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中的養生觀

《道德經》中的養生觀

1、「味無味」的營養觀

營養是健康的基石。道教養身保健非常重視營養問題。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在「無為」(即不妄為)的前提下有所作為,在「無事」(即不輕率從事)的前提下有所從事,所謂「味無味」就是吃任何東西都不要去知其味。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去品償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長此以往,就會養成偏食的習慣。

現代醫學證明偏食容易破壞膳食平衡,導致人體營養素缺乏,對健康非常不利。兒童偏食,容易導致發育不良。成人偏食,容易導致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於人們過多吃鹽,吃油膩的食物,吃大魚大肉,過量飲酒等引起的。有些年青女性為了美麗,養成偏食素食的習慣,結果常常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現代營養學認為:營養要全面,膳食要平衡,關鍵是要將糖、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維生素、微量元素這些基本營養素按比例均衡攝取,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如何做到這一點?必須防止偏食的發生。如何防止偏食的發生?老子告訴我們「味無味」,吃任何東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償滋味。要知道人類進食的生物意義就是為身體提供新陳代謝的營養物質,而不是去滿足「口舌之欲」。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進食的時候,就應該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營養的就應該吃;我們是吃「營養」,而不是吃「滋味」。長期堅持這種自我提醒,就能幫助我們除掉不良的飲食習慣,逐步達到營養全面,膳食平衡。

2、「動而愈出」的運動觀

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就是說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陰陽物質結合而成的,要達到健康狀態,必須陰陽調和。要達到陰陽調和,必須要有氣的衝動。

這同中醫學的觀點是相吻合的。比如地球生態系統,如果沒有大氣層中氣的衝動——風,雨水就不會均勻分布,就容易發生旱災、水災。人體要健康,必須要精氣的衝動,氣沖陰陽可調和。那麼如何讓精氣衝動起來呢?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就是說天地之間的人,就象一個大風箱。精氣在人體這個大風箱中是如何運行的呢?「虛而不屈」,精氣的運行是虛靜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氣在人體內運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多數時是感覺不到的。而且沒有任何東西能使它屈服。換句話說,精氣的運行不會屈從於人們的命令。你讓它向東,它不會向東;你讓它向西,它不會向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動而愈出」,震動得越快,出得越多。老子認為人身這個風箱運動得越快,精氣出動得就越多。老子認為運動可以讓精氣衝動起來,精氣衝動可調和陰陽平衡,有益健康。這同現代醫學及運動生理學的觀點是相符的,這種運動健身觀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健身觀;是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實踐相符的,真正長期對人體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還是運動。比如我們身上發冷,出去跑十分鐘,人身體就會發熱。這是由於運動了調動精氣運行,人體氣血循環加速。

老子提倡的運動是一種什麼運動呢?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九章中說:「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天下的聖人,用呼吸之氣來為天下人振作精神。可見老子提倡的是一種有氧運動。這同現代生理學——「有氧運動是一種最好的運動健身方式」的觀點是完全相吻合的。長期堅持有氧運動,有什麼好處呢?長期堅持有氧運動,可以調動精氣貫注到每個人的手足,手足是人體的末部,精氣連最遠的末部都能貫注到。人的身體就相當健康了。

有氧運動的方式很多,如跑步、散步、打太極拳、舞劍,做健身操等等。還有一種方式,運動量比較小,很安全,比較適合老年人,就是朗誦、唱歌、唱戲。這是一種有氧運動,但長期被人們忽視。老子三十六章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在吸氣之前,必須加強肺部張力。長期堅持朗誦、唱歌,有益於加強肺部張力,增加肺活量,比散步之類的有氧運動效果更好。當然任何一種健身運動都必須適量,精氣運行過度,對身體也不好,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朗誦、唱歌多了也不好,應該保持適中。

3、「專氣致柔」的放鬆觀

有營養,有運動,還不能完全達到健康狀態。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中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就是說在專門調動精氣的過程中,身體要柔弱,要象嬰兒一樣放鬆。老子認為要健康,必須經常放鬆身體,勞逸結合。當人體肌肉處於鬆弛狀態中,經脈就不易被肌肉所壓迫,經脈就比較通暢,精氣運行阻力就小。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中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當我們身體達到最柔的狀態時,經脈非常通暢,精氣就可以在人體最堅硬的臟器中間奔騁。骨頭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如果我們充分放鬆,骨頭裡、骨髓中都會有精氣暢通無阻的運行。那麼還有什麼「氣滯血淤」之類的病痛能夠難倒我們呢?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長期緊張,肌肉僵硬,精氣運行受阻,容易導致疾病、早衰。相反經常放鬆身體,保持柔弱狀態,精氣運行活躍,生命力就旺盛。

當然這种放松,不光是形體的放鬆,還應有心理的放鬆。心理過度緊張,也會引起肌肉僵硬,阻礙氣血循環。身心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形體的放鬆,有益於緩解緊張的心情;心情輕鬆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緊張僵硬。身體和心理都徹底鬆弛,才是老子放鬆觀的核心。對於心理放鬆的辦法,老子提出了「滌除玄覽」(十章)的觀點。關鍵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達不到的慾望。對任何事情都採取「為無為,事無事」(六十三章)的辦法,不勉強做任何事,凡事順其自然。這樣就可消除心理緊張。否則達不到的慾望多了,就會「能無疵乎?」(十章)——心理過度緊張,搞得人痴痴獃獃,出現心理疾患。

4、「知之不知」的疾病觀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吃五穀雜糧,即使身體保養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各種傷病的威脅。如果感染了疾病,應該怎樣對待它呢?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說:「知之不知上。」知道自己患了病,只當自己沒有病,這是最好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過分緊張和悲觀,保持輕鬆樂觀的心情,將有利於疾病的康復。相反「不知知病。」不知自己有沒有病,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患了絕症,過分緊張,這是影響健康最壞的毛病。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就是這樣,由於過分害怕疾病,使原來很輕的病加重。有的根本沒有病,想都會想出個病來。所以,正確的疾病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最高明的辦法就是對疾病採取「知之不知」的態度,不過分緊張。當然不緊張,不是要你不治療。該吃藥的要吃藥,該休息要休息,該改掉不良生活習慣的要改。只有這種「戰略上藐視疾病,戰術上重視疾病」的態度,才會最有利於疾病的康復。所以《道德經》說:「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為他們不想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緊張它。所以聖人很少生病,有病也好得快。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認為,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知足使人平靜、安詳、超脫。災禍沒有過於不知足的了,罪過沒有過於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永遠是滿足的。人有了野心,就會不擇手段去追求,遲早會遭遇大禍。

綜上所述,老子的養身保健觀許多是同現代醫學、中醫學、營養學、運動生理學、心理學、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是一種科學的養生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行天下網 的精彩文章:

「端午三友」中的養生奧秘
如何修鍊自己的氣場
領悟十句話,人生路上的指路燈
道教壇場法器——朝簡

TAG:道行天下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黃帝內經》中的至理養生觀
道教戒律中的養生觀
《黃帝內經》養生觀與王鳳儀思想踐行體會
養生有「道」——道家的養生觀
正確的養生觀念及養生秘訣
生活中的錯誤養生觀
中醫養生不懂?聊聊中醫養生觀!
我們的健康養生觀
健康養生知識:生活中人們的養生觀念,殊不知這才是養生的根本!
國醫大師孫光榮的「養生觀」與「養生訣」
大乘佛子的養生觀
人生就是「開卷與開路」——詞作家黨永庵的養生觀
養生從哪裡開始?司馬承禎《坐忘論》的養生觀這樣講的!
中國大媽不作不死的奇葩養生方式,刷新了我的「養生觀」!
明白了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這「三理養生觀」,想不長壽都難!
漫談現代人的養生觀
道家養生觀:練拳以修身,讀書以養氣
國醫大師伍炳彩的養生觀:清淡的飲食習慣和恬淡的心態
糾正養生觀念,從喝水開始
大暑一年之中最炎熱,養生更需要養心,講講不一樣的夏日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