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伏養生,切記這「三個三」

中伏養生,切記這「三個三」

三伏為何有「大小」之分?

三伏天的時間不固定是由其計算方法決定的。農曆上,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叫初伏,第4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叫末伏。每年的三個庚日並不對應固定的公曆日期。由於每年第一個庚日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三伏起止時間不同。而庚日是10天出現一次,所以三伏天有30天和40天。

中國天氣網統計發現,1999至2014年,40天的「大號」三伏出現了17次,占近70%。而從2015到2020年,三伏都會是40天的「超長待機」。

「苦夏」就在「三伏天」

傳統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具體到今年,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據介紹,同前年和去年一樣,今年的」三伏「也是40天。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三伏天」。

中伏天就是三伏天中最熱的那段,中伏天人們很容易生病。而且天氣熱大家都選擇吃冷飲來降溫,這會導致身體寒氣入侵,如果不好好調理的話,很容易留下病根的。

「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今年的三伏天時長為四十天,而中伏處的時間是七月二十二號到八月十號,共20天。中伏素有「毒節」的稱號,就是因為它氣溫太熱,加上七月的太陽太毒辣,而且在這個時候,生病率非常高,所以就成了「毒節」。雖說是「毒」,但也有好處。好處就是非常適合養生。在中醫看來,熱代表開放,身體開放代表著吸陽,那麼這時候養生最為合適!

第一個三

靜心排毒

中伏天氣很炎熱,我們不可以大量運動,因為這樣我們容易出現脫水現象。所以,中醫提出,夏季養生,要做到「少動多靜」。其實少動多靜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都不動。是少動,我們可以在早上和傍晚,天氣較為清涼的時候,適當地運動流汗,要知道出汗是我們排毒的最好方法。但在夏季不可過量運動,要適量,要盡量選擇輕運動,如慢跑、瑜伽、太極。如果有些朋友不適合運動的,可以選擇汗蒸。

食療養脾

夏季在飲食上,應注意脾胃的養護。因為夏季暑濕之氣盛,而濕氣容易困於脾,從而傷及脾胃的陽氣。薏米,具有很強的修脾功能,還能降溫祛濕。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推薦食物:【薏米紅豆粥】——準備薏米100克、紅豆80克、芡實50克、枸杞25克;然後把薏米和紅豆先洗乾淨,接著我們先把薏米和紅豆放進鍋中熬煮至開後,再把其他材料全部倒進鍋中一同開煮到爛即可食用。

益氣生神

很多人認為,夏季人體內燥熱,容易上火,因此應該多吃一些降火的含量食物,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夏季,人們更應該吃一些益氣生津的食品。並且性質要平和、微涼。這是對於體質較差的人群的一種養護,對於身體健康的人群來說,吃溫和、微涼的食品,例如:薏米、綠豆等水果。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暑功效,也可以防止身體落下不好的病根。

第二個三

補水去毒

夏季天氣炎熱,自身的皮膚出汗多,相對應水分也會流失的多,所以需要及時補充水分。一般情況下,我們自身會產生大約350毫升的水,還可以通過攝入食物中的水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男性每天的飲水量要在1700毫升左右,女性的飲水量則少一點,在1300毫升左右。此外,長期在室外工作或出汗情況非常明顯的人,建議每天喝水不少於2升,並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增加。多喝水,對身體是真的百利而無一害的,水是最好的溶解物。

推背去疲

背部有著人體中重要的經絡分布。背部上的脊柱,是身體中陽氣的督脈所在,而脊柱的兩邊是足太陽膀胱經,是負責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路。進行背部的保養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振奮陽氣、調和氣血,恢復臟腑的功效。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指的是人們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通過配合夏季最熱的中伏天氣,再加以食療、針灸、拔罐、艾灸等手法,達到治療和緩解一些慢性疾病的作用。中醫養生學家們發現,冬季的一些慢性疾病很多都是由於陽虛陰盛導致,而夏季中伏天氣,是人體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是調理身體,根除疾病的最佳時節。,想要冬病夏治,就必須在飲食上不能吃任何含量食品,以溫補而驅寒氣。

第三個三

不要背對空調

剛從外邊回來或者運動回來大汗淋漓,在這時對著空調使勁吹,濕氣機會藉此機會順著張開的毛孔進入了體內,還有就是整天待在空調房裡的人,夏季就應出汗,體濕才會被排除出來,汗液排不出來久而久之濕氣就會淤積體內出不來,這樣會危及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要多吃苦味

三伏天多吃苦味食品,不僅可以清熱祛暑,還能刺激食慾,防治夏季由於氣溫炎熱導致食欲不振。推薦: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蔔葉等。

不可連續暴晒

在室外的工作的人,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小時必須休息15分鐘,不可連續在烈日下暴晒,還記得多喝水補充水分。如果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耳鳴、胸悶、心悸、噁心、全身乏力等狀況,這說明你已經出現脫水現象了,需及時補充水分了,如不然則會出現中暑狀況。人體的體溫一般不超過38度,此時如果立即離開高溫環境,注意休息,補充水和鹽分,癥狀在短時間內可消失。

(編輯鄧跑跑,圖文來源於網路)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從神秘到普及,銅鏡經歷了什麼?
酷熱難耐,這裡有解暑佳品!
「天有五賊」所蘊含的養生之道!
「雲捲雲舒」—且看道經如何解釋!
上德若谷:修身之境界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四季養生箴言,牢記這5點!
立春後,養生謹記「三捂」,吃「三菜」,喝「三茶」,來年少生病
三伏天怎麼養生 這幾個注意事項一定要看
清明養生:祭拜踏青做好這「三防」的同時,也要記住這幾個穴位!
冬季養生,就吃這三樣
一捆韭菜是這樣養生的,三四月份吃效果最好
鶴髮童顏的秘密:兩種中藥一碗養生粥
養生沒頭緒?就從這個十二時辰養生法開始吧
春季養肝,記住這幾個養生小食譜
膳食養生,要牢記「五個數字、五個顏色」!
春季養生,謹記「一少」「二多」「三捂」「四宜」,少生病,更健康
夏季養生,這「三不原則」要記牢!
哪些養生誤區最坑人?第一條你就中了
每天這樣踩一踩,光腳養生的妙招!
春季養生正當時 把握這五個關鍵點
這是一條正兒八經的養生推文
養生「第一穴」原來是這裡
初春養生這五種食物最養胃,一定要記得吃哦!
立夏養生注意「六個三」
六十歲以後養生,記住這六點就夠了,想生病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