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家姓之王姓-益陽,桃江,沅江,安化王氏來源

百家姓之王姓-益陽,桃江,沅江,安化王氏來源

益陽桃花侖王氏

始遷祖信輔公,元代自江西吉水來此開墾。其後衍居添子橋、燕窩形、橋灣等地。

益陽紫羅王氏

始祖庭珪公,九派至仲容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吉州安成冷溪徙居益陽五馬坊明星池,長子宜恭立業於邑城長樂街,次子宜儉又遷紫羅橋。清雍正4年(1726)建宗祠於明星池,咸豐間建支祠於紫羅橋。康熙10年(1671)二修族譜,雍正4年(1726)、乾隆32年(1767)、嘉慶22年(1817)、咸豐11年(1861)、光緒24年(1898)、1921年、1948年續修。派語:文仕庭繼良,中道德崇光,世大鐘源本,徽猷振益昌,運開隆景福,業允偉雲章,家祚宜興起,英豪裕棟樑。

益陽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以斌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來縣境石侖沖開墾。

益陽花屋灣王氏

始遷祖惟暹公,明洪武年間因避亂自江西吉水來此。

益陽栗公港王氏

始遷祖熙和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經商來此。

益陽水口山王氏

該公十一世瀘溪公,宋熙寧時官敷文閣學士,又十九世始遷祖應軫公,字烈捷,明洪武間從父時維,挈子蔚南,由江西安成冷溪徙居益陽水口山。明崇禎13年(1640)創修族譜,1914年九修。

益陽滄水鋪楓子沖王氏

始遷祖昱公,明弘治年間自江西經商來此。

益陽千家洲王氏

始遷祖資亭公,明成化年間自江西來縣開墾。

益陽桃林石灣王氏

始祖禕公,字子允,籍浙江金華府義烏縣,其子慶、勝、紳三公受左參軍職,奉詔征滇,凱旋勅屯常德。四派祖文寧、文忠由常德遷益陽,帶甲屯耕,開基於益陽桃林鄉王家大沖打石灣。至1949年,已傳24代,共3000餘人。宗祠在石灣,今屬桃江。

益陽回族王氏

明中葉自寶慶遷此。

益陽洞沖王氏

始遷祖銳公攜弟釗公,明孝宗弘治間由安化栗溪口遷此。

益陽大橋鄉軟橋、桃源鄉芸田灣王氏

始祖該公,三十一派至景祥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水縣遷湘。原分二房,長士端,置業於益陽大橋鄉軟橋;次士傑,世居益陽桃源鄉芸田灣。族譜自清乾隆10年(1745)至1915年凡五修。派語:(自二十一世始)奮權孚厚修,慶公世利啟,士曰敦序希,祚又承厥美,家聲作善昌,大業興仁起,富貴紹光榮,忠信崇綱紀,立國用賢良,安邦先義禮,景運啟宏開,奇才知定取,道德盛熙時,朝廷隆治體,恩錫永相傳,正名思至理。

益陽天成垸黃梔子坪及甘溪港、沅江王氏

鼻祖海公,字宗源,號容川,明初官授指揮使,由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宦遊吳西,致仕遷楚,落業湘潭梔子港。長子泰生,次子泰用。泰用始遷益陽張家塞,後徙沅江;泰生生志勉、志潤、志良、志明,兄弟遷益陽天成垸黃梔子坪及甘溪港。容川公祠位於益邑城內北街,創建於清乾隆間。泰生房譜肇修於乾隆45年(1780),1943年六修;泰用房譜康熙間、光緒13年(1887)凡二修,1997年二房合譜,仍稱七修。泰生房派語:海泰志敬槐,國瑛尚施元,賢良洪臣大,烈盛紹家傳,守正思先達,敦宗繼世昌,道明崇孝友,禮教振綱常,品望隆千載,人材萃一堂,本深枝必茂,源遠流方長。泰用房派語:海泰勝電近,壁禹遠書啟,承先人光大,仕耀家聲宏,功昌達祖道,德克修俊賢,超拔定策興,宗顯揚雅化。

益陽桃花江王氏

始祖宋晉國公祐,十四傳至宜恭公,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州安成遷楚南益邑之長樂街(一說十八傳至元圭、元堃遷長樂街),十九傳至禮綱、禮義、禮銘三公愛益邑山水秀媚,自白鹿鋪挈家而來,卜居桃花江。族譜始修於清康熙29年(1690),乾隆24年(1759)二修,咸豐元年(1851)三修,光緒23年(1897)四修。源流派:祐旦素民珪,頔詹瀾朴昭,存芳仲宜敦,洵庭元嗣續。原派:禮廷朝學曰,啟坤永世宏,安邦維孝友,正道慶時清。新派:忠厚傳家寶,敦倫祖德延,文章可華國,詩書作教先。

桃江王氏

始遷祖文寧、文忠,明永樂初年自常德遷桃江縣開墾。

桃江板溪王氏

始遷祖廷綱公,明宣德時由安化遷板溪開墾。

桃江九里張家村王氏

始遷祖逢誘、逢年,清康熙時由新化遷桃江縣九里張家村種田。

桃江三堂街王氏

明成化時由江西遷益陽,有子孫遷桃江三堂街。

桃江王家村王氏

始遷祖友權公,明洪武時由新化宦遊,卜居桃江王家村。

桃江九里馬村王氏

始遷祖桂生公,清康熙時由寧鄉徙九里馬村種田。

沅江、益陽王氏

一代祖榮道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間由江西營府升任湖廣協,占籍沅江四都港子頭。清順治16年(1659),十代祖昌甫一支分遷益陽油麻垸及千家洲,清乾隆52年(1787)兩邑合建宗祠於沅邑。清道光4年(1824)始修族譜,同治7年(1868)續修,宣統3年(1911)三修,1941年四修。派語:道明思智之,良忠元世尚,嗣必大人興,起於楚有光,清源傳自遠,錫慶兆其祥,本裕支連甲,詩書顯達長。

沅江三姑托王氏

始遷祖志和公,字協衷,號音雅,因謀生計,於明洪武31年(1398)由江西吉水縣永豐鄉安田保上馬段大樹下鵝頸大丘遷湖南沅江邑城東門沙嘴頭,永樂4年回籍一次,復來沅。正統間落業於龍船埠、沙嘴頭,置買郎荊堤保東山茭葉塘、余家塘二處。族人分布於南縣、華容等地。至1948年,已傳21代,共7000餘人。宗祠於清嘉慶18年(1813)設於三姑托。1947年三姑托支、方里支(支祖朝選)、東興垸支(支祖該國)、長灘洲支(支祖裕音)、甘溪棠支(支祖洪明)五修族譜。三姑托支、東興垸支舊派:志貝如玉囗,延三嗣臣日。方里支舊派:鳳卜光芒玉,明良佑後宗,詩書華國遠,孝友大豐隆。長灘支舊派:裕普仲純寧明尚君。甘溪港支舊派:洪功永繼國舉吉。五支合派:(自十一派始)大本成功立,光宗可錫名,時良多俊士,祖德啟家聲。

沅江龍池港復興垸王氏

始祖該公,至三十一世曜公,字紹懷,清康乾間人,原籍江西安福縣,因經商來楚,卜居於沅江縣七都龍池港復興垸,衍為椅、楷、彬、桃、杜五房,支祠在復興垸大林港。

沅江赤山墨池塘王氏

本籍金陵,自一派祖椿年公,諱梁,偕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二派凌雲公襲父爵,居常郡;三派恢先公,諱繼隆,偕弟繼昌遷沅,家蠡山,今赤山。因二公卜居於此,則東漢以前為金陵人,歷晉唐宋元又為沅邑土著。至1943年,已遞傳100派。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宗祠在赤山墨池塘。清道光24年(1844)三修族譜編定派語:有章汝煥,式德聯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1943年四修族譜。

安化、寧鄉王氏

始祖該公,生二子:余、肱。余裔八世勛公,宋熙寧間由江西連嶺遷居廬陵棟頭,十七世保忠公,生居正、居仁、居明、居義,分東南西北四房。東房居正公,又三子:仕昭、仕俊、仕元。元公後裔居寧鄉流沙河、長田沖、牛頭嶺、唐公廟。俊裔二十四派廷孚公,生世宇、世宙、世宏、世寧。宇、宙二公後裔居梅東、小橋、高坪等鋪及東山、梅溪與邵陽等地。世宏公裔居龍田、月塘、石灰沖、毛岡、三萬沖、順沖等處。世寧公裔居安化柘木、梓山沖、黃羆洞、益陽磨刀江等處。世宇明永樂間由棟頭遷居安化西路柳林石璧;世宙卒葬邵陽陳崗坊;世宏明永樂間遷居新化茶溪堰塘。清乾隆15年(1750)一修族譜,光緒16年(1890)四修,1926年五修。派語:廷世志德本,政名祚卓平,仁崇禮可育,中農士萬寧,奕代資祺壽,亨佳福慶興,鳳宇輝星漢,龍章耀錦城,令名光後澤,祿位自重申,彝鼎銘功遠,玉書起俊英。

安化王氏

始祖該公遷吉以來,至范公復徙山東,鎮公仍遷泰和,立三槐堂。傳九世至子明,字仁牧,元世宗中統時召至京,拜大中大夫,固辭不就。至德祐中,國紀散亂,兵燹四作,移居湖廣潭州之安化,為遷安始祖。清康熙57年(1718)、清同治6年(1867)纂有族譜。宗派:派傳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臻,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家風傳必盛,前武克相繩。

安化百花台王氏

始遷祖子明公,元大中大夫,由江右遷安化,八世祖永鐸公,由塘頭沖遷居百花台。

1921年安化王氏聯宗合譜,以周太子晉公為一世,四十七世該公遷廬陵,為廬陵始祖。該公十四孫知達公遷廬陵合田,為合田始祖。衍至明代,子孫絡繹遷湘。世系:(以該公為一世,自二十六世始)玉金水元夢丹之修大成文武志允世遠嗣昌達榮敦本安凝益宗德福祥生賢良明性道功業代恢宏。

安化栗溪口王氏

明英宗正統14年(1449),知達十二世孫紀公孫銳,因其父琳去廬陵合田授徒於安化栗溪口,遂攜弟欽、釗從父受學,然猶時返廬陵。中年後,元配劉亡於原籍,子汶孫元宗亦相繼逝,乃於安化續娶,生子濋、濟、漢,是以銳公為由廬陵遷安化之始。欽公已先於天順2年(1458)娶於安化,居二都羊角,生子瀾,明弘治間由栗溪口遷居湛溪睦里沖。

安化善溪水瀾灣王氏

明正統16年(1451),知達十二世孫紀公孫鑣,由廬陵合田來安化,歿於益陽。鑣子滾,於嘉靖25年(1546)繼來,亦歿於湘潭易俗河。滾子元宰攜弟元宏,遂遷安化湛溪河家灣,依從父滋公以居,旋落業於善溪水瀾灣。子孫分居江南坪、嚴家沖、長田沖、台沖、上官溪、桐皮園、益陽長嶺等地。

安化唐家觀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騫攜弟元蘭,明隆萬間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唐家觀。

安化湛溪塘湖田王氏

元騫公孫鵬公,明末由安化唐家觀遷居湛溪塘湖田。其後轉徙益陽黃茅沖、檀木橋等處。

安化龍塘王氏

元蘭公孫郁公,清康熙初由安化唐家觀遷居龍塘。其後分徙桃源藍家灣等處。

安化株溪口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南公,明中葉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株溪口。其後分徙大湖坪、洞溪口等處。

安化熙寧坪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玄孫元寀公攜弟元賓,明中葉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熙寧坪。

安化柘木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玄孫元賓公之子夢朱,明中葉復由安化熙寧坪分居柘木。其後分衍石門阮家段及益陽軟橋鐵爐沖、堯家段等處。

安化縣治西門外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富公,明中葉由廬陵合田遷安化縣治西門外。

安化潺溪口靛溪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富公之孫龍公,明清間由安化縣治西門外遷居潺溪口靛溪。其後分徙對口溪、深溪、蕭家灣等處。

安化酉洲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紀公孫鏵公,明弘治間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酉洲,鏵歿葬株源虎形。長子演,落業酉州,其後分居柳溪馬蹄岩芒東坪小溪及桃源上白石村和平溪、木旺溪等處。

安化橋口王氏

鏵公三子潮公,明嘉靖間由安化酉洲分居橋口,其後分徙盤古岩等地。

安化湛溪瀉油沖王氏

鏵公次子湘公,明嘉靖間由安化酉州遷湛溪瀉油沖。其後轉徙益陽史家洲。

安化田溪沖王氏

瀾公曾孫儼公,明萬曆間由睦里沖遷居田溪沖,其子孫分徙大毗溪、羊腦灘等地。

安化驛頭鋪王氏

始遷祖闐公,明嘉靖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柳林石壁王氏

始遷祖寧公,明永樂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歸化柘木王氏

始遷祖德爵公,明正德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仙溪王氏

始遷祖魁凡、美凡,明末由湖北遷此。

安化河家灣王氏

始祖該公,至二十八派滋公,字淑五,明正德時自廬陵合田轉徙湖南安化二都河家灣。至三十派夢星公,字寰宇,衍為襄、喬、舉、譽、齊、 六支。族人多聚於安化二都八、九、十保。至1949年,共9980人。宗祠在王家坪老人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原來她才是康熙後宮嬪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女人
歷史上著名的「錯別字」,錯得理直氣壯!
康熙為什麼立雍正為帝?只是因為哥兩好嗎?篡改詔書只是後人的異想天開罷了

TAG:康熙 |

您可能感興趣

枇杷樹山古墓群 研究楚秦益陽縣治的資料寶庫
流落在海外的青銅國寶「虎食人鹵」,你何時回歸益陽?
【往事麻石街】魏延是益陽人
益陽的古城門
長株潭城際與石長互通了!月亮島快速通達株洲、湘潭、益陽、常德!
【往事麻石街】益陽的古城門
益陽女子平日健康,卻查出腎臟像牽牛花,花中藏「奇石」
倩狐採訪視頻:益陽張女士60天瘦身歷程
太平軍為何輕鬆拿下益陽城?全賴這位守城的清朝官員
益陽桃江小伙返鄉開茶園 搞活一個村
益陽赫山區:家屬區樓道電錶箱引起火災
帶上傳家寶去益陽市博物館 專家與你一起鑒寶
益陽市各區縣:安化縣人口最多面積最大,赫山區GDP第一
盤點出生於益陽的明星,萬茜曾毅領銜,小城市也能出大明星!
益陽老太咳嗽幾十年不愈,「藏」在肺里的小石子作怪?
解讀益陽古城牆,滿滿都是文化!
邵陽益陽張家界有教師紅網發呼聲 官方積極回應解決
益陽寶寶黃疸,奶奶認為正常不用治,一天後爸爸哭著抱回醫院
益陽枇杷樹山搶救性考古發掘墓葬86座 戰國時益陽縣平民歸宿之地被發現
益陽最後的一座葛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