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此心光明】體悟王陽明心學的意義

【此心光明】體悟王陽明心學的意義

王陽明的學說,大致由三個方面的理論所構成:(1)心即理;(2)

良知

與致良知;(3)知行合一。這三個方面理論的相互聯繫,構成了王陽明思想的有機整體。


「心即理」的觀點,是王陽明學說的基礎性理論,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點。


它大致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

本心

」,這一本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或本質。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不僅能夠視聽言動,而且能夠分辨善惡、能夠感知外物,能夠就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判斷、推理,根本原因即在於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如果沒有這一「本心」,那麼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他要強調的是,這一「本心」原來是包含著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於人心,天道即是我們的「本心」。他說「心即理」,就是要我們都要明白這樣一點:我們的「本心」或者本質原本就是與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於此。「心即理」的觀點,其實就是要我們能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本質原本與天一般高明,與地一般博厚,這樣我們才能夠光明正大,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個人。「心即理」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立足的基點,有了這個基點,我們的生活才不至於會迷失方向;有了這個基點,我們才能夠真實地把我們自己的本質表現在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心即理」的「心」,王陽明後來又將它稱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當然就是「好的」,因為它實在就是我們從天道那裡所獲得的「德性」。這個「良知」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並且它永遠都在,不會消失的。


生活當中之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好人」,之所以還有各種各樣的惡言惡行惡人惡事,不是因為那些人沒有「良知」,而是因為那些人不能「

致良知

」。


所以,王陽明強調,「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本來圓滿成就的「德性」,只有「良知」的表現與實現才是我們生命所應有的本來面貌。


所謂「致良知」,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識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實現出來,通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意識活動、語言表達、行為實踐,把「良知」貫徹到我們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


按著王陽明的觀點,我們之所以不一定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為事物本身有什麼毛病,而是我們自己的心靈狀態有不端正。事物本身總是無所謂端正不端正的,如果我們以端正的心態去做事,那麼事情就能夠做端正、做完善。心態端正的標準,就是符合我們自己本有的「良知」,「良知」就是我們自己的「定盤針」,是我們「自家的準則」。依著這個「自家的準則」去做事,就是「致良知」。


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知道,「致良知」實在不只是一種理論,而更是一種實踐,是與我們日常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這種「致良知」的實踐活動,是把我們自己與外界的事物、人物、世界本身聯繫在一起的根本環節與途徑。


「致良知」的實踐活動,要真正做到我們的意識活動、語言表達、行為實踐都是合乎「良知」本來面貌的,就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最早建立的觀點,也是他最後堅持的觀點,可以說是貫穿於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知」的意思,既指「知識」,也指「良知」。在「知識」的意義上,他強調任何知識的獲得,作為一個過程,必然同時是一個「行」也即是實踐的過程,「知識」與「實踐」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分離的。在「良知」的意義上,他更強調「良知」必須由人的實踐活動來表達與體現,所以「致良知」的展開形式,就是「知行合一」。


大致了解了陽明心學的最基本觀念之後,我們才可以來談論他的思想的

當代意義


首先,「心即理」的實際意義,是要為我們的心靈確立一個可靠的依止之境,也即是《大學》所說的「止於至善」,天道、天理即是「至善」,即是我們生活意義的根本座標與價值的原點。


我們今日的社會,物質資料可謂已經是極大地豐富,但物質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物質慾望的滿足是不是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價值?如果不是,那麼我們是不是還需要關照一下自己的心靈狀態?


如果這一點是需要的,那麼毫無疑問,王陽明的觀點,包括他關於「良知」的學說,就會顯示出它獨特的價值。「心即理」既是一種理論預設,更是一種精神境界,我們全部的生活實踐,實際上都是出於我們自己關於生活意義的預設的。如果我們沒有一種精神境界的建立,那麼我們的生活完全有可能是漂浮的,是隨著不斷變化的物質生活面貌而遷移流轉,沒有根基的。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當然也並不是要反對物質資料的富裕,而是要為富裕的物質生活建立起「主宰」,建立起「脊梁骨」。要把豐富的物質世界與物質的生活納入到崇高精神的「主宰」之下,而不至於使真實的自我喪失在物質資料的豐富之中。


「知行合一」,不論在何種意義上,它都強調了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活動的一致性,這叫做「人格完善」。我們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義上的人自己所開闢與創造出來的。「我的生活我做主」,也就是「我的世界我做主」,那麼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生活與世界呢?


按著王陽明的觀點,這就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靈狀態。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心靈若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我們的生活行為是在我們的心靈狀態主導之下的行為,而我們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們行為的直接結果。在這一意義上,至少我個人以為,王陽明的觀點,仍然有指導我們今日之生活的實際意義與價值。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陽明心學是功夫 不是知識
這六種人 最難治
《增廣賢文》全文及釋義,道破人心,說盡人世
我心中的致良知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何為心性,如何體悟心性
學習太極拳要「心知、體悟」!如何「體悟」?
端正體悟心學的動機
初學者的拍拉經歷和心法體悟
一家之言 我對「心學」體悟
在自然中用心體悟瑜伽,塑形又安心
閑談學習《道德經》的一些體悟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心悟到體悟的過程
「真心」體悟「大方廣」
哲學小體悟之麻醉操作篇
一家之言——體悟心學的二十個感受
如何練習纏絲勁?陳式太極拳的本質中體悟其技擊要領!
我對太極拳發勁的體悟:太極拳發勁並不神秘!
從重陽佳節的詩歌中體悟經方的妙用!
人間大孝催人淚:孝順女攜父母朝聖五台山 皈依三寶體悟深
體悟自然 境生象外-訪宋文華水彩畫工作室
慧律法師:《金剛經》裡面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如何體悟?
佛家最高經典《華嚴經》精華70句,體悟智慧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