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課堂教學的審美旨趣

課堂教學的審美旨趣

教學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指向的充滿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的審美實踐活動。教學中人的審美存在體現在教學以人為中心,維護人的完整性,滿足人的需要,呵護人的自由,彰顯人的本質,讓人的尊嚴和價值在教學場域中得到充分關照。教學場域中人的審美存在表徵為,在教學中學生是個性化的、具體的、自由的、自主的,學生在與未知世界的真實交往與對話中存在,在無限的可能和真實的生活中存在。

教學的要義是成就個體生命的完整

中國古典美學重視對人生美學問題的思辨,探討人生如何實現藝術化、審美化,主張通過積極主動的實踐來達到生命完滿和精神自由,從而成就審美的人生狀態,這與教學的要義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人生的審美,主要是通過自我提升,並與自然和社會實現和諧共生而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論語·雍也》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種「樂」正體現了生命個體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個體把外在規約轉化為內在需要,從而獲得生命自由。《論語·泰伯》中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其中的「樂」既體現了個體生命求知若渴的狀態,更體現了個體探索未知所具有的自由愉悅的內心感受。傳統人生美學的觀點對我們理解教育有很大的啟發,如課堂教學應該是生命主體自由地求知和創造,學生在課堂上投入全部情感,探索未知世界。當前,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學生個體完整性的漠視。以分數衡量學生,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漠視;將學生封閉在課堂的有限空間,「兩耳不聞窗外事」,這是對學生完整生活的漠視;用強迫、單純預設、單向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是對學生完整人格的漠視。由於學生完整性被割裂或被壓抑,他們感受不到內在求知的好奇和學習的快樂。

課堂的本質是學生學習,而學生學習的本質是生命個體的豐富和拓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營造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減輕對學生深層心理活動的束縛,讓學生的自然性和自發性得到最大的保護,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審美教育「正是要在理性佔主導的文化和教育中保護和發展人的感性,重建和諧完整的人格」,意在找回人的完整性,讓學生「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像的青春性」。

教學審美髮生在師生情感交融之中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認為,審美意識是超越主客關係達到與周圍事物交融合一境地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人生命的激蕩,當這種感受獲得適當的表現和抒發,人就獲得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就是美的享受。顯然,教學的審美旨趣是在關係中得以生髮的,其關鍵是人在關係中的存在狀態和心理感受。因此,決定課堂教學審美化實現程度的關鍵是,人在課堂中的存在是否得到呵護,學生本體與外在的關係是否和諧統一。

課堂教學中的審美缺失表現為,在教學中看不見人的存在。比如,有的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單純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忽視學生的差異;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思路上是以教師視角考慮教學程序如何推進,而不是以促進學生學習為導向;教師在教學中以知識的大容量和高密度塞滿課堂,追求「高效教學」,以任務式、指令性的方式對待學生,忽略了激發人的主體性價值。諸如此類,課堂教學中看不到人的存在,看不到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與生活世界的交往。課堂教學場域中「人的存在」的樣態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人是否在現場,即教學的設計和實施是否圍繞人的需要進行;二是學生的學習是否自由,即學生是否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選擇的能力和選擇的機會;三是教學場域是否開放,即學生能否依託學習共同體充分交換信息、共享學習資源,進行交流互動,課堂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否緊密相連。

學生是成長中的生命個體,他們面對的理應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自20世紀後期,西方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主體間性的交往理論之後,教學要形成師生之間各為主體的「對話」關係就成為一種相對普遍的認識。按照這種理論,教學過程不再是在單一本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間關係,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間關係、教師間的主體間關係、學生間的主體間關係,以及教師、學生作為客體的「文本」的創造者(即解釋者和文本作者)之間的隱性主體間關係。當這種關係不能通過交往的方式得以維護,教學中的審美感受就會遭到阻隔,因為「美」就誕生於情感交往之中,而「審美」正是對這一交往的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在這一過程中,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得到最為恰當的傳遞,課堂中師生的整體狀態也發揮到最佳。

立德樹人是課堂教學審美的價值旨歸

朱光潛先生在《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一文中提出,禮和樂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基礎,「樂的精神在和諧,禮的精神在秩序」「樂是禮的內在性」,沒有樂,禮就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以傳統文化之精神審視當下教學工作,教學中過多地強調對學生的控制,對程序的嚴格設計,對教學內容和目標「定型化」,實際上是過度張揚了「禮」而忽略了「樂」。教學中要追求「樂」的境界,不僅在路徑上「從定型化走向情境化」,更要追求教學的內在價值,關注學生髮展的內在和諧,讓教學充滿審美情趣。近年來,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但理性審視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仍然沒有走出教學的工具價值藩籬,人之「樂」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課堂的價值理性式微。而以「審美」為核心和表現形式的審美課堂,將情感交往和價值培育作為本質內涵,體現了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內容的編製以及教學方法、手段、模式等變革方面的審美價值取向。

隨著教學研究從注重知識傳承轉向全面育人,課堂教學被賦予了強化課程意識、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使命,而其實現在於創建融具體情境、學科內容、學科任務和教學活動為一體的開放式、對話式、情境式課堂,南菁高中將其命名為「審美課堂」。構建審美課堂需要師生共同把握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為課堂活動與校園生活的路徑和方法,倡導學習方式由封閉式、接受式、輸入式、講解式向開放式、體驗式、發現式與合作式轉變。同時,需要深入整合學科與課程,讓審美素養滲透至不同學科的課程之中,在校園、課堂之間,教師、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情感互動的美學關聯;營造充滿美學精神的教學文化,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活力,以促進學生學習為教學導向;強化課程意識和育人意識,從注重知識傳承轉向全面育人,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創設促進教與學轉化的教學情境,教學充分體現教與學的統一、目的與過程的統一、價值與方法的統一、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人的審美存在是人在教育生活中的理想狀態,建立在教學對人存在的最大尊重上,強調人內在價值的充分激發和生命活力的充分釋放。關注教學場域中人的審美存在,其實質是把人置於教學生活的中心。這種轉向使課堂教學回歸到人的發展這一根本目的上來,充分滿足人在教學生活中的精神需要和價值實現,充分彰顯教學關注個性、提倡自主、回歸人性的意蘊,體現教學為了人、發展人、關注人、成就人的審美價值追求。讓人在教育中以審美的姿態存在著,實現教與學關係的轉變,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要義,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作者楊培明,系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校長、黨委書記,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普通高中美育課程整合研究》[項目編號:DHA150328]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08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養的現代迴響
面向未來科學謀劃教育現代化
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哪裡來|教養
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教育政治生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淺談英語課堂的閱讀教學注意事項
生命課堂理論價值研究及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雙師協同教學激活課堂
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建——讀《數學課堂教學反思》後感
課堂教學的有效原則
從微課、翻轉課堂到雲課堂教學法
教學藝術,高效課堂教學三十六句話!
美國課堂教學與評估方法工作坊中英雙語開磨:接軌學生學習與現實世界成就——來自美國課堂的深度辨證、互動的教學與評
中華茶學課堂
「名師說」朱正威課堂教學研究:最重要的「論文」寫在課堂上
課堂教學之「多」「少」
中國教育學會舉辦首屆全國課堂教學研討會
學苑課堂 誦經的意義
課堂改革試驗,課堂教學生活化
跨學科融合課堂
「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教學中關注學生觀點的意義——讀《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有感
雷敏: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管理
科米課堂亮相科學新教材培訓會
美術微課堂——荷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