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分經候脈法——還原《黃帝內經》遍診法

分經候脈法——還原《黃帝內經》遍診法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導讀



提及脈法,其實最早始於《黃帝內經》。早在《黃帝內經》中,遍診法是脈學的全體系。但是由於時代的某些因素,抑或是學術出現斷層的現象。竟然讓這樣極具學術價值的遍診法「隱退江湖」了。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朋友出版了《分經候脈法》一書,一聽書名,就覺得格外親切,一看內容,果然不凡。其中的二十部脈,正是《黃帝內經》遍診法的再現。正如著名編輯西湖散人所說:分經候脈法可視為《黃帝內經》三部九候遍診法之活化石。如此佳作,錯過了豈不是會「連腸子都悔青了」。




古人的分經候脈與現今獨取寸口切脈法是有很大區別的。分經候脈不僅具有很多優點,而且在中醫的理論上也是很有根據的。《脈訣》是我國較早的兩部脈學專著。在此以前有關脈學的記載,則散見於各醫書之內。但不論專著也好,散載也好。既往有關脈學的知識均很不系統。並且受了舊文字的限制,令人難以體會及掌握。從醫生診脈時的差別性極大的情況,就說明切脈法缺少一個客觀的標準,也表明過去脈學根據是不夠完備的。




晉以後由於大家都舍難從易,在四診中大都偏重於問診了。切脈不但含糊不清,而且僅僅限於太淵寸關尺三部而已。這樣就失去了《內經》的原義。《內經》中還強調天地人三部合參的切脈法。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曾批評過一些醫生在切脈時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的不合理。由此可見,現今流行的脈學及檢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傳,不絕如縷了。




由臨床工作及師傳的體驗中,感到古人分經候脈的診斷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這部分遺產,《內經》中雖有部分記載,但以後的醫書內已經失傳。歷代名家如喻昌之流,雖然批駁王叔和《脈經》的錯誤,卻沒有具體糾正它。因此,醫家已不習慣分經候脈法。但它卻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裡。




現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張太素所撰的太素脈,還不是丹道家脈學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陽生的脈學高出一籌了。丹道醫家內部所保留下來的脈學,多是口傳或抄寫等傳授,簡單、具體,常常僅憑切脈就能辨證疾病所在。丹道家脈法被稱為「太素脈」,其含義並不是因張太素而得名

,乃是根據「太素」二字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舊說「太素者,形之始也」,才這樣立名而稱呼的。



人身有了病,

檢查其「形生」的脈學,就被叫作太素脈

。太素脈自秦漢以後至晉以前,已相當完備了。晉以後則逐漸隱晦起來。金元四家以後在醫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從醫家和諸子百家的零星記載中,從宗教內部的著作中,從以後對太素脈的批評中,我們還可以概括地看出它的全貌來。




另外,從印度的佛教中還傳來了一套脈法,它與丹道家的脈相似,現存於西藏密教「醫方明」經典內,有少數喇嘛能掌握,對人體氣脈比丹道家分得還要複雜,左右共有100部脈(丹道家才20部脈,即十二經與奇經八脈)。不過其中有好多是純宗教的東西,不切合醫藥學的應用。「醫方明」經典未傳到內地來,但是從丹道家內部及「醫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許多脈學寶藏來的。太素脈及「醫方明」脈不是根據解剖屍體的方法從外部求得的,

而是根據「內視」的方法從活人體上向內求得及建立其理論體系的



他們主張用分經候脈的方法,來診斷臟腑氣脈的疾病,每一經脈都有其專門的作用,抓住了脈的「體」和「用」之後,再把所有的脈互相溝通起來,掌握住彼此間的關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辨證論治及分清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正確地做到辨證。而彼此間的關係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關係,相生相剋的道理及表裡的關係,這樣根據後天形生的色相,從而推論出先天受氣的偏盛。從診斷臟腑平素的強弱和已經受病的虛實,而定其人的壽夭、性情、生死、吉凶。



1



分經候脈法二十部脈




那麼,這個分經候脈法究竟是如何分經,如何候脈的呢?我們先來說說,分經候脈法的二十部脈吧。二十部脈由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運行組成的,即包括:


(一)太淵脈(肺),


(二)離經脈(心包),


(三)守靈脈(心),


(四)趺陽脈、人迎氣口脈(胃),


(五)青龍、太沖脈(肝),


(六)龍曜脈(膽),


(七)神闕脈(脾),


(八)育嬰脈(腎),


(九)竿珠脈(小腸),


(十)庚金脈(大腸),


(十一)吏倉脈(胰),


(十二)水曹脈(膀胱),


(十三)督脈,


(十四)沖脈,


(十五)帶脈,


(十六)任脈,


(十七)陰陽維脈,


(十八)陰陽蹻脈。



2




太淵脈




我們下面就開始學習二十部脈的第一部脈——太淵脈。太淵脈,與我們常規的獨取寸口有沒有區別呢?太淵脈究竟蘊含著哪些不傳之秘呢?




1.所候

 




太淵本身為肺脈,因肺朝百脈、大會於太淵。肺主氣而司均衡,氣為血帥,肺開於寅時,寅時氣脈始於肺而流入大腸,寅為花果之木,得氣最先,故太淵脈是個首要的地方,人身的陰陽經脈大會於此。因此,於太淵脈可候臟腑真氣的盛衰。

太淵脈分寸關尺三部,寸候心肺之氣,關以候脾胃之氣,尺以候肝腎之氣。

然單憑太淵脈還不足以洞察各臟腑的全面情況,還需分經來候診它。平常所謂左手寸關尺候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候肺脾命,是不切合實際的,理論上也站不住腳,若細分,只有分經候脈來解決。故太淵以候人身上下,此不過脈象也。晉王叔和以後把各脈出入部位亦置於此,誤人非淺。然單診太淵只能考各經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弘頂按:

太淵脈與分經候脈有次第在焉,此廖師語




2.切診部位 


太淵脈寸關尺三部。





3.診法 


以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住病人中指、無名指歧骨間陽池穴前一大筋之凹陷中(按即天河穴),指須伸直,名曰「衝天杵」(圖1),然後食指下落,恰好與大指對正平行,名曰「鶴嘴」(圖2),是為寸部,然後把中指、無名指依次自然下落,名曰「平指」(圖3),名曰關尺二部。再以小指之起伏所發之自然內力,來定浮沉,以浮沉而別陰陽本性,這樣的切法較之先以中指按得掌後高骨為關,以「菽量」的輕重而定這浮中沉的方法為優。後法切脈容易偏倚,前法確能安穩不移,而浮中沉自然合度。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於脈管上。



圖1 衝天杵




圖2 鶴嘴




圖3 平指



4、臨床意義




(1)太淵脈基本上分出浮、沉、遲、數、滑、澀、長、短八脈,稱為八字訣

。幾脈相兼,浮沉互見,則陰陽錯雜、脈變無窮了。此均屬病脈。而病變也就因之非一,吉凶攸分了。其本脈以緩為正常,每息五至(一呼一吸各二至,呼吸交替時一至)。以浮沉來定陰陽,浮、數、滑、長屬陽;沉、遲、澀、短屬陰。




八脈所主與一般說法相同,浮為陽脈主表,沉為陰脈主里,數主熱,遲主寒,滑主痰濕,澀主血少、氣滯,脈長主腎氣旺,又為壽征(按:

長而和緩,有胃氣者,非長而弦硬彈手,或長而濡弱無力之病脈

),短脈主氣不足,又為壽夭之兆。




(2)順逆之診斷:

凡屬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者,皆為順。凡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陰中之陰脈,陽病見陽中之陽脈者,皆為逆。順者可治,逆者難治。




(3)

太淵脈除有常見之八脈外,還可出現釜沸、魚翔、彈石、解索、屋漏、雀啄、偃刀、轉豆、麻促、蝦游等十種脈,凡此皆為敗證。




十怪脈解:


①釜沸:

脈在皮膚,浮數之極,如釜沸中空,絕無根腳。即脈浮數無根,如水之沸騰,息數全無。主三陽熱極,無陰之候。


②魚翔:

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浮浮泛泛,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即脈浮極微,至數不清。主三陰寒極,亡陽之候。


③彈石:

脈在筋肉之下,闢辟湊指,如指彈石。即脈沉而實,促而堅,有如用指彈石之感。為腎經真臟脈也,難治。


④解索:

脈在筋肉之上,乍疏乍密,散亂無序,如解亂繩之狀。即脈跳忽快忽慢,節律紊亂。主腎與命門之氣皆亡。


⑤屋漏:

脈在筋骨間,如殘漏之下,良久一滴,濺起無力,狀如水滴濺地貌。即脈來極慢,很久一跳,間歇不勻。主胃氣營衛俱絕。


⑥雀啄:

脈在筋骨間,連連急數,三五不調,至而復作,如雀啄食之狀。即脈來急而數,節律不齊,止而復跳。主脾胃之氣已絕。


⑦偃刀:

如撫刀刃,浮之小急。即脈弦細緊急,如手觸刀刃之感。是肝之危脈。


⑧轉豆:

脈來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狀。即脈來如豆轉,來去捉摸不定,並無息數,是心之死脈。


⑨麻促:

脈如麻子紛亂,細微至甚。即脈急促零亂,極細而微。是衛枯榮血獨澀,危重之候。


⑩蝦游:

脈在皮膚,來則隱隱其形,時而躍然而去,如蝦游冉冉,忽而一躍的狀態。即脈浮而至數不清,時而一跳,繼而消失。主死候。另,諸真臟脈詳見《素問?玉機真臟論》等。




(4)

太淵脈別上魚際時,在魚際穴處觸得或看見脈動,為風濕客於心臟,「怔忡證」一類的脈征(正常不出現)。




(5)

太淵脈隨息飄搖,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間脈至稍遲;或強息時脈快,緩息時脈緩之謂也。亦危證見之。




5.開肺氣法 


凡診得太淵陰脈,或十怪脈,或脈不出者,可以劍訣開氣法開之,開後再候脈。如脈頓轉佳者為可治,或勉可作無望之望而治。否則為難治或不治之症矣。其法先以劍訣取雲門,次以平指或丁頭勁取池澤(曲池與尺澤雙穴),再以鶴咀勁取列缺,後以丁頭勁取合谷,然後以「劍訣取劍訣手法」伸引之,最後以少陰祖氣勁搓揉法撫按之。然後再候脈,其脈轉正常者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為肺有病或肺氣能通之徵。




6.太淵候氣法

 


太淵皮膚寒者為肺寒,熱者為熱,汗者為表衛虛,尺膚熱而紅者為陰虛之極。




7.

獨取寸口之醫家,往往遇反關脈而不知,蓋只取此一部脈無所參校故,有時竟遇大實證誤投竣補之劑,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8.

太淵動脈偏內、偏外、曲張,或極沉濡而無病,或極洪實而無病,在太素脈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贅。


3




離經脈




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二十部脈的第二部脈——離經脈


易曰:

一陰夾於二陽間,故曰離。以象心之用




1.所候 


心包絡經。




2.切診部位


(1)鬼哭穴(中指尖下)。


(2)蟹眼穴(中指本節與第二節交界處橫紋之中央)。


(3)外勞宮穴(手背中指本節內側歧縫間,脈管呈人字紋處;一說與內勞宮相對,脈診當依前說)。


(4)天河穴(由外勞宮循歧縫上行至手腕關節陷中有脈處)。




3.診法


分三部取候脈、候氣、候寒熱。




(1)

以離經指法先候指尖鬼哭穴之脈動,正常人有單行及雙行的區別,單行者是脈行手指中間,雙行者是脈行指之兩側。同時又候蟹眼穴、外勞宮穴與天河穴脈,三者皆據八字訣候診。陽脈為心陽外開,陰脈為心陽不足。




(2)

次以候氣:扣鬼哭穴後,外勞宮穴處覺有股力量在頂指;扣蟹眼穴及天河穴處有鼓指感,是為氣至。候氣候脈結合起來,可資判別,氣至脈至,氣至脈不至,氣先至脈後至等不同情況,而定陰陽虛實。




(3)

候指尖發冷或發熱。




4.臨床意義


內科、兒科及產科疾患時需診查離經脈。




(1)小兒出麻疹,身雖熱,但手指頭髮冷。




(2)離經脈不出井時(不達指尖),為心氣虛的徵候,脈大太過時,見於心臟擴大的病人。四逆者,必先見離經寒,次發展及手,厥過肘者不治。




(3)產婦分娩時指頭髮冷無脈,若熱氣及脈(動)由本節向指尖逐漸出現,待達於指端時,此時子宮口開大至少近三寸(指合身寸言),胎兒將立刻娩出。反之,離經脈久不自還,必是難產了。




(4)離經脈洪實而動甚者,慎勿投開散心氣之品。證治大法詳見《證治大法品》。



4




守靈脈




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二十部脈的第三部脈——守靈脈


守靈脈心為陰中之陽臟,體陽而性陰也,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黃庭經》:

其神名元丹、字守靈, 居泥丸之宮是也。




1.所候


本脈所候為心經,單候氣不候脈。




2.切診部位及診法


心經與心包經同源而異出,本脈候氣為主,候脈為輔。檢查時用中指彈叩病人少海穴,小指則有跳動感或發麻的感覺直達指尖。



彈扣少海穴



又,候神門穴脈動如前法。



彈扣神門穴



3.臨床意義


第一、心經脈中所主之心為「君主之官」的心,包括思維活動在內,並非單指心臟而言。


第二、彈叩少海穴三次不應指或應指不及指尖者為心氣虛。


第三、彈叩少海穴無反應時,可用鶴咀勁、鴨咀勁等點穴法開通里或神門穴。仍無反應時說明心氣虛甚而難治。



特別推薦:峨眉醫學傳承系列課程在葫蘆中醫的講課系統里上線了。




葫蘆中醫特別邀請峨眉醫學傳承人沈沛民老師為大家講述峨眉醫學《四季外感病診治大法與常用方劑》,沈沛民老師簡介:師承於峨眉丹道醫學廖厚澤先生,峨嵋丹道醫學大方脈傳承代表人物。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聽課







另外,親情推薦葫蘆中醫獨家定製的峨眉醫學傳承書系、周潛川先生著述的《養生學講義》、《農村醫藥三十門》,傳承資料,印刷數量有限,喜歡的朋友請儘早下單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訂書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分經候脈法》(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曲偉、劉艷輝、趙宇寧編著)一書,由

峨眉臨濟醫學分享

,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由中醫思維+(zhongyisw)分享。





特別提醒:歡迎添加專屬客服微信,享受實時諮詢服務


峨眉醫學傳承【

18201678993


諮詢團購【

18210107567


郝萬山傷寒傳承【

13552886976




更多團購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聽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葫蘆中醫夜校課程安排(6月19日—6月25日)
炎炎夏日,你卻手腳冰涼?
關於中醫,那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
李可:膝關節積液的四種治法(「余治上症,不下200例。症型不出以上4類」)
中醫外治聖手林傑醫生理法匯總

TAG:中醫思維十 |

您可能感興趣

武當道醫學:《黃帝內經》脈法人迎侯六腑機理解密
月經不調竟是失眠元兇!《內經》脈法揭示真相
中韓日佛教分論壇:漢傳佛教祖庭文化與法脈法誼
丹醫秘授古脈法門
《丹醫秘授古脈法》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脈法:脈沉弦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脈法:脈緊急
以脈診為核心——經典中醫自洽體系之脈法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脈法:脈伏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脈法:轉索無常非脈緊
武當道醫學:《靈樞經》人迎脈法神奇的精準辨證
海南王醫生問診一例牙痛病人「臨床實戰傳統脈法群「學習討論文案總結
深度揭秘太素脈法,從脈中測出命運時運及改運方法
武當道醫一絕:神奇人迎脈法指導治療疑難心臟病
中醫大家胡希恕講脈法:脈弦有寒
如何辨明六經病?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學會了必有大用處
分享文章:十大癥狀:說透《傷寒》脈法與脈證合參
王四進經方講座-30-《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及十八個用脈
楊亞磊|太素脈法的前世今生
神醫扁鵲獨創「獨取寸口」診脈法,流傳千年,它的奧秘卻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