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為何對拖延「欲罷不能」

我們為何對拖延「欲罷不能」

手頭的工作不拖到最後一刻,就沒辦法行動,即使前期有不少時間,也總是有意無意的拖延,直到沒辦法再拖延,直到火燒眉毛,甚至連夜加班。

拖延的路上,你不孤單,有龐大的拖延大軍相伴。

此刻的我逼著自己艱難地從床上爬起,匆匆趕著計劃昨天完成的這篇文章(早上的時間有限,沒能完成,不得不犧牲午休時間來繼續,看來要到晚上才能發了)。

拖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一面深惡痛絕,一面深陷其中,無力自拔。

就像沒有無緣無故愛恨情仇一樣,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拖延,拖延是個什麼鬼?

圖片來自網路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並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拖延症。

推遲、 散漫不等於拖延症。

做事拖拉只是拖延的習慣,而非拖延症,只有當「拖延」嚴重影響到情緒,如強烈的自責、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伴隨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多數人的拖延並沒有達到拖延症的程度,因此本文主要圍繞拖延進行討論。

圖片來自網路

1.生活中的拖延隨處可見

語學習。一遍遍放棄,一遍遍撿起,又一遍遍放棄。

。一次次拒絕美食,一次次告訴自己「吃飽了才有力氣健身」,當不得不直視「慘不忍睹」的體重和身材,尤其是病痛猝不及防的襲來時,又暗下健身之決心……

讀書。下了很大決心,買很多很多書,讀一本,半本,幾頁,慢慢地由放下了。看到別人一年讀一百本書的信息,再一次樹立雄心壯志,無論如何我都要迎頭趕上。於是,買更多書,做更多準備,又一次,讀一本,讀半本,讀幾頁……如此往複,不但沒有把書讀下去,反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里,「我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我註定做不成事兒」,「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不少人相信並制定21天計劃,熱情似火的付諸實施,一周之後,溫度降低,二周之後冷卻,三周就無法提起興趣了。不管多少個21天計劃,能夠堅持的永遠都是寥寥。

每一次下定決心戰勝拖延,做一個有自控力的人,每一次又都莫名其妙地捲入拖延,而每次啟動抗爭程序都比上次更艱難。

越排斥拖延,越努力地跟拖延交戰,越在某一個關口更深地跌入拖延的坑洞,越陷越深。

圖片來自網路

2.兩種較為典型的拖延及原因分析

拖延誤事,影響心情,還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為什麼我們一面深陷,一面抗拒,卻又欲罷不能,甚至上癮?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拖延是否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好處,是否反映了我們的深層需求?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教授安吉拉的分類,拖延分成: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前者是指「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後者則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並更及時地實行。

前段時間領導安排我講一個專題,給兩周時間,當時很痛快的答應了。

第一天很積極地準備材料,第二天就放下了,覺得時間還多,並且已經搜集了不少材料。

一拖就是一周多。

就在我準備周末加班做課件的周五下午下班前,領導告訴我,我的講課要先暫緩一下,因為有一個緊急內容要立即學習。我一聽,心中暗喜。

周末不用加班了,我深深的出了—口氣。

在接下來的一周,依然沒有心思准別。一直到了周四,上級組織專門學習,內容竟然是我正拖延著的專題。我一看,簡直要笑出聲了——這下我就不用準備課件了(當然後來我又重新選擇了另一個專題)。

這是典型的消極拖延。在拖延過程中,我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機會」,滿足了一次又一次「僥倖逃避」的心理,讓我有機會不用辛苦扒資料,不用辛苦做課件,甚至最後都不用做這個事兒了。

機緣巧合之下,暗合了不願承受壓力,不願面對壓力的心理,「輕鬆」拖過一程又一程。當然,拖延的後果還是不得不面對,那是另一個更辛苦的工作,只是在逃避過程中視而不見罷了。

圖片來自網路

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有一個細節,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的梁副局長,在工作上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同志,林華華在肯定他這一點的同時,對這個梁副局長有些微詞。

梁副局長喜歡讓反貪局的小夥伴們加班,即使工作完全能夠在工作時間內完成,根本不必加班,他也要故意拖延,讓大家加班。

雖然大家苦不堪言,但他一意孤行,以加班的形式創造機會,等領導發現全院只有他們反貪局持續挑燈夜戰,希望給領導留下一個反貪局同志「辛勤工作,兢兢業業」的好印象。

梁副局長未必真喜歡加班,畢竟熬夜加班有違生理規律,還要付出被全體反貪局小夥伴反感的代價,但是梁副局長卻樂此不疲,為什麼呢?不過是為了博得領導喜歡,給領導一個好印象,最終實現晉陞的目的罷了。

這個主動選擇的拖延,有明確的目的和需求。這一個過程滿足了梁副局長更深層的心理需求:被領導發現帶隊連續加班——給領導留下好印象——得到晉陞。

不管是消極拖延還是積極拖延,都暗合了或隱性或顯性的內在心理需求,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料之外或意料之中的好處,因此我們才會深深愛上拖延而「不能自拔」,或者「不願自拔」。

另外,拖延還有其生物學基礎

拖延是一般的行為習慣,目前還沒有太多的研究,拖延症的研究顯示,該癥狀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從目前的研究結果看,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層(比如計劃、衝動的控制和注意力,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注意力的刺激)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

這一結果是不是給「拖延患者」不少的安慰(開心一臉)。

圖片來自網路

3.拖延如此頑固,難道真是「不治之症」?

一般的推遲和拖延而言,我們看到被拖延的一面,更要看到它在緩解緊緒,疏解壓力等方面的作用。

比如,連續高強度的工作一段時間後,不想繼續工作了,想要放鬆一下,看電影、散步、跑步、聊天、旅遊等,對緩解身體和精神上的壓力都有不錯的效果。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張力,活的不那麼乏味。所以,輕鬆接納就可以了。

對相對嚴重的拖延或者拖延症,很多人感受不到自己正享受拖延帶來的好處,只是意識到陷入拖延的怪圈裡,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自責、煩悶、焦慮、恐懼,並且伴隨深深的排斥和自我否定。

其實,不必把這些拖延視為洪水猛獸,只要正確對待,同樣有辦法惡意很好地應對。

但是在解決拖延症之前,首先要放下對拖延的否定性評判,不拒絕、不排斥、不否認,而是坦然地去認識它,接納當下的拖延狀態。

看到拖延給我們帶來的暫時性好處及長期後果——負面的、損害性後果的,也要看到拖延症背後的正面動機——想要輕鬆、健康、成功的內在追求。

正視拖延,看清內在需求。拖延表達的是抗拒和排斥,問問自己拖延的事情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歡和擅長,能不能激發內在潛能、迸發激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所以,當我們認真面對內在需求,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事情時,就不容易盲從、攀比,不容易隨波逐流。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一定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事情。

多嘗試,找到能夠激發潛能和激情的事情。當我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事情,會發現即使工作量很大,但是因為喜歡,因為高效,也因為不斷帶來的成果,不但不會拖延,反而能調動更多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時候,忙碌、奮鬥、創造是享受。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沉迷」於喜歡的事物,通宵達旦都不會覺得累。

分解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完成。分解任何,讓事情做起來沒那麼艱難。比如每天跑步十公里,我們要做的是把十公里分成十個小段,每一次把目光放在一公里的時候,跑起來就會覺得不太難,一公里一公里積累下來,十公里也就沒那麼艱難了。英語學習、讀書、健身、寫作等都是如此。

如此循環往複,我們就行走在順應內在成長規律的路上,事業的成功和生命的成長並軌而行。

拖延沒那麼討厭,也沒那麼可怕,它是我們的朋友,認識它,接納它,擁抱它……

借用曾奇峰的話結束本文:心靈註定要在創傷中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貓喵喵喵 的精彩文章:

心理說:吳綺莉鼓勵吳卓林與成龍相見,愛是治療心理創傷的良藥
心理學:喜歡冷戰,並不超然
心理說:你不離婚真的是為了孩子?
心理學告訴你:男人有壓力為什麼不輕易哭泣
心理學家:別抱怨變態婚姻太殘忍,要麼忍,要麼滾

TAG:小貓喵喵喵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守時和拖延症,你以為「沒什麼」的習慣,可能毀了你
據說拖延是因為「不想面對困難」,那為啥喜歡的事也會拖延?
如果拖延症是絕症,可不可以拖著不死?
孩子做事為啥老是拖延?不是忙更不是懶,而是「它」在作祟
心臟不好,四個問題會「出賣」你,不能一再拖延
我們為何會犯拖延症?
答應自己,不要總是拖延
想要治癒「拖延症」孩子,你不用做太多,試著推遲他的「滿足感」
拖延症,不是因為懶,而是恐懼
怎麼樣做才能遠離拖延呢
不可否認:這些癥狀說明尿毒症「露餡」了!不能拖延
沒什麼拖延症,就是懶
拖延症晚期?那是你不夠了解自己!
要想不拖延,服下這劑葯!
「拖延」背後,隱藏著你不了解的需求
「媽媽,別催我」,孩子拖延磨蹭,可能是抗拒,和平處理會更好
拖延症,正在慢慢毀掉我們
希望現在讓你心動的人最後都能做到不傷你的心,晚安不拖延
考不好睡不好全怪奶茶?拖延症還沒治好,拖延後遺症都有了…
拖延總是帶來壞處還是對我們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