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人文之光
"若烹小鮮"的善治理念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統治者,多為"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特別是漢唐以來,雖說表面上推崇儒家學說,漢武帝甚至"罷黜百家,獨尊儒家",但要達到治世或進入盛世,卻都是依靠道家思想。老子提出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理念。"小鮮"是指小魚,烹制時需小心慎作,不能隨心所欲地翻攪,否則魚肉就會散糊一團,無法收場。把這個比喻用在執政實踐中來,就是不折騰,不擾民,不損民。西漢初期,鑒於多年戰亂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力造成的巨大破壞,當時的統治者遂順應民意,採取輕徭薄役與休養生息政策,從而穩定了社會,鞏固了政權,出現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曾對太子有一番教誨:"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這種對民眾力量的敬畏,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夯實了基礎。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讚美水"善"的德行,倡導它"不爭"的品質,頌揚它"無尤"的境界。如果從為政的角度看,水比喻執政主體,"萬物"和"眾人比喻執政對象,"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比喻執政方法,"利物"比喻執政宗旨,"不爭"比喻執政理念,"無尤"比喻執政目標,短短几行字,字裡行間展現出治世利民的方略,體現出寬厚愛民的人文情懷。水無常形,處下不爭,始終把自己擺得低低的。高高在"上"者,不能脫離群眾這個根基,否則會傾覆於"下"的歷史巨浪之中。老子認為,"與善仁"是最接近上德的品性,對萬物和眾生一視同仁,兼愛不偏,潤物無聲,蓄養無形,予利而不圖報,施恩而不留名。老子的"善治"思想內容很豐富。"修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是老子所倡導的"政績觀"。"貴言"就是少提口號,多干實事,少形象工程,多行惠民善舉。"功成事遂",官民同心同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道家主張的無為善治,具有很強的歷史針對性。"無為而治",不是主張保守現狀、無所作為,而是強調順應時勢、尊重民眾的創新精神,創造有利於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培植豐厚的富民強國基礎。
"無為不爭"的道德自覺
道德,就是人們普遍認可的善的社會行為。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修養,無論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以高尚的道德作為至高境界。
品行即人品,是衡量一個人道德面貌的客觀標誌。老子尊崇"善為道者"。善為道者的思想境界是"無為"。老子曾用"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來揭示他心目中的"至善"之人。"善行",就是"至行"之人在行動時心中有道,當為則為,不當為則不為。"善言",就是說話要恰到好處。"善數"之人思考問題是圓明豁通,不被私慾所迷惑,能做到心中有數,行而有節。"善閉"講的是自控自律的能力;"善結"講的是對事物的掌控能力。
善為道者的修身之途是"慎獨"。老子在《道德經》中用整章的篇幅為我們描繪了他心目中"善為道者"的生動形象。在他的筆下,把人生之路看成是冬天過河涉川一般,小心翼翼,從不易失躁進,步步踩在實處;無論是身居鬧市小巷,還是獨處家中,凡事都三思而後行,不放肆自己,時時反省,在"慎獨"上苦下功夫。以道自處,和光同塵,不居功自傲,不持門戶之見;與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大智若愚,大清如濁,適時善動,逢機而作,周行而不殆。這種謙虛自律的品行像參天大樹一樣,除去枯枝,萌發新葉,推陳出新,在歷史的時空中展現出勃勃生機。
善為道者的立身之本是"誠信"。老子指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夫輕諾必寡信"。承諾和政令越多,兌現和落實的概率就越低,最後只會落個"滿地雞毛"失信於民的結果。老子特彆強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誠信是一種關係狀態,一種價值觀念,更是一種文化心態、一種精神境界。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構建現代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石。
"神源於道"的深遠影響
鷹潭的龍虎山,是張道陵即張天師最早在此結廬煉丹之地,也是中國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從東漢張道陵創教之始,對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久影響。
以張道陵為原注的《老子想爾注》首次從宗教的角度全面注釋了《道德經》,對"道"及老子進行了神化,認為"道"不僅是哲學上的最高範疇,天地萬物的本原,同時也具有人格神化的意義:"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老子被張道陵推崇為宗神之後,道教便有了自己的能與孔子、釋迦牟尼比肩的崇拜神尊。張天師獨樹"神源於道"的旗幟,近2000年來,道教雖然出現了各種派別,在修行及方術各有所執,但對"道神"的崇拜卻是一脈相傳,始終一致的。
道教在歷史上曾產生過一大批著名學者。歷史學家陳寅恪指出:"中國儒家雖稱格物致知,然其所殫精緻意者,實僅人與人之的關係。而道家則研究人與物之關係。故吾國之醫藥學術之發達出於道教之貢獻為多。其中固有怪誕不經之說,而尚能注意人與物之關係,較之佛教,實為近於常識人情之宗教。"
道教成了諸多文人墨客的精神棲息地,激活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藝術想像,從而產生了如《封神榜》、《搜神記》、《桃花源記》、《水滸傳》等眾多文學名著名篇,對中國戲劇、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建築等有著深遠影響。詩人王勃說"常學仙經,博涉道記";李白也在詩中寫道"請齋三千日,裂帛寫道經"。
在醫藥學、科學技術方面,道教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就是道士在煉製丹藥過程中發現的。道家和道教經典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許多數學與物理成果。哲學大家馮友蘭評價說:"道教含有一種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
道教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攝,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民國《連山縣誌》載:在當時的55個少數民族中,約有20餘個民族1千萬人信仰道教。在吐魯番出土的唐代佛教文書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術語。道教對拓跋、女真和蒙古等貴族也產生過較大影響。
"重人貴生"的養生嚮往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將人的生命視作現實的存在,當作有形、有氣、有神的統一。道教提出"重人貴生",創立和構造了一個完整的道教養生體系。張道陵倡導長生得仙壽,但修行的路,仍然沿著道家清靜自然的情操為依歸。強調遵道而行,提倡結精自守,主張淡泊名利。對《道德經》中"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注為"道人當自重精神,清靜為本。"強調"自然,道也,樂清靜。希言,入清靜,合自然,可久也。""求生之人,與不謝,奪不恨,不隨俗轉移,真思志道,學知清靜。……然後清靜能睹眾徵,內自清明,不欲於俗。清靜大要,道微所樂,……常清靜為務,晨暮露上下,人身氣亦布至,師設晨暮清靜為大要,故雖天地有失,為人為誠,輒能自反,還歸道素,人德不及"。隨著道教的廣泛傳播,道教養生之道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了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來,無數道人摒棄一切不合修道要志的世情俗態,清虛自守,卑弱自持,無論人生順境逆境,志操堅強,始終如一地追求超人的精神境界,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道別樣風景。
(文章轉載自《江西日報》)


※6種蔬果連皮吃,營養更豐富
※時間會讓一顆靈魂,變得越來越動人
※史上最強道教女神陣容在此!道姆排第幾!
※道教常見的六種呼吸鍛煉方式
※養狗的注意了!狗看到鬼後的反應
TAG:道教 |
※諸子百家之道家
※道家文化之中華文化之根!
※傳統的道家是儒道不分家的道家
※道家人物之蘇秦學道
※道家葯膳
※道家內丹術之人天金丹功
※你知道世界文化名人、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何叫老子?
※道家經典名言十句,修身之道,智慧人生!
※道家駐顏術(附:道家還童顏功)
※《道德經》與道家人物——孫思邈
※中華道家氣功之「王氏道家功法」
※我的道家修鍊之路
※儒家、道家、佛家如何「觀相識人」?
※道法自然演玄象,儒立人倫有微言——道家之《易》與儒家之《易》
※道家五秘玄真門之《道家 七步塵技 炁道 》強身健體之修法
※道家駐顏術
※道家四聖 道家老子的最具影響力的傳人
※公共基礎知識之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
※談道家修為與人品▍蕭天石
※中國傳統文化之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