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各種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於貪嗔痴

各種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於貪嗔痴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下形成的。錯誤的觀念,正是負面情緒產生的土壤。

就像我們對某人或某物生起貪心,這種貪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會貪戀這個而非那個?為什麼我們會被貪心驅使著,得不到就寢食難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來自於我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這樣那樣的種種觀念。

我們覺得這個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歡,當這種思維被反覆強化之後,貪心就會隨之增長,從動心發展為動力。最終,從開始的一點點貪念,逐步增長到鋪天蓋地的貪,徹底地籠罩你,左右你,促使我們不斷地為之奮鬥。而在奮鬥過程中,這個對象的重要感又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運作規律都是如此。我們對某人生起嗔心,反覆想著他的壞處,嗔心就會迅速擴大。我們對自己生起執著,時時想著自己的長處,我慢就會隨之增長。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有哪種心理不是在相關因緣下產生並發展的?

身為凡夫,我們的心念往往和貪、嗔、痴密切相關。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所以成為凡夫,所以流轉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稱之為三毒,即危害心靈健康的三種病毒。其中的痴就是無明,也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無明就是心靈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潛藏的覺悟本性。因為看不清,就會對自己產生錯誤設定,把種種不是「我」的東西,當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體,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們已經完全認同了這種替代,從未產生懷疑。對很多人說,如果連這個與生俱來的身體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個近乎荒謬的觀點,並且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實上,我們安立為「我」的這一切,我們所擁有的身體、相貌、地位、身份,雖然和我們有關,但只是暫時而非永久的關係,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如果對這點定位不清,就會產生堅固的執著,進而形成依賴。因為依賴,就希望它是永恆的,希望身體永遠健康,希望相貌永遠年輕,希望地位永遠穩固,這樣才足以成為我們的支撐,讓我們覺得安心,覺得安全。

但我們面對的現實是,身體會死亡,相貌會衰老,地位會失去,身份會改變。不必說整個世界,僅僅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發出警報。這些現實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安全感,使我們覺得這些依賴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僅僅因為擔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就足以使我們產生焦慮,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焦慮。一旦真的失去,孤獨、沮喪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難免。

所以說,各種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於貪嗔痴。而由無明產生的種種錯誤觀念,又對負面情緒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些情緒的攻擊下,我們常常連對手在哪都分辨不清,自然不會有還手之力。其結果,就是不斷縱容這些情緒,使其興風作浪,泛濫成災。

GIF/74K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考試前要稱念文殊菩薩名號
今天的世界,缺少的就是慈悲
《心經》告訴你: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心無掛礙
讓人終生受益的八個字,領悟後便能獲得隨緣自在的人生
八識規矩頌講話

TAG:拜佛去 |

您可能感興趣

負面情緒的根源在於貪嗔痴
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根源是貪嗔痴三毒
都是負面情緒惹的禍
濟群法師:負面情緒的根源在於貪嗔痴
自卑引發各種負面情緒,這些方法助你擺脫自卑
被娃各種情緒搞到「爆炸」?毀掉娃的不是負面情緒,而是控制情緒
讓自己改變負面情緒的五種方法,讓自己從壞情緒里走出來
面對這些無法釋懷的負面情緒,可以怎麼做
這樣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運氣就會變好!
拯救自己的負面情緒
讓你發泄負面情緒的最好方法
愛情中最大的忌諱,不是帶著負面情緒,而是……
心情不好的時候,建議你吃這些食物,專治負面情緒
怎樣減輕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告別負面情緒的幾種有效方法
面對負面情緒,逃避壓制都不是好辦法
真的有所謂負面情緒嗎?
面對焦慮與傷人的負面情緒——你只要停止就好
如何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
真正困住你的,是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