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跟著華佗學養生,圖文結合教你五禽戲

跟著華佗學養生,圖文結合教你五禽戲

華佗是東漢末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故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華佗發明麻沸散、始創開顱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不為人熟知的是,強身健體的五禽戲也是華佗發明的!

五禽戲的由來

一次,華佗看到一個小孩抓著門閂來回蕩著玩耍,便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於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暢和瘀寒停滯而造成的,如果人體也像「戶樞」那樣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了。

於是,華佗有時間就專心致志地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照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引術」,不斷琢磨改進,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

這套拳,模仿猛虎猛撲呼嘯,模仿小鹿愉快飛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躍,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鳥兒展翅飛翔等。

通過這一系列的運作,能清利頭目,增強心肺功能,強壯腰腎,滑利關節,增強身體素質,簡便易學,故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選練,待體質逐漸增強後再練全套動作。

五禽戲不僅具強身延年之功,還有祛疾除病之效。

正如華佗所說:「體有不快,起作禽之戲,怡而汗出,身體輕便而欲食。」

近年來五禽戲作為康復醫療的一種手段,已廣泛應用於中風後遺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症,脊髓不全性損傷等患者的輔助治療。

五禽戲的傳說

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原來是個官宦之家的子弟,過著富裕的生活,是位肩不能擔,手不能提的闊少爺。

有一次華佗帶著他出外採藥,回到家就病倒了,華佗就去給他看病,到那兒一摸脈,六脈和平,一點病沒有。華佗說,人要想身強體壯,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最有效的辦法是勞動鍛煉。

吳普聽了,心中暗想:師父身體這麼強壯,應該是有長壽的「秘訣」,便問:「老師,能教給我嗎?」

華佗說:「當然可以,我教你的是五禽戲。這『五禽戲』實際上就是五種動物的活動方式:一是虎,按虎的動作其四肢;二是鹿,按鹿的動作練其頸部;三是熊,按熊的動作其腰椎;四是猴,按猴的動作其關節;五是鳥,按鳥的動作飛其胸腔。按這五種動物的動作,每天練上幾次,就感到周身輕鬆,腹內欲食。如果有點不舒服,做上一番『五禽戲』,身體活動出汗,馬上就會覺得好些。」

華佗拿出一本《五禽戲法》交給吳普,又走到院內,伸曲跳躍,展合撲跌,做了一遍「五禽戲」。

吳普得到了華佗的傳授,於是天天練起了五禽戲,把身體鍛煉得由弱變強,高壽百歲,且耳不聾,眼不花,發不白,齒不落。

他還把此法傳給了許多人,凡學會了「五禽戲」的,都成了百歲老人。

華佗五禽戲練法

虎戲

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驅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3次。繼而兩手先左後右問前挪移,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按著抬頭面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走般以四肢前爬7步,後退7步。

鹿戲

按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稍停;呼氣,頭頸迴轉,當轉至面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如此左轉3次,右轉2次,最後回復如起勢。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後伸3次,右腿2次。

熊戲

仰卧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席,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席。略停,先以左肩側滾落床面,當左肩一觸及床席立即復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席。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復起。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後起身,兩腳著床度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度;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驅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猿戲

擇一牢固橫竿(如單杠,門框,樹叉等),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肢懸空,作引體向上7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縣。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鳥戲

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面,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亦7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7次。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的精彩文章:

一招解決痔瘡難題,就是這麼簡單?
號外!第三屆30位國醫大師評選名單出爐!附:國醫大師早年求學的師從關係!
這5條線,輕鬆治療肩頸痛,自己在家就能做!
自測一下,你的身體變硬了嗎?
徐乃佳: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這可不是瞎說

TAG: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

您可能感興趣

跟著詩詞學養生
跟第三屆國醫大師學養生——鄒燕勤:飲食運動與情志,三者結合最養生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石學敏:「三位一體」養生法
跟著《黃帝內經》學養生
「養生堂」想寶寶少生病?跟古人學養護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楊春波:養生重在規律生活
藝術家於藍的養生之道|跟著名人學養生
讀《紅樓夢》——跟賈母學養生飲食哲學!
健康養生不瞎養,三分鐘辨清體質科學養生!
馬寅初養生四「從容」|跟著名人學養生
司馬懿養生:愛喝粥、常練五禽戲 | 跟著名人學養生
跟著大詩人陸遊學養生
跟明星學養生沒錯,但跟微商買「養生衛生巾」可要當心了!
跟著古人學養生!快來看看古代怎麼養生
孫犁:「淡」為養生基礎|跟著名人學養生
國醫大師孫光榮九九自振養生操 | 跟著名人學養生
跟著國醫大師學養生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顏德馨:「衡法」抗衰老,生髮重養血
張景岳養生「三字經」|跟著名人學養生
看體質喝茶學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