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西北海岸往事:斯萬的印第安生涯

西北海岸往事:斯萬的印第安生涯

斯萬畫的水彩之一,描繪了海達族首領的房子

詹姆斯·斯萬(James Gilchrist Swan)是華盛頓州早期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個牡蠣漁人,也是記者、印第安保留區的學校老師、律師、法官、自然歷史學家,還是一個民族志學者。他為史密森尼學會寫了兩本專著,還有許多報刊雜誌文章,有多達60餘卷日記保存了下來。

整理 | 他者others

早年

斯萬1818年出生於馬薩諸塞的梅德福市,父親是交易貨船船長,在他5歲時出海失蹤,斯萬和他的兄弟姐妹們都由母親帶大。還是個男孩時,斯萬就對他叔叔的旅行故事深深著迷,後者在1806到1810年間常常在西北海岸偏遠地區旅行、貿易,行跡遠達哥倫比亞河和溫哥華島。

成年後的斯萬在波士頓從事船隻組裝,婚後生有兩個孩子,而遙遠的西海岸對他的吸引力從未變淡。加利福尼亞淘金熱讓他看到了向西而去的機會,1850年,他加入成千上萬淘金者的隊伍,從新英格蘭登船起航前往舊金山,家人依然留在馬薩諸塞,從此他再未與他們一同生活。

克拉勒姆族人

儘管他在舊金山生活了兩年,大多數時間依然是在裝配船隻,但他真正的目的地並不在那兒,而是叔叔故事中的西北海岸。一次,一位克拉勒姆(Clallam)部族族長Chetzemoka來到奧林匹克半島,斯萬為他當了幾個星期的嚮導,這次相遇再一次強化了斯萬對西北海岸的嚮往。

在肖爾沃特灣的三年

1852年,斯萬頭一次來到華盛頓州,他在威拉帕灣(Willapa Bay)登岸,那時該地還被稱作肖爾沃特灣。斯萬的朋友早一年來到這裡,在潮汐中打撈牡蠣裝上開往舊金山的貨船,以此為生。斯萬受邀加入,並在那兒生活到1855年。離開後兩年,他在自己最早出版的作品《西北海岸:我在華盛頓州的三年生涯》(The Northwest Coast:or Three Years' Residence in Washington Territory)一書中詳盡描繪了當時在華盛頓州的生活。

斯萬到那兒時,當地還只有15位定居者,基本都從事牡蠣交易。在那三年間,來此定居的人越來越多,到1854年,斯萬寫道:「我們這兒如今已經是個頗為像樣的小村子了。」 定居者將自己的村子取名為Bruceville,很快又改為 Bruceport 並沿用至今。

斯萬是出色的藝術家,他以水彩描繪了一次印第安集會

那時斯萬開始了解當地印第安人,他和部族首領Toke一家成了好友,Toke和他的妻子Suis住在Bruceport另一端,一個叫Toke Point的地方。斯萬發現Toke一家尤其是Suis都是出色的信息報道人,熟知當地歷史和原住民文化。他的另一位朋友Kape是奎納爾特(Quinault)部族的首領,住在沿海更遠處,斯萬從他那兒買了艘漂亮的松木獨木舟,46英尺長,6英尺寬,能坐三十多人。

這三年間,斯萬學會了奇努克混合語(Chinook Jagon),這是一種在西北海岸部落間、印第安人和非印第安人交易時的通行用語。他也學會了薩利希語(Chehalis),這是只通行於印第安人之間的語言。他在漫長的冬夜與印第安人呆在一起,學習他們的歷史、神話以及生活方式。他在《西北海岸》一書中詳細描寫了印第安人的家、手工藝、狩獵和漁獵的工具及技藝、宗教儀式、歌謠、遊戲,也記錄了奇努克混合語和薩利希語的辭彙。斯萬還是個出色的藝術家,在筆記中配上了許多素描插圖。這本書同時記錄了斯萬和印第安夥伴一起在灣區附近旅行的事,他從奇努克(Chinook)和阿斯托里亞(Astoria)的哥倫比亞河上溯太平洋沿岸一直到格雷斯港(GraysHarbor)和奎納爾特河。

克拉勒姆族人聚會水彩畫

斯萬來到肖爾沃特灣幾個月後,運用《捐贈土地要求法案》,申請一片靠近Bone River河口的土地所有權。Toke幫他找的這個地方有豐富的牡蠣,土地肥沃適於耕種,也不受湍急海灣的威脅。

除了在他的自留地挖牡蠣外,斯萬還從事不同的工作。1854年他被任命為哥倫比亞河到福拉德利角(Cape Flattery)的海關檢察官。斯萬的醫學經驗比法律更少,但就在他到達當地後不久,這裡就爆發了天花疫情,他不得不時常擔任醫生的角色,為印第安人送去藥品。

克拉勒姆族長,也是斯萬的摯友

1855年2月,在華盛頓州長Isaac Stevens邀請下,斯萬溯奇黑利斯河(Chehalis River)而上,前往科斯莫波利斯(Cosmopolis)。Stevens州長想在那兒與印第安人簽訂條約。儘管斯萬敬佩Stevens,也相信他內心深處希望印第安人的利益最大化,儘管印第安人和後來的歷史學家都不認同這一點,斯萬在書里也表達了對Stevens所提條約的擔心——後者提出將沿海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遷到同一處保留地中,斯萬認為讓每個部族各自保留一塊自己的傳統土地更為明智。

移居湯森港

1855年秋,斯萬前往華盛頓D.C寫書,也為波士頓和奧林匹亞的報刊撰稿。 《西北海岸》 出版後,他出任Isaac Stevens的私人秘書,後者已獲選為華盛頓州的國會代表。斯萬僅在東部呆了不長時間,1859年徹底搬往華盛頓州,選擇了地理位置重要的湯森港落腳,直到去世大都居住在此,除了在尼亞灣瑪卡(Makha)保留區的那幾年。

19世紀時的湯森港

1859年1月29日是斯萬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天,他從舊金山搭船前往湯森港,他留下來的多卷連續的日記即從這一天開始。此前他也寫日記,但基本都在一次旅途中遺失了。

抵達湯森港不久,斯萬很快與住在不遠處的克拉勒姆首領Chetzemoka再續前緣,後者邀請他參加土著的宗教儀式。

海峽、海灣與海岸的旅途

斯萬的旅途遍及普吉特海灣(PugetSound)及胡安·德·富卡海峽(Juande Fuca)。他航行於貝林漢姆灣(Bellingham)、惠德比島(Whidbey)和卡梅諾島(Camano)、克拉勒姆灣和道格拉斯(Dungeness)。他也到位於太平洋沿岸奎納爾特河口LaPush的奎納爾特印第安村落旅行;在肖爾沃特灣時,一位部族領袖向他介紹了這裡的部族長老。與印第安人一起,斯萬或是深入腹地茂密的森林、廣闊的草原中徒步,或劃著獨木舟登上島中高山,那裡曾是奎納爾特人的戰時避難所,斯萬記載的島嶼奎納爾特名是Alekistet,也就是今天的James島。

斯萬喜歡瑪卡族人,他們也是出色的獵鯨人

儘管斯萬行跡甚廣,他的旅途帶他不斷重回同一個地方:尼亞灣。它靠近福拉德利角,在胡安·德·富卡海峽入海口,是美國大陸西北處的頂點。在早期歐洲和美國探險家的故事中,此地及其原住民反覆出現,正是發生在這兒的故事深深吸引著孩童時的斯萬。這片土地曾經是、現在也是瑪卡印第安人的土地,他們最大的村莊就在尼亞灣。

斯萬在日記中生動記下他們打漁的場景:

印第安人在水裡漫步時就能抓到大菱鮃魚和比目魚。他們緩慢地在水中行走,一旦感覺到有魚游過腳邊,就迅速一腳踩住,抓到手裡再遠遠扔到地面上。他們不斷重複著這些動作,直至捕到足夠的魚。……印第安人這種打魚方式很容易就能捕獲比目魚,粗糙的背讓它們很難從腳底溜走。印第安人捕魚也充滿樂趣,他們常常許多人一塊比賽、遊樂,濺起水花、滑倒、大叫、大笑,這一切組成了一段充滿生命力的時光。至於這些魚,和海灣中所有魚類一樣,都味道鮮美。

西北海岸的部族是出色的行舟人

與瑪卡族人一同生活的日子

斯萬1859年3月首度拜訪尼亞灣,此後三年里不斷回到這裡,來往于海峽的兩個港口間,通常是和瑪卡族人同坐獨木舟,一呆就是幾周甚至幾個月。一開始,他與一位受人愛戴的年輕瑪卡族長Swell的關係頗好,幾年後族長被謀殺,給斯萬造成強烈的打擊。到1861年秋天,斯萬基本上都住在尼亞灣,徒步拜訪五個瑪卡部族村落——靠近海峽的Neah和Baada,和在太平洋海岸的Sooes、Waatch和Ozette,完成了對瑪卡部族的第一次普查,當時部落中共有654人。

1862年,成立不久的瑪卡保留區內建立印第安學校,斯萬成了老師。他還指導勘察了保留區邊界。他在學校的四年里,不像其他學校強制印第安學生來上課,斯萬尊重瑪卡族人,並不強迫而是用勸說的方法。根據斯萬的記錄,他用瑪卡語教孩子們英語,也教當地白人瑪卡語。

Jimmy Claplanhoo是斯萬最初一批學生中的一個,也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後來成為一個部族首領,也是位傳統帆船的船長。學生一家與斯萬保持了一生的友誼,他在湯森港度過晚年時,這家人也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並為他送終。對瑪卡的孩子們和家人來說,斯萬即是他們的老師也是忠實的朋友。他給孩子們做飯,送他們禮物,作為回報,孩子們幫他為史密森尼學會的收藏撿拾貝殼、尋找化石、鳥類和動物。斯萬也為博物館購買瑪卡竹籃、毯子和其他手工藝品。

除了水彩外,斯萬也用素描詳盡描繪當地印第安部族的用具、技藝等

斯萬花許多時間細緻地描述、用素描繪畫瑪卡人文化,最終作為史密森尼的著作出版。

斯萬在1864年1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

今天清點交易站長Webster的生前物。傍晚時分,瑪卡人Billy Balch跑來給了我一個非常明確的解釋:為什麼過世之人的靈魂對我毫無影響。他說,那是因為我的房子有個地下室,還有一層木板作為樓層,阻隔了地下和地上。印第安人的房屋沒有隔斷,只有一層土或沙。如果印第安人獨自一人呆在一所大房子里生火做飯的話,mimilos,也就是死靈就會回來殺死印第安人,吃掉食物。他認為死靈無法通過我們的樓層,儘管要是他一個人在這睡覺還是有點怕,因為樓層的木板上或許有些小洞或縫隙,靈魂就能從那兒上來了。

格里誇部族用具

Billy由此講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大水從尼亞灣一路淹過來,穿過Waatch牧場,福拉德利角成了一座島。大水退去,尼亞灣過了乾燥的四天,而且非常溫暖。然後水面再次升高,沒有掀起任何浪,就把整個海角給淹了,事實上,整個地區除了山後的格里誇地區(Clayoquott)全都被淹沒了。因為水面升高,有獨木舟的人家把家當都放進船里隨著洋流漂蕩,那時洋流很強烈,朝北而去,人們最後落腳於不同的地方。大水最終退去後,一些人發現他們已經到了北部地區,他們的後代至今還生活在那裡,被稱為瑪卡人或Quinaitchechat。

那時一些獨木舟被水面下的樹枝損壞,許多人在大水中死去。奎納爾特族人那裡也發生了相同的事,族人或駕獨木舟或逃往腹地,有的來到湯森港,他們就是今天Chimahcum部族的祖先。

海上印第安人

我毫不懷疑這段歷史的真實性。從Waatch牧場的土地來看,這裡很明顯曾被海水淹過。另外這裡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火山留下的痕迹,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這裡經歷過非常明顯的地殼運動,正是它造成了印第安人說的水面上升和下降。

關於Chimatcum族和奎納爾特族之間的關係我在兩個族群中都聽到過相同的故事。

儘管斯萬十分享受在尼亞灣與瑪卡人一同生活,他還是覺得在學校里教書是件令人氣餒的事,他的教學方式受到質疑。1866年,他辭去職務、離開保留區,這讓當地的行政人員頗為高興。

海達人和瑪卡人

回到湯森港後,斯萬依然在不同領域工作,他對民族志的熱愛也沒有變淡,尤其對加拿大海達瓜依地區(夏洛特皇后群島)的海達人藝術很感興趣。他用素描來記錄海達人的紋樣,購買他們的木雕。1874年,他在史密森尼發表關於海達人紋樣及其背後歷史的專著。斯萬也一直為學會展覽購置印第安工藝品,1875年,學會為斯萬提供了前往阿拉斯加的贊助,讓他為1876年學會在費城舉行的百年特展購置展品,最終,斯萬購置的展品包括圖騰柱、一艘60英尺獨木舟、一整棟由斯萬和原住民一同建起來的木屋以及其他小物件。

斯萬在史密森尼學會,周圍都是他收入的藏品

不久他又得到重返尼亞灣的機會,他被任命為當地海關總督。工作很輕鬆,讓斯萬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寫作、拜訪老朋友和以前的學生,甚至有時間侍弄花園。他還協助成功舉行了第一次由瑪卡人主導的選舉。斯萬在日記中寫道:「這場選舉的亮點是,瑪卡婦女擁有選舉權,這完全正確,因為她們在自己的部族中本來也有發言權。」1881年,他失去了海關的職位,再次回到湯森港。

兩年後,已65歲的斯萬展開了為期四個月最後一次長旅:經過數年遊說,史密森尼學會終於出資幫他完成了遊歷夏洛特皇后群島、拜訪他敬佩已久的海達人土地的夢想,1883年夏天,他收集海達人的工藝品,學習他們的文化。他的助手是位海達藝術家,兩人曾在湯森港一同工作;在夏洛特皇后群島,兩人勇敢地劃著海達獨木舟遠達群島西岸,當時那裡已是荒蕪之地,這裡的海達人在二十年前遭遇天花,幾近滅絕。

斯萬描繪的海達人圖騰圖案(左),收入博物館的館藏(右)

晚年

斯萬一直住在湯森港直到去世,如今他的日記手稿由華盛頓大學圖書館收藏。英國旅行作家強納森·雷班在《水路入朱諾》一書中寫到借閱這位先驅的日記以尋找獨木舟之旅的資料時,透過一個多世紀前的紙頁看到了斯萬頗為不幸的晚年。

斯萬晚年時是湯森港的治安官,也是報紙的特約記者,還是個酒徒。他的寫作生涯止於1870年代,雷班從他當時的手稿研判:「他連筆都握不穩,不過是幾個簡單的字,好比『胖子比利』都要費上他好半天的勁,而且還寫得歪七扭八,看起來像是一座座坍塌的棚屋,他的手稿中,有些還遺留下一百二十年前的酒後唾液。」

斯萬留下60多卷日記現收藏於華盛頓圖書館

街坊鄰居視這位懷憂喪志的老治安官為怪人。他的印第安老友們仍常來探望他,用獨木舟帶他出海旅行,這時斯萬就又恢復了往日探險家、民族志學者的風采,也能再度恢復書寫能力。「每當『治安官』斯萬坐在船尾的帆腳索上,或是在帕迪拉海灣的沙灘上野營,大啖老友們捕來的螃蟹與大比目魚時,他幾乎相信自己又回到已逝的美好歲月。」雷班寫道。

斯萬的最後一頁日記停留在1900年5月16日,兩天後死於中風,終年82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他者Others 的精彩文章:

1949年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的生活
不識譜的心靈歌者:溫柔凈心的梵唱
這個人探訪的部落,比你去過的城市還多 l 一凡訪談
大溪地群島紀事:波利尼西亞的能量
藏地往事:游牧者的戰爭與和平

TAG:他者Others |

您可能感興趣

海南往事
海南往事。
霍英東的南沙往事
賈樟柯的山西江湖往事
東北土匪的江湖往事
海南地產往事
三萬張照片里的華北往事
往事|20年前的保定街巷:東大街、西大街……
華為的西歐往事
往事系列之西北往事(下)
萊山往事:童年
黃澤榮·《北京往事》16
趙疆囡:阿克蘇古城往事
民國往事:戰火中的「西南聯大」(三)
民國往事:戰火中的「西南聯大」(二)
民國往事:戰火中的「西南聯大」(四)
故事:北京往事(30)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盛世往事」:國博展滿城漢墓考古50年
故事:北京往事(31)
故事:北京往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