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知識必學:半夏之炮製

中藥知識必學:半夏之炮製

作者:趙尹銘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其性辛溫,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小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等。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認為半夏具有抗腫瘤、鎮吐、鎮痛、鎮靜催眠、抗潰瘍、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早孕、解毒、抗真菌、抗炎、降眼壓以及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與中醫學所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功效基本相符,為其臨床廣泛應用提供了依據。

李可為山西名老中醫,擅長重用附子、烏頭、細辛、生半夏、生南星等「毒藥」治療急危重症疑難病等,被中醫泰斗鄧鐵濤譽為「中醫的脊樑」。《傷寒論》中半夏用溫水淘洗3次,可解其毒,若多次淘洗則力減,李可先生一再強調用生半夏要溫開水洗3次,是遵照張仲景的用法,不是他的發明,最反對用制半夏,認為制半夏已經沒有治療作用。另外,他用生半夏必用生薑等量或多於生半夏量。

早自《神農本草經》中半夏生品被列為下品,歷代本草亦都記載其有毒,且被列入中藥 28種劇毒藥品之一,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現在對舌、咽喉、眼、胃、腸等多種粘膜的刺激性。導致舌及咽喉刺痛腫脹、失音、眼結膜水腫、嘔吐、水瀉等副作用,有醫家親自體驗,將0.5g生半夏粉入口中,瞬間口麻如針刺,1h後才消失。有學者發表了臨床搶救6例因服食生半夏而中毒的報道,有1例患者最後因搶救無效死亡,病例中5例是口服生半夏粉末8~10g,1例是飲用生半夏藥酒150mL。因此,諸醫皆畏其毒,而不敢用其生品,強調用炮製品。但現代醫家用生半夏的不乏其人,還有好多醫家自嘗、自用生半夏,也得出生半夏要洗後用,入煎劑不會出現任何毒副作用的經驗。

半夏炮製解毒入葯歷史悠久,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當時記載為「治半夏」,但沒有說明其炮製方法,醫聖張仲景最早明確提出了半夏的炮製方法,《金匱玉函經卷七?方葯炮製》半夏條下記載有「以湯洗數十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傷寒論》中的半夏均以腳註「洗」字來表示半夏的炮製。從漢代以後的醫藥文獻來看,「湯洗」即熱水洗,一直是半夏的主要炮製方法而沿用,而水洗即後世所謂水製法,屬中藥炮製方法之一。

《本草經集注》對湯洗有更詳盡的闡述:「凡湯酒膏丸散用半夏皆宜完以熱湯。洗去上滑。手搓之。皮釋隨剝去。更復易湯搓之,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名醫別錄》:「生令人吐, 熟令人下,湯冼令滑盡。」《雷公炮炙論》首次提出加輔料洗:「若修事半夏四兩,用搗白芥子末四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並指出炮製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凈,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之後隨著歷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現在臨床常用的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中國藥典收錄了生半夏、清半夏(輔料為白礬)、姜半夏(輔料為白礬、生薑)及法半夏(輔料為石灰和甘草)4個品種:

生半夏為原藥材經揀凈雜質,篩盡灰屑入葯的生用飲片,悶潤後切片晾乾入葯者,稱半夏片。半夏生用辛烈毒甚,不宜內服,誤服微量即可中毒,此外半夏還有對局部黏膜強烈刺激性、腎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藥管理,臨床需炮製後使用,故處方中單寫半夏者,都指的是經過炮製後的各種制半夏而言,如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若需用生半夏入葯時,應特別註明。生半夏多供外用,舊時大多研末吹鼻,引涎以治暈厥、小兒驚風或喉痹腫痛;近來多外敷以消癰腫、除癭瘤、療癬癢等。

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乾燥。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本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宜用於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

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乾燥。每100kg半夏,用生薑25kg、白礬12.5kg。本品為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姜半夏毒性已減,性偏溫燥,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適用於脾虛痰涎涌盛作嘔或寒痰咳逆者。

法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無干心,取出;加甘草、石灰液(取甘草20kg,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製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並保持pH 值為12.0以上,至口嘗微有麻舌感,切面呈均勻黃色為度,取出,洗凈,陰乾或低溫烘乾。每100kg 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該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法半夏燥性較和緩,除可燥濕化痰外,尚有調脾和胃之功,常用於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取其清痰化飲、理脾和胃之效。

此外,尚有一些地方炮製品:

仙半夏又名仙露半夏。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陳皮、枳殼、枳實、川芎、沉香等14味中藥煎汁浸泡,待葯汁吸干,再烘乾入葯者。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氣化痰作用增強。

青鹽半夏又稱鹽半夏。為清半夏用青鹽水浸拌,晒乾入葯者。青鹽半夏毒性降低,清熱化痰作用增強。多用於治療瘰癧痰核、梅核氣等病症,可收消痰散結之功。

竹瀝半夏為清半夏用鮮竹瀝淋灑拌勻,待竹瀝被吸盡,晒乾入葯者。竹瀝半夏清熱化痰止咳作用增強。宜用於胃熱嘔吐,或肺熱咳痰、黃稠而黏,或痰熱內閉、中風不語等證。

蘇半夏又稱蘇夏。為清半夏再經加生薑、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鹽、党參、川貝等進一步加工,晾乾入葯。蘇半夏降氣化痰平喘作用增強,適用於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兒食滯痰阻、咳喘嘔逆。另外,還有醋制半夏、膽制半夏等多個品種。

在眾多的半夏炮製研究中,半夏的刺激性也一直是作為半夏炮製前後毒性比較的一個指標,現在實驗研究發現了半夏的刺激性成分為含有特殊晶型的草酸鈣針晶,這種成分不能溶於水,但可溶於酸鹼溶液,這也是後世半夏炮製的機制。半夏經過炮製後,其鈣離子濃度都有所增加,這也可能表明了,經過炮製後,生半夏中所含的草酸鈣針晶被不同程度破壞,從而使鈣離子游離出來,使該元素含量增加。同時臨床治療發現,消除半夏的毒性後,以半夏做主葯的諸方在臨床的使用中,其降逆止嘔和消痞散結的功效都發生了降低甚至消失。表明半夏中的某些毒性成分也是藥材的主要有效成分。

半夏與生薑同用,屬相畏配伍,中藥七情中的「相畏」是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半夏畏生薑,即半夏的毒性可以被生薑抑制。此說源於陶弘景,「半夏有毒,用之必須(配)生薑,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陶氏此說對後世應用生半夏必須配伍生薑,甚至不敢用生半夏者影響很大。姜制半夏是以中醫的相畏、相殺理論為依據,該法實際上是將生薑與半夏配伍的臨床經驗應用於炮製。半夏經姜製成姜半夏不僅毒性降低,且增加了止嘔的功效,與炮製過程中加入生薑有關,生薑具有降逆止嘔功效,而乾薑無。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姜制確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薑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顯,薑汁冷浸不如姜煮。當代有些中藥飲片廠,在姜半夏的炮製過程中,以乾薑代替傳統生薑,儘管《肘後備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薑、乾薑並解之」,但實驗結果表明乾薑半夏效果不及(生)姜半夏,說明傳統的生薑制半夏還是應該予以重視。

但現代研究發現,生薑並不能消除生半夏的刺激性。姜半夏的炮製生產過程中並不僅以生薑汁作輔料,必須加入白礬溶液,而白礬溶液才是破壞刺激性的真正原因。生薑降低刺激性的原因可能是其具有一定的黏膜保護作用,而不是破壞刺激性成分。

半夏主要的炮製品種都運用到了白礬,有研究表明,半夏經過8%白礬炮製後,不僅可以消除麻辣刺激性,其水浸出物含量也顯著增加。白礬在水中是呈氫氧化鋁凝膠狀,可吸附有毒的物質。而對於石灰水來說,半夏的毒性成分被認為在鹼性溶液中會出現變性、沉澱或吸附而降低其毒性,石灰也由於本身具有解毒作用而能夠降低半夏的毒性,還有人認為石灰、明礬可與半夏產生拮抗作用而解毒,其中明礬不僅可解毒,還可防止半夏在浸泡過程中發酵腐敗。但這些都沒有實驗數據和強有力的依據進行說明,對於經過白礬和石灰水炮製後的半夏毒性成分的變化沒有相關的研究,對石灰水及明礬解半夏毒的機理目前在國內外的研究中也尚屬空白配伍解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夏 的精彩文章:

六月半夏,西安荷花紛紛開
中藥知識必學:以半夏為例看中藥減毒
自討苦吃I中草藥之半夏
身癢與半夏秫米湯一例
「半夏的紀念」大學生影像展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TAG:半夏 |

您可能感興趣

中藥知識必學:松節
中藥知識必學:艾葉
中藥知識必學:豨薟草
中藥知識必學:大棗
中藥知識必學:玉竹
中藥知識必學:「青梅竹馬」
中藥知識必學:蒼耳子
中藥知識必學:伸筋草
中藥知識必學:適宜春季養肝的中藥
中藥知識必學:牽牛子
中藥知識必學:徐長卿
中藥知識必學:透骨草
中藥知識必學:那些被古人用來作「牙膏」的中藥
中藥知識必學:成精的中藥——黃精功用解讀
【漲知識】螢火蟲之光
佛學知識:食存五觀
健康知識:中藥的來源
夏天防晒小知識
普及中藥知識
健康知識:如何根據四氣五味運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