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前一座跨海大橋,至今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

千年前一座跨海大橋,至今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

科技發達的今天,建造一座跨海大橋並不是難事,我國也已經建造了很多跨海大橋。在相對落後的古代,若要建造一座跨海大橋,簡直是難如登天,一般人都不敢想像。但是,早在近一千年前的宋朝,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建造了一座跨海大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堪稱橋樑史上的奇蹟。

洛陽橋,原名為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它曾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按照常理來說,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為何會在福建呢?原來,唐宋時期,由於社會動蕩不安,不少河南人為了躲避戰亂就來到了福建泉州,因此地的地勢與古都洛陽很相似(估計是思鄉心切),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當時洛陽江的水流湍急,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也曾有不少人想建造一座大橋,但因技術原因,最後只能選擇放棄。北宋時期,有一位政績斐然的朝廷重臣,他就是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蔡襄。在他在泉州任職時,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建造了洛陽橋,別人都做不成的事,蔡襄是怎麼做到的呢?

經過實體考察,蔡襄和造橋工匠找到了對抗急流的辦法,即先在江底沿著橋樑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址。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為「筏型基礎」。這種技術完美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難題,在當時來說,絕對是一種開掛式的創新。

不僅如此,為了保持橋墩不被流水打磨,蔡襄及其團隊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即種蠣固基法。簡單來說,就是在橋基了養殖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在當時絕對稱得上「高科技」。

洛陽橋的成功建造,成了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之後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等,都借鑒和參考了洛陽橋的技術、經驗。另外,蔡襄在剛建好橋後,就在沿途700里之地植樹,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晒之苦,成為洛陽橋的配套工程。由此可見,蔡襄絕非凡人,早在近千年前就注意到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令人敬佩不已。

因筏型基礎和種蠣固基法的使用,使得洛陽橋得以使用到現在,即使在萬曆年間的大地震中,洛陽橋依舊紋絲不動,其堅固程度令人驚訝。抗日戰爭中,洛陽橋曾遭到嚴重的破壞,後進行了全面修建,其恢復古橋舊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學界的9527 的精彩文章:

老農抱怨地里不長莊稼,專家覺得必有蹊蹺,隨後發掘中國最大古墓
曾經不可一世的金兵,遇到蒙古兵後有多慫?45萬大軍被吊打
古代同名同姓的兩位戰神,都在同一年死於同一人之手,只是巧合?
虎毒尚且不食子,但努爾哈赤為何要處死長子褚英?原因令人深思
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20萬對2萬卻被吊打,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TAG:史學界的9527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年前的這座跨海大橋,用了黑科技才將其修好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利用一種動物加固橋樑,宋朝人建造的第一座跨海大橋,千年不倒
宋朝建起第一座跨海大橋,使用一種動物加固橋樑,大橋千年不倒
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工匠用一種海鮮加固橋墩,屹立900年不倒
浙江這個縣,如果有一座跨海大橋,日入億元不是夢
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建於宋朝,矗立千年不倒,靠一種動物加固橋樑
中國四大名橋之一,也是第一座跨海大橋,九百年不倒的秘訣在橋樑
航拍安平橋,800多年前它曾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成了內湖橋
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宋朝人建造,經歷千年不倒!
中國首座始建於宋代的跨海大橋,用這種動物加固橋樑,千年不倒
為一個海島縣,建一條跨海鐵路,國家強大了,就是這麼有底氣!
十萬大軍跨海峽,僅半個小時,如此快速,西方:如何做到的?
北宋時這位高人連用了三個絕招,建成了一千兩百米長的跨海大橋!
宋朝修建的中國首座跨海大橋,九百年不倒,全靠一種動物加固橋樑
15年,他們靠什麼建成了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為什麼跨海大橋使用的鋼絲繩不會斷?今天終於找到了,太吃驚了
為什麼不在台灣海峽架設一條連接兩岸的跨海大橋,是因為技術實力不夠嗎?
如果為白令海峽建跨海通道,全球90%的人將連在一起,為何不建
世界「最失敗」的跨海大橋,只因短淺的偏見,而毀了一世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