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道家科儀法術招生


玄門正宗,道家科儀法術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葯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葯則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葯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葯以行散為功。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朮、厚朴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咸,「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淡,「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滲濕的藥物味淡,多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如薏苡仁、通草、燈心草、茯苓、豬苓、澤瀉等。由於《神農本草經》未提淡味,後世醫家主張「淡附於甘」,故只言五味,不稱六味。









澀,與酸味葯的作用相似,多用於虛汗、泄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蓮子固精止帶,禹餘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性。




氣味不同,作用有別,如黃連苦寒,党參甘溫,黃連功能清熱燥濕,党參則補中益氣。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的藥物作用各有不同。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於五味不同,麻黃辛溫散寒解表,杏仁苦溫下氣止咳,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玄門正宗,道家科儀法術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七月十五中元節,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解冤冥陽水陸兩利大法會啟告!




免費結緣奉請《太上三官北斗真經》、三官大帝護身卡!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嘴巴里有不同的味道,暗示什麼病?(附應對法)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諸事皆宜的好日子稱為「黃道吉日」?
道醫學堂丨葛洪「養生以不傷為本」
經絡排毒9訣竅,掃光體內所有毒素!
道醫學堂丨莊子入「逍遙」的養生之道
下蠱、降頭、中邪的癥狀及防範措施!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拜佛,是最好的科學養生!
健康養生不瞎養,三分鐘辨清體質科學養生!
中醫養生:拚命工作絕對不是為了老年拿錢買命,要學會健康生活,科學養生
跟明星學養生沒錯,但跟微商買「養生衛生巾」可要當心了!
認識中醫學養生!
科學養生飲食最關鍵!醫生提醒:這些食物要多吃,降壓控糖又降脂
中國古典醫學養生護理,疏血化瘀
跟著四季學養生,健康永相伴
養生〡跟著蘇軾學養生:已飢方食,未飽先止
小滿至,學養生,調養身體防疾病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梅國強:對症養生順應自然才是最好的
跟第三屆國醫大師學養生——鄒燕勤:飲食運動與情志,三者結合最養生
想順利懷孕、不想要妊娠紋……那就學學養生備孕法吧!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盧芳:養生在於身防濕邪、心戒怒氣
起居有常!跟著《黃帝內經》學養生
浮腫虛胖脾氣差?吃1碗「這湯」,科學養生,健康瘦身,不懂虧了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顏德馨:「衡法」抗衰老,生髮重養血
起居有常跟著《黃帝內經》學養生
起居有常 跟著《黃帝內經》學養生
早睡早起的好處 科學養生要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