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赤茯苓,清熱利濕非常靈,附中醫幹掉濕熱的養生秘方
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請點右上角關注,獲得專業中醫健康內容!
【赤小豆】:味甘、酸, 性平。性善下行,既能清熱利濕、行血消腫、通利小便,令濕熱從小便而出,用於治療水腫脹滿、小便不利(類似腎炎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腳氣水腫、輕症濕熱黃疸,如發熱、無汗、身發黃(類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又能行血降火、清血熱之毒,用於治療糖尿病、病腫、瀉痢。
《日華子本草》:赤小豆「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赤茯苓】:顏色淡紅,味甘,性平。入心、脾、胃、肺、腎經。長於寧心安神、利竅行水、清利濕熱,專瀉心、小腸、膀胱之濕熱,用於治療心頻不寧、小便短赤、淋漓不暢、瀉痢。
《本草綱目》:赤茯苓「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中醫養生:赤茯苓
【配伍用】
赤小豆清熱利濕,利尿消腫,解毒排膿;赤茯苓清利濕熱,利竅行水,寧心安神。
二葯伍用,相互促進,其功益彰,清熱利濕, 利尿排膿。
【主治】
濕熱為患,水腫腹滿,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甚或尿血等症;
急性腎炎,急性膀胱炎諸症;
乳痛(乳腺炎);
瀉痢。
【常用量】:赤小豆10~30克,赤茯苓10~15克。
中醫養生秘方:扁豆赤豆茯苓湯
中醫養生湯料
赤茯苓和赤小豆都有較強的去濕功能,配以白扁豆,扁豆赤豆茯苓湯有顯著的化濕解毒功效,葯食同源,可用來對付體內濕熱。
【主料】:白扁豆30克,赤小豆30克,赤茯苓(干)5克,豬瘦肉50克。
赤小豆跟紅小豆不同,赤小豆藥用,色深而細長,紅小豆供食用,色較淺而圓潤。
赤茯苓可用白茯苓代替,本方中二者差異不大。
【用法】:
扁豆和赤小豆提前用清水浸泡6小時;
瘦肉切成4厘米見方小塊,焯水;泡好的兩種豆與赤茯苓和瘦肉加適量水煮沸後轉小火燜煮2小時左右;
吃前加少許鹽。
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請點右上角關注,獲得專業中醫健康內容!
本號專註於中醫、養生等優質專業內容。


TAG:神黃中醫說 |
※砂仁、豆蔻好葯對,祛濕消脹和脾胃,附中醫養生秘方
※健脾祛濕誰最行?自古白朮配茯苓!經典葯對,附中醫祛濕養生秘方
※山藥、扁豆是一對,合用祛濕益脾胃!附中醫祛濕健脾養生二秘方
※夏季養生:豆芽菜清熱利濕解毒
※中醫養生偏方: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痛
※黃芪、防已好葯對,補氣利水好減肥,附中醫應對虛胖的養生古方
※「養生廚房」教你一道利濕清熱、健脾理氣的香椿拌豆芽,趕緊學起來
※老中醫們都在喝的夏季養生茶,清熱、養顏、排毒······
※小滿養生——防熱病 除濕氣 莫貪涼 吃點苦
※夏季喝湯更養生 清熱祛濕健脾消暑
※艾葉、香附配,自古是一對!附暖胃散寒的中醫養生秘方一個
※最養脾胃的節氣到了!來杯養生秘方茶,排毒祛寒濕
※白癜風養生,最有營養的南瓜
※白癜風養生,涼血解毒的藏紅花
※黑白黃赤青,不同面色的養生葯膳食療方
※馬蘭頭,南方常見養生蔬菜
※白癜風養生,健胃消食的陳皮
※中醫養生偏方:補血益氣驅寒方
※這個養生菜,護肝防癌、健脾養胃、排毒清腸道、降血脂、養顏、增強抵抗力,要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