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體驗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之德,可謂「生命太極拳」。

太極拳所能呈現的境界,是人對心靈的一種回歸。人的俯仰能無限的展開,是由於人的覺性的運作。


覺性是完整的圓,它有歸於中心的力量,具有統照整體的能,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的有機體。


太極是有無相生,沖氣以為和。太極者,無極而生,則是覺性的觀照,覺性是不動之動,虛位以待,才有無限的可能。


生命的俯仰有合才有靈,也唯有在靈里才能合,這樣的律動才是生生不息的大用。

向外的俯仰是有為的層次,向內的統合則是無為的回歸。


這種相生相隨,是自然的,不假以努力的,讓人的覺性做為生命的主宰,人的精神才會超越一切有為僵化的運作和習性,處於一種明白四達,入神入化的通透境界。


人在進退俯仰能有一種覺性的觀照,則不會被人的習性帶入日常情境中,才能超越習性,讓人的生命無限可能得去律動,這才是對生命的全新的詮釋。


太極拳是通過輕、靈、通、透、無形等等的變化,覺悟生命意象的自在、自如、自化。


聚精氣以會神,感應自在的天意,生命力的觸牽,大氣的吐納,生命的沐浴象霧、象風又象雨。

懸的意象很豐富,懸於虛空,精神提起,精神專註於身體的無為態,懸骨於空,關節之處空出餘地,避免緊閉的狀態,增加其節的自由度。


心--氣--形,神氣運化其間,形虛氣實神照,虛靈明覺一太極。


拿住丹田練內氣,綿綿若存,綿綿不絕,神氣相戀,自有虛靈不昧在其中。


節節粉碎,氣運如精靈在其間起舞,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生演不息。


夾脊是空洞,如水之渦。水有渦者,皆收於心也。

氣運無為宜養,筋肉有為宜固。


氣感是流動、變化的,由每一個當下連續,流動的串連,生命才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學會享受生命的實感,生命的實感不是一種僵化、停滯。物化之穩實,會麻木生命的仁通感。


虛領頂勁有懸提之意,非精神貫注於身形之不能也。

懸置實體入虛空,使意之有為入心之無為,骨空則氣為之充,丹田之氣開合顯於肢體,如水中浮游之生物,柔軟無骨。


拳有三挺之說,頸腰膝三部位,挺有懸之意,養浩然之氣於其間。


主宰於腰,腰表現為空洞虛無的狀態,而命門也正是這種無為而生機無限的所在,腰的虛化方顯其主宰之用,收腹可體驗丹田之氣之綿綿若存,腰脊的作用是在虛無中成長,無中生有的是神氣,內在勢起的中心是腰,周身神氣的活現離不開向內的收斂。


用腰拎起全身後,融入空氣之中,自身的均勻不求自得。


一羽不能加,意氣不受重力。


用識、念頭、思想,不是用意,識身必頂;丟乃身不透,不能周身一家;不丟不頂,用心全然地去感受是用意,執著是識,意氣透沏無礙,完整一氣,上下相隨人難進。


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氣包裹著骨肉,骨肉被動相隨,氣勢自然而成。郝家所言骨肉分離,是指氣勢包裹著精神,骨是神,肉是氣。


乘勢而不用力,實往虛處落,務求周身一家,則一舉一動,勿自伸縮,率性而為,勢不可擋。


太極圖,實(已)中有虛,虛(彼)中有實(自已的一點神氣在其中);彼此契合,全然感受,手不自動,其勢為之,當下體驗意氣飽滿的拳,遠遠地超過一招一式的外在意義。


一動一太極,回到生命的原初感受,回到體驗神意氣的變化之中。


人在空間的移動足以暗示人對於自身身體的態度,對於生命的態度。通過有血有肉有呼吸的身體,傳遞來自生命的信息,經由移動,人的身體創造出自身的時空。


當身體成為藝術的器皿在空間移動,它越過了自身,指向遙遠。動作覆蓋了肉體,突破了肉身物理性的疆界,賦予它可見之外的,語言之外的意義。


身隱(退、反)藏於影子(形)中,隱沒在無,負陰/抱陽,「生機」自現,沖氣以為和。新的可能總在他背後,不,其實是前面出現,他背向前面,如老子倒騎青牛,在地平線上消失。「逝曰遠,遠曰反」。


神意團(聚)如「玄覽」,「玄覽」是吸光的鏡,一般的鏡是反光的,亮亮的。用鏡子比作心識,則反光的鏡便是經驗心(識心),反映外面的事物;吸光的鏡令鏡變得黑黑的,故稱為「玄覽」;像黑洞一樣,連光都吸進去了。「玄覽」之內,根本無所謂「外在」,如果有「外在」,都不會外於其中。


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指一種隱退的狀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無執故無失,神全如「解牛」。行者之路,彷佛早已存在,似乎只等待把它行出來而已。


感悟太極,理入拳事。


太極拳所言動靜之機,乃生機無限,舍已入神。靜則氣韻生動,視靜猶動;動則月印萬川,如如不動。


動靜之機。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乃獲得一切信息的功能,信息獲得的過程乃「歸根」的現象,名之為「靜」;自身與生俱來的順化之良能,即一切手舞足蹈的活動之能力,乃順從心神指令的身體活動之始終過程乃「根生」的現象, 名之曰「動」;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順化中又聽探著,不斷的調整順化的過程之相互為用的能力,乃自身的根本「攻防之機體、機制」。


這個與生俱來的 「攻防之機」,就是「動靜之機」。其運用的的基本法則乃是:「以靜馭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


生命太極拳是回歸自然,即探尋拳的本源---太極之義。所有前人能留下的遺迹---拳架和身形身法的要領,都彷彿是生命洪流奔涌過後流下的河床,太極才是人心靈里的活水,也是太極拳回歸之源。


靈是慧命的體現,虛而明,透而空,有感即應。精神假借是法,靈動不居是用,不能憑藉虛空,即無所謂輕靈圓活。


舍已則成勢,順勢為從人。


一已之私不外氣與力,所爭之氣有上下之分,意忿填膺則氣滯,腹脹氣滿則實沉,均易導致人的孤獨和主觀,不用力者難矣。


含胸與拔背是精神內斂的表現,氣息自然,氣道暢通,肢體非不用力,乃不用人氣,用自然之大氣。


含胸為寬胸,如靠牆坦然狀(身意要放大和放開),假借無窮意,方可出神入化。


氣沉丹田為收腹,保持一定的張力感,腰在腹中挺立且有懸虛感,沉有潛藏的意味,氣息綿綿若存。


腹內松凈則氣沉潛於虛,丹田乃虛無竅,所生萬有無不賴此。


氣沉丹田與挺腰是虛實的互用,氣沉丹田不用氣,腰為主宰不用腰,氣斂則全身有騰挪之勢,空腰則四通八達,無為而無不為。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舍已乃幻想的真切體驗,契合意境,借虛而造形,假天以成勢,形勢所趨,何用一已之力。借勢,蓄勢,造勢,如氣勢升散,水勢流下,山勢巍然不動而不顯其動,常態自然都動之有度,這是事物的非常關鍵性的著力點,即勢中有度。


天人合一之境界,從人也是由已。


太極拳所言之放鬆,即是舍已。將自我融入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的關係之中,虛位以待,引進落空合即出;收即是放,沾粘連隨不丟頂。


收斂需透,體松全賴此透,合是虛,神意之虛用也。如此不僅能覺受空間,也能運用空洞。


放鬆是純粹精神性的追求,它更像是一種智慧,它更多的需要我們自己在生活中慢慢地領會。


沉潛與輕揚均是心靈的虛用。


軀體的沉重在精神的充滿中而呈現虛象,有形化無形,精神承載軀體,且構造生命,這是生命的實理。


沉潛是蓄,是藏;輕揚是騰,是飄,二者都是精神收斂入內的表現。


精神的內斂可化骨入虛,軀體的運動方能柔若無骨。


隨屈就伸是自我暗示的修習,同樣的舉動會因意象的改變而有不同的氣象,沉潛與輕揚是心象。


適當的張力易於通透,關節處留意收藏。內里有張力,外面才有可能有吸浮力,張力在骨不在肉。


升騰以腰為中心,俯瞰以懸為要領。升騰如在水中,體會水中的浮力和鼓盪;俯瞰如在空中,體會大鵬展翅的張力和大氣的浮力。


太極本是心之靈,虛用(生意)落入實理(生機),返觀內照皆太極。


太極拳的虛實能有多種認識,其目的都是為了拓寬人的身體的感受經驗---體悟。


觀照是身體能夠化虛的一個途經,覺是虛化,如太極拳內在的一些要求,虛靈頂勁,松腰,空腰,沉肩,松肩,墜肘,藏肘.....等等,這些都是各種虛化的表現。但究其當下的情境,也可以說是實實在在,可體驗到的一些感受,否則難以形成交流。


身體的虛靈,以及通透,是太極拳習練的目的---護養生命的靈。麻木不仁,動作僵硬,都是缺少生命柔美的狀態。松則虛,柔則靈,鬆柔是生命所能表現的質地。意境的空靈,是生命本有的虛無。太極拳的力量之源頭,正是這生命的空洞虛無。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虛實皆是意,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周身節節粉碎,無定向無憑依,靈動不居。實為一種意志,一種韻律,一種成長的感覺;虛為超越的,飄逸的,融化萬有而不執的意境。


周身節節貫串,有著一種生意,斷骨仍有皮肉連的感覺,通透的周身似乎表明一種狀態,身體的靈魂擺脫了後天的心腦意志,忘我而翩翩起舞。


虛實在節節處,則周身生機充盈,無絲毫間斷;虛實分清楚,則周身活靈活現,如魚在水中,鳥在空中。


虛實即乾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太極拳的心法是開啟人的靈性。身體的完整合一與自在無礙,與進入生命的覺性狀態有著緊密的聯繫,生命有覺性的主宰,每一個當下,都是鮮活,流暢的,創生的,身體的守柔順隨,方可明白四達。


神是骨,氣是肉,明白四達就是要虛位,"無之以為用",則覺性方能進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虛位是無限,是大有,是太極。太極拳的起承開合均來自這個全然(空),這個虛位是人運作能量的狀態,就像在海中章魚的遊動,它體會旁邊的動,它跟著動,相和,相傾,相隨---進入生命狀態的自我演化,你要進入身體內在去感受能量的相隨,進入微妙的感覺,貼近它,融入它。就像一群候鳥一樣,就像一群魚一樣,在跳生命之舞。在海中,在空中漫遊,所有能量都是相隨的,它本來就是這個狀態的,所以,以我們的覺性來感覺它的律動---相和,相傾,相隨。當我們內在能量阻塞了,身體也就不舒服,不通也就不能夠相隨了。


容許你的生命可以相生,相隨。如何容許它呢?處無為之事,身心俱忘,你沒有干擾,你進入靈性狀態,無為就是人的本源的狀態,在這你可以重新找到生命的律動,重新相生,相隨。


小孩在玩耍時的全身心的投入正是這種靈性的做為,到成人只能是靈光乍現了,靈感的呈現已是那麼的希缺和難得了。


太極拳體會的是這種和諧,手舞足蹈,性情率真。對於太極,劉蕺山有過很好的解說:「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陽生陰,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皆一氣自然之變化,而合之只是一個生意,此造化之蘊也。惟人得之以為人,則太極為靈秀之鐘,而一陽一陰分見於形神之際,由是淆之為五性,而感應之塗出,善惡之介分,人事之所以萬有不齊也。惟聖人深悟無極之理而得其所謂靜者之主之,乃在中正仁義之間,循理為靜是也。天地此太極,聖人此太極,彼此不相假而若合符節,故曰合德。」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太極拳的"時"不能僅僅理解為一個線形的時間流,更不能理解為一種平面化或決定化的所謂客觀規律,它有著更為深刻和充滿玄機的內涵,象徵的是一個整體的背景或境域。宇宙是一個大化流行的過程,而這一境域就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方式,即一種生存狀態的時機化方式。


"太極"喻示一種最廣大的境域,從兩儀,四象到八卦直至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方式都是"太極"。天地間的一切具體的事物都是一種當下性的境域性存在,處在不斷的流變之中。人天整體和諧,相互感通而構成一個性情宇宙。這就使得對這個變化無限而又不完全外在於人的宇宙的把握必須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和感受,具有隨機性,不可思議性,故只能體悟。


"太極"的生生不息的大易之時,不是一種靜止不變的狀態的接續,"時"固然是大化流行中某一階段的狀態,但這種狀態不是既定的,它既是過去各種可能性的整合,又蘊涵了未來流變的各種可能性。作為主體的人,應趨時而作,根據境域的變化來調整自已的行動,不可逆時而行。


動靜不失其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它使人擺脫一切現成的既定狀態,而進入一個機變和充滿靈性的世界,活化在活潑機變的境域之中。"時"乃是大道流變的行勢之象。此征示行勢之易象,其著眼點在"行"和"事",而並不在"形"與"物",因此,人們才能觀其玄虛,用其周行。此所謂玄虛並不是虛無,而是天下行事之精微---大道流變之行勢機制。


太極拳的初步境界為人如站在水中,水的浮力能使人處在失重的狀態,人的氣息與水勢之間發生著微妙的感受,身體各部隨遇而安,雖有不穩定的因素存在,卻不會起強勁,只是著力於與水的和諧共處。郝少如前輩也有人如輕氣球一樣擺放在那裡的說法,鄭曼青前輩更有在空氣中游泳之說,這些狀態的假借使人更易對境域的時機化有所體認。太極拳的修練難去的是形化與物化,難得的是氣化和神化(即時的運化)。


太極的意象表達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氣韻生動的體認,使人的身體變成了練拳人的心靈之家。身體因人的心靈感應,而輕靈通透,自在無礙,舉動間神氣充盈,屈伸開合聽自由,有感即應,身體呈現的生機,使人有了無限的可能性,或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有著美好的願望,太極是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理想,一種意境。太極拳反映的是大化流行,是技進乎道,其通達之境,決不是一人一家所能創造的。


太極拳具備兩個基本的要素,一是超越性,它不能執著於一物、一景、一事、一理, 而應通達無礙;


二是體驗性,具有一定的感性意味,是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說的體驗。


太極拳講究"用意",意味著人的心靈生活的內含特徵,意味著它的能動性。


殘缺的圓和殘缺的三角形它們實際上已經成為一些零碎的、並不相交為一封閉圖形的一大堆線段和曲線而已,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把它們看做一個個殘缺的圓和三角形?


人類的心靈能力發生在想像、現實、象徵三大領域之間,這三個領域構成正常人的生活世界,構成正常人的知覺能力和感覺能力。


真正源始的"用意",不是純粹意識的意向性,而是身體的意向性。


當然,這樣的身體已不再是意識進行意向性活動的工具,也不是對象世界的組成部分,而是人類根本的存在方式。


身體的意向性功能表現在,它能夠在自己的周圍籌划出一定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並且與世界進行一種往複不已的相互作用。


正是通過這種作用,我們才得以通過知覺領悟到對象的意義。


正是我的身體知覺到了別的身體,並且它感覺到別的身體是我自己的意向的神奇的延伸,是一種熟練的對待世界的方式;從此以後,就像我的身體的部分一起構成為一個系統,他人的身體和我的身體成為一個單一的全體,是單一現象的反面和正面,而我的身體在每一時刻都是其跡象的無名的存在從此以後同時棲息於這兩個身體中。


我與事物的關係以身體意向性為核心,我與他人的關係同樣如此。


中國哲學家認為,天、地、人之間,身(體)、心(知)、靈(覺)、神(明)之間,都是「相成」、「相濟」的關係,彼此處在密切聯繫的關係網路之中。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在對太極拳的理解中,人們常會提到中心和重心這兩個詞語。


重心是對實體的一種物理描述,重心的變易在太極拳理中常被用於腳下虛實的轉換,如一九.二八.三七.......等等。


中心是對太極圖中陰陽,虛實,黑白之間勢態變化的一種描述,是構成勢的中心。


太極拳的思想摸式大致可有幾個方面:一,實體-屬性;二,力-能量;三,系統論;四,基因-信息。


實體-屬性的思想摸式在初學者中常見,一招一式,易摸仿。


力-能量的思想摸式多在勁和氣的感受中,氣勢的構成有了中心的認識。


系統論的思想摸式體現在生命的開放和通達中,生生不已。


基因-信息的思想摸式反映著精神的薪傳,心心相印,道法自然。


重心是實的,客觀的反映,人的一舉一動都有重心的變化,但用來描述太極拳的氣勢變化就無能為力了。


中心是虛實之間的,是人對自已精神氣勢的感悟,升降開合蓄髮等各種變化均離不開這個中心。


太極拳的修習最忌重複,身體的運動一定要合上此時此刻內心的感受,綿綿不斷的內心活動即心象的建構,是有形的運動得以超越的基礎。


練拳不在樣式而重在氣勢和精神的貫注。內心所能承載的手腳和身體的空間運動是無限的,也是渾然一氣的。


我們都熟悉青原惟信禪師關於山水的三種不同境界的描述。同樣的「見山是山」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從外面賦予的,而是自內部生長的,意義內在於拆分與重組的過程之中,而不在於最終達到的目標。


用滲透二字來顯示人體內在運動的意境和特徵是太極拳修習中常用的術語。


太極拳做為喚醒人的神氣活現的一門藝術,離不開用意的途徑,滲透二字則能夠喚起人對自身內在的運動感,而讓人體的質感從實體向氣化的轉變。


滲透二字讓人聯想到海棉對水氣的吸入,因此,人應該有一個預設,即將人體鬆開,虛以待之。如肩向胯,胯向腳的滲透,需要喚起人對具體部位的覺察和感覺,而且還需要為自已的感覺按排一定的時間,以期產生一種內質的通透感。人體由於虛象感覺的注入而讓人內部發生改變,這樣,才有內在的升降和開合運動,這完全不同於人實體的運動狀態(外形)。


人體有了滲透感,還可以向體外空間或空間中的物體滲透,滲透表示一種相互關係的呈現,並且隨著人的情緒的參與,可信以為真的顯示出某種節奏和運動的趨勢,這種勢態生生不已,有如大道的有為,而人只是順勢為之罷了。


如伸賴腰的練習,就可以喚起人的內部運動勢態。


如手向地面滲透,就有與地面合一的感覺,這也是落地有根的練習,一點不但可以有根,也可從六面去求渾一的意境。又如松肩入地的感覺,也是一種滲透的練習。


滲透不可帶有強迫的意思,不是想出來的,更象是用心觀照出來的。


太極拳是人體的骨肉運動化為神氣運動的過程,大多練習者往往停留在骨肉運動階段,這是對用意不用力缺乏用心體會的結果。


意是一種生態的體驗,是發自內心的 感悟。這種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活動,即為「體驗之思」。


太極拳所講的用意不是有為,恰恰是心靈開啟光芒,活活潑潑,充滿生機的一種境界。


太極拳屬於無為法的拳,後天心識對拳的干預甚少甚微,充分發揮無為而大為的自然法則。


體悟太極拳,重點在通。通達博雅,故在知識與心態上可以通貫地去掌握事理。


為通博之學者,略沉潛,即能致廣大而極精微,成為通人。


體悟太極拳,需要人的一點靈機 ,類似潛意識的學習經驗,有身心沉浸其中的狀態。


太極拳是探究生命的學問,虛靈明覺之心,應感而動之意,這二者是太極拳體悟中感應的最終根據,「一氣流通」即感應,是一種從隱而顯,由散至聚,歸寂入感的創造。


太極是一種精神狀態,而非一種世界狀態。我們心中要麼有希望,要麼沒有希望。


它是一種靈魂的維度,而且它根本不依賴於對這個世界的某種特別的觀察或對這種形勢的估價----它是一種精神定位,一種內心指向;它超越直接體驗到的世界。


練拳多講借地心吸力和借他人之力,這容易使人產生對待。


太極拳講究見機(幾)行事,而見機(幾)行事就需要「知幾」,而傾聽和觀察則是第一要務。


傾聽、觀察乃是在「天人合一」視域下的一種領悟,一種致力於「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的生存領悟。因此,這種領悟拒絕任何把天地作為對象來打量的做法。


通過傾聽和觀察,我們的先人「與時俱化」地應答著天地之消息,並以此贊天化育,「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這個「幾」,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間的緣,「知幾」就是「知緣」,因而也就是一種緣構性領悟。


而「幾」則是我們的生存境域,無從對待,也無從相對。


因為我們始終已經無可奈何地被拋在一種天地、陰陽的相摩相盪之「幾」中了,或者說在這 「幾」中生存著了。


拳論有云:「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如何學習的這個「一」-----其實是間隙的打開,是貫穿本身之為一,不是某個固定的「一」。


傳統的注釋所謂:一貫則為聖人,執一則為異端。因此,不僅僅是「一」——執於一端就是偏執了,沒有叩其兩端,而且還要空空如也!這個空空使貫穿,貫通可能,因此,一貫,空空,通暢——隱含的都是「通」。通之為道,就是權變,就是順應節奏的變化。


一旦,我們以這個「貫穿」來思考「一」,思考太極拳的種種法度,我們的思路將更加開闊,不再局限在具體的姿勢行為上,而是思考這個姿勢本身的形成,是在一貫,空空和通暢中一直保持間隙的之通的,對這個通道的感受就是中國思想的核心:感通的思想。


這裡的解釋指明,如果只是思考那個「一執」的法則,而不是思考貫通的法則,就會堵塞道本身流行和貫通的力量。要知道,任何一的法則都是試圖去填滿那個空曠。


「一貫」的思考就是一個不斷倒空人們已有的私念的過程。也是孔子在《禮運》中所歸結的天意之「大順」的法則:「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這讓人想到莊子的庖丁解牛。


太極拳常用「聽」字,因為那個圍繞身軀而敞開的場域,本身就是深淵性的(如臨深淵)。「聽」實乃用心來聽,聽就不僅僅是「止於耳」了,而是對生命氣息的傾聽,傾聽生命的氣息,因為,這些生命情調是對自身限度的超越。「心」如何安頓在這個懸空的、一直空空的場域?——這構成了太極拳的核心秘密(心法)。


太極拳做為身心修持的學問,是形軀身體、精氣化行、心靈情意、神明道境四位一體、顯隱相濟的。


陰陽之理說明了太極拳的修練尚有不可見,不可覺的一面。


感覺的流動,顯隱的變化,正是在太極這個虛實的平台上產生的。


練太極拳實在不能以技為之,是技進乎於道的。



太極是心靈,拳拳服膺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不便處立即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討論太極拳,不能離開「形、意、氣」
太極拳互為其根 互為其根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性
講述太極拳大師南懷瑾先生之太極拳的「動中求靜」
談談太極拳雲手的練習要領 相信你一定能融會貫通
放鬆是一門學問,太極拳講究放鬆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五個太極心得,助你練好太極拳
哪派太極拳最好?練太極拳是為勁大?
太極拳不需要柔軟的身體,太極拳需要一顆柔軟的心
太極拳與樁
太極拳勁的摺疊
太極拳與太極推手的魅力!
太極拳,學的是拳,練的是心,要時刻明白用心之訣
練太極要「用心」,記住用心十要,探索太極拳的奧妙
太極拳「抱」的是啥「球」?
太極拳的骨頭勁
太極雷雷輸的冤不冤?太極拳真的不能實戰?他學的可能是假太極拳
太極拳與靜坐之太極
太極雷雷以「實戰過」而自傲:划拳也叫拳,太極拳就一定能打?
太極拳「著著有勁,勁勁成著」,無「掤」不太極拳!
太極拳的「中心」與「重心」
太極大師王戰軍直言練太極不能太急,堅信太極拳屬於武術
太極拳的炸勁是什麼樣的
太極拳:太極推手的粘與隨
太極拳以「養生為根本,技擊為靈魂」,能養生又能對敵,才是真正的太極拳!
傳統太極拳與競賽太極拳的區別原來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