上很多繩子,把它們拴在一起。

餃子黨,你們連元宵節也不放過嗎?



圖片:wiki commons


作者的話


大家好,文科生李子又回來了。


首先,在這裡對麵筋蛋白過敏的人們說聲對不起……


其次,小麥是個很難寫的題目。因為我們對小麥如此熟悉,和小麥相連的點如此多,陪伴小麥的日子那麼長……


這大概是物種日曆「注」最多的一篇吧,它只是一個線索或者一個視角,讓我們再審視一遍這種我們最熟悉的餐桌物種。


關於麥和面的一切,還有好多知識可以聊,歡迎大家提供各種意見和知識點,也希望這篇面味兒的文章讓你新的一年,每天都喜慶。元宵節快樂!


日曆娘今日頭像


唯一的煮 飛面大神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天了嚕,這年頭沒有高顏值,誰敢當燈泡?
遇到危險會往沙子里鑽的動物不是鴕鳥,而是這個小可愛!
風流還是專一?基因覺得:倆都重要!
球根新手入門首選!等等,到底是球根還是球莖?
開小黃花、會飛小傘的,可不一定是蒲公英

TAG:物種日曆 |

您可能感興趣

都說好吃不如餃子,但這樣的餃子你吃過嗎?
好吃不過餃子?
你還不知道吧!餃子餡放了它,包出來的餃子好吃的不得了!
這兩種蔬菜天天吃,但用它們包餃子你試過嗎?又香又好吃,停不了
嫂子快起來,我們還是先吃飯吧!先把餃子吃完了再說吧!
今晚不吃餃子,想吃你!
今天我們也吃餃子啦!
徐冬冬: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嫂子
還傻傻將手工餃子直接放冰箱?教你這三招,讓餃子久放不壞不粘連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如……
各個國家的餃子,你們都吃過嗎?
好吃不過餃子……不管啥時候看,都會覺得餓了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跑步!
這樣的餃子做法,您是否吃過呢?
餃子就酒,越吃越有,春節為你分享煮餃子如何才能不破皮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怎麼搭配最營養?餃子怎麼煮才不會破皮?
婆婆這樣做的餃子,剛出鍋女兒就吃掉兩碗!做了好幾鍋都不夠!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
煮餃子誰還怕破皮啊,這樣做筋道又好吃,關鍵不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