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隱於萬眾之中,隨便談談一些想法,不辜負這麼多年的,小微。

做小微很多年,到底幾年自己都很難算清,因為陸陸續續地,有時離開了,有時回來了,有時好像走不下去了,有時又好像走得很快,很像一個朋友口中描述的婚姻:時間越久,感情越深,傷害也就越深。

首先要說的是,在信貸領域裡,小微是一個比較好玩的業務,不是那麼一本正經。客群廣泛,行業廣泛,與生活接近,就容易理解。經營模式多樣,又大多比較簡單,不需要研究什麼複雜的交易結構,甚至也沒看過審計報告。沒有條條框框的東西當然自由,可是,也幾乎沒有什麼成功先例。我至今記得去一個保健品市場,一腳踩進一堆人蔘里,那令人興奮又發笑的情景。我們很多時候,以為自己在追求安全感和確定性,但實際上,只有不確定性,才能帶給人最大的期待。

大一時,曾偷看師姐的論文,題目是「論中小企業融資難及其政策建議」——那時候小微兩個字還沒有橫空出世——當時覺得這個課題偉大極了,誰知論了那麼多年也還是停留在這三個字「融資難」,現在想起來,可見師姐是選了一個世界性難題來攻克的,並居然故意地讓我偷看到了。

(一)

剛開始進入小微企業融資這個領域,沒有任何模式可搬,就粗放地做了。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小微信貸機構兩大戰略問題,一是營銷獲客,二是風險控制。產品決定了何種營銷技術,何種信貸技術。說得非常對。由於我們從非標準化產品做起,產品的設計本質上是一個理念性的,指導性的東西,最大的特徵就是批量原則。銷售,就是批量獲客,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累,項目制的做法使得產品的前端流程變得很重。風控,是批量授信,因為沒有什麼指標好抓,落地的時候就成了流水加資產,在一個以自證為主的信息體系里,什麼都不靠譜,就抓著具有普遍意義,相對還算成熟的指標,往死里用,再往死里打假。當傳統風控無法評估第一還款來源時,就只能更多地去拓展第二還款來源,緊和松都是基於對客群的模糊印象,產品的後端流程也很重。

一開始就沒有把小微做成標準化產品,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授信客群的下移很快地拉動了市場,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那些過去永遠也不能貸到款的客戶稀里糊塗就變成了銀行客群,幾乎受寵若驚,客戶那種發自內心的感激,會讓你產生錯覺,這真的是一項社會事業。另一方面,直接把產品當作授信方案來做,貌似繞開了艱苦的產品開發,結果卻放棄了寶貴的探索過程,形成了銷售和風控的過度博弈。

有人形容這樣的處境,你到餐廳去吃飯,問服務員,你們這裡有什麼菜?服務員反問,你想吃什麼菜?這對於客戶體驗也是件糟糕的事。再無法把握的客群,把產品的調研責任推給銷售,把產品的設計責任推給風控,這是偷懶,而產品自己則是有冤無處訴,最後,只能淪為日復一日地,用蒼白的調研和風控搏鬥。當獲取貸款取決於過多的因素,又開著那麼一個通道的時候,逆向選擇往往會發生。

後來,產品開始有變化,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銷售模式和管理模式也經歷了好幾輪探索,初衷都是好的,所有的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試圖拋棄過去的模式,採用一種更為理想化的方式去做小微,這些都是值得或者不值得的探索,但市場不等人,經濟開始下行了。

在一個粗放管理的體系里,只要經濟好,一切都沒有問題,做什麼都賺錢。好比投資買房,不是投資技術多麼高超,眼光多麼獨到,只是豬在風口被吹起來了,幾時風沒了,還得摔回地上。一到經濟下行期,出問題是必然的,這是一個高風險群體,而你既不知道它的整體違約率在哪裡,也不知道已有資產包的違約率在哪裡,這大概是,省不掉的學費。

哀鴻遍野的年代,幾乎沒有一個項目倖存下來,哪怕是供應鏈,也因為個案而導致整個項目虧損。依賴最多的所謂的多樣化擔保方式,成了罪魁禍首,把好客戶也拖壞了,還不如只做信用貸款,讓客戶自己去逃生,也許未必那麼慘。

記得有一年小微人聚會,一位長嘆一聲道,咱們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另一位說,怎麼可以說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呢?這些年,難道公司沒有支付你工資嗎?請問你的房貸是怎麼還的?不說偷換概念,但的確,在痛罵小微之前,請你先熱愛它,信仰它,因為它,你有了經濟收入,業務做失敗了,公司也沒要求你還出已發的工資。你只是自己在心痛,因為追求價值,追求成長,追求高於自身狀態的美好事物,也是人的本能。

很多年以後,一位同事說,商業銀行最重要的是抓住有價值,有成長性的基礎客戶,很遺憾所有的小微客戶都不是,小微也許更適合P2P或者小貸公司吧。沒走成長性的客戶,對銀行來說沒有價值,只會日復一日地和風險搏鬥。我們當年都錯了。

此三重境界之首重: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觸目望去,西風遍野,百花摧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昔日的小微英雄全部成炮灰。小夥伴們紛飛到天涯海角,決然不回頭。還記得一位小朋友收拾東西離去時對我說的話,不是我一定要離開小微,我做了兩年小微,賬戶上真的只有4000塊錢,我沒法活下去了。還有一位在深陷泥潭一年後,終於笑著對我們說,我終於洗白了。他們後來,都永遠地離開了信貸領域。

(二)

從前有一條鄙視鏈,做大企業的,看不起做中小的,做中小的看不起做小微的,做小微的看不起做消費的,做消費的看不起做信用卡的,做信用卡的沒有什麼可以看不起了,只好去看不起做支付的。誰知幾年一過,形勢大變,第三方支付異軍突起,並隨著原來的鄙視鏈反向滲透。

從支付場景出發來做客戶,是信貸機構夢寐以求的,所有的信貸技術都在試圖接近這種信貸的本質,就是滿足各種交易需求,但對於天生缺乏場景的信貸機構而言,這種追求只能是永遠在路上。人們突然發現,場景擁抱信貸,相對於信貸擁抱場景,竟然是如此地快速。

帶著失敗的模糊經驗,開啟了第二個階段。

我不知道有多少機構走錯的路,其他機構還在重複走,有多少失敗的數據,前人不能讓後人去利用,這是市場競爭機製造成的資源浪費。雖然痛過,但模糊的經驗不足以支撐小微這一需要精細化管理的業務。為了快速啟動,積累數據,我們一度試圖通過風控的前置來解決一部分產品問題。這個做法,其實仍然沒有脫離標準化產品的爭論,基於兩個原因,一是認為,小微群體的特殊性,有很多無法脫離人,脫離勘查來把握的東西。二是認為,如果產品的技術可以成熟到解決風控,當然是可以依賴產品的,而事實我們缺乏相應的技術,做不到。這兩點原因本身都是對的,但不對的是,如果你不去面對困難,那你都不再有機會去面對困難,困難是繞不過去的,置風控技術於產品本身也是繞不過去的。與其去依賴個人對個人的模糊判斷,為什麼不嘗試從產品定位開始,扎紮實實地做產品呢?

就像所有的創新起源於模仿一樣,我們開始研究市場上的優秀產品,把好的東西反覆肢解開來看,這是一個很好的過程,而且幸好,沒有找流水類產品。這裡想說一下,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抄流水類產品,可信度不高的數據類產品,在你還沒有足夠的準備前,還不如產品定位做得好一點。事實證明,即便你在授信邏輯上不夠成熟,但只要產品定位做得好,也能開一個好頭。

這段時間,充分接觸了小貸產品,現金流和資產這兩類切入客群的角度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對於小微客群來說,現金流永遠要比資產來得重要,不管是現金流入還是現金流出,如果這項現金流恰好還指向了某項增值資產,客群的優質不言而喻,但再優質的客群也不能脫離信貸的本質去服務,就像你非要給一個央企大筆它沒處可花的資金。

在此期間,我們也做了第一張小微的評分卡,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舉措,儘管試圖把經營類欄位引入評分卡項,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只有很少的維度可以用。大量我們曾經依賴的人為調查,突然進入到量化風控的領域,是一種所有知識結構解散重構的感覺。

但我們也沒有完全放棄人的作用,去繼續做一些定性判斷,只是我們實在無法區分,評分卡究竟產生了多少作用,這真是無盡的遺憾,因為一切都等不到那個時候了,我們甚至都不能判斷,如果一個產品開局還不錯,究竟是由於更清晰的產品定位帶來的,還是標準化的評分技術帶來的。

我記得那時候,PPT上還有一堆雜亂的思路有待細化,評分卡才運用了三個月,我的第一個標準化產品的系統剛剛開發測試完畢,順利上線,卻沒有機會進第一單,就永遠地向銷售關上了大門。那是在小微這個領域沉浮多年後,猛然間的一片死灰。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此三重境界之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孤燈一盞,幾乎要燃燼了,顯得黑暗更加地廣闊無邊。

(三)

當情況壞到最壞的以後,總會向好的方向去發展,因為它已經沒法更壞了,即便對於小微也是如此。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在這個領域中做失敗過五六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可貴的是,在失敗後,信貸機構仍然在不停地嘗試,永遠留著那麼一線希望,並不為了某一年的利潤。只是對於個人而言,是不能夠去承受這麼多次的失敗。

我在狀態最差的時候遇到了一支互聯網團隊,如果要算資源的話,這一支探索小微的隊伍是史上最貧瘠的了,所有的靠譜的資源加起來不過是人腦,但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在工作大半年以後,我就知道,小微的路走對了,只要方向對,後面只是個時間問題。

在這裡,原本大趕快上的原始做法遭到了很多批判。儘管遭受到業績的壓力,但始終堅持著理論論證第一,一天不能出論證成果,一天不允許向前推,因為目的不是再出一個失敗的小微。在這裡,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金融的文化和制度得以發揮。

產品經理榮幸地變成了一個產品的CEO,在這個產品的王國里,即便你只有一個人,也要把自己當成國王,你必須指引自己,因為它是你的產品,所有的產品經理提起自己的產品時,都會說我的產品,而不是公司的產品,世上最好的產品就是我的產品。

我開始明白,客戶調研不是拿回來一堆模糊的客群畫像,而是你要對典型客戶的損失率做出判斷,從而進行風險定價,而這點沒有紮實的量化風控功底是很困難的。

我開始看到,產品經理還必須懂點代碼,不是為了去寫代碼,而是因為代碼思維對於風控設計很重要。標準化產品從不使用模稜兩可的字眼,不會有一堆優先支持,謹慎支持,限制支持,甚至不需要什麼文字性的表述,只有無數個「**o?r**,re?j.」來幫你更好地理清思路。

我開始看到,產品的盈利性到底有什麼作用,它和業務戰略有什麼關係。每個產品背後都站著一類客群,每個客群都意味著一種價值,只有理清了這個價值是如何為公司帶來價值的,才是產品的真正使命。

我開始發現,還款邏輯的假定一定是一個產品在設計中最重要的核心,而傳統小微的失敗則在於過多地依賴了對公授信的還款邏輯。把小微當作一個有血有肉需要消費的人來看,是更為可取的,這一方面來講,零售戰略的確更適合小微的發展。

我開始明白,產品經理的存在價值,是為產品的個性而存在,儘管表面上似乎沒有太強的專業性。只有當人與產品的精神合二為一時,你的產品才會具有個性,而每一個產品,從銷售到貸後,必須有自己的個性,否則,還不如回到第一階段,稀里糊塗把擔保方式當成產品算了。

我開始看到,風控精神的本質恰恰是不能害怕失敗,風控與產品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好的風控同時也是產品,沒有所謂的盡職免責,也沒有所謂的獨立風控,風控就是產品的一部分,生死相依,不離不棄,這才是正確的設計。

或許,我真的遇到了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理想主義,走到經驗主義,從模糊授信,走到量化風控,有時候覺得自己白走了很多路,但是不走過前面大段的黑暗,又怎麼看得到後面的黎明,真理的光芒總是要到最後才能出現,幸好看見了,才不至於如鯁在喉。放下世俗世界中的那些東西,如果單從個人體驗來講,的確追求最難的事物,往往能獲得最大的快樂。挑戰自己的思維,不斷地重組知識結構,和最強的頭腦交流,都能讓人獲得無與倫比的價值體驗。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得到些什麼,就必然要放棄些什麼,但無論怎樣的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永遠是第一原則。也許一輩子過去的時候,有一天,會再回過頭來想,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經曆本身到底有何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弦上 的精彩文章:

TAG:弦上 |

您可能感興趣

顧準的《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理想主義的渣秀
羈旅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的陷阱
放逐的理想主義
傅雷的理想主義
理性主義與虛無主義淺論
理想主義者之死
怎樣平衡個人主義、完美主義和理性主義?
物質主義結束,極簡主義到來!
寫在理想主義湮滅之際
馬克思主義的「道」與社會主義的「理」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從《伯德小姐》想到的——「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之爭
這種理想主義的存在
物質主義已結束,極簡主義徹底到來!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利己主義者,以及得道
未來的世界屬於理想主義者
勿讓理想主義綁架你的婚姻
思想主義、精神主義繪畫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