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上海記憶:弄堂乒乓傳奇

上海記憶:弄堂乒乓傳奇

摘要

上個世紀60年代,在中國乒乓球國家隊的頂尖國手中,除了容國團、庄則棟等,上海籍的運動員佔了大多數——很多上海人都會扳著手指頭去數,有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林慧卿、鄭敏之、李赫男等。熟知他們成長經歷的人都曉得,這些運動員大都是從弄堂里走出的孩子,而弄堂乒乓,在當時的上海,曾紅火過許久。至今,很多中老年人的記憶中,都有一段永遠無法抹去的、關於弄堂乒乓的美好記憶……

史上最經典時刻

提起上海的乒乓球國手,人們總是會說到徐寅生。說到徐寅生,人們念念不忘、津津樂道的是,1961年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和他打出的神奇的12大板。

比賽中的徐寅生

當年團體賽,中國隊對陣日本隊,當時還是乒壇小將的徐寅生挑戰世界冠軍星野展彌,兩人前兩局平分秋色1:1,第三局也是決勝局的比賽中,徐寅生20比18領先,搶先拿到了賽點。就在這時,中國乒乓球史上,也是世界乒乓球史上最傳奇、最經典、最精彩的一幕上演了。

徐寅生率先處於攻勢,一板、一板地發力猛扣,而星野無奈退到遠台,頑強地防守,一板一板地接球,小小銀球越放越高,場邊的觀眾也逐漸「沸騰」起來。整整12個回合。終於,徐寅生扣下了最後一板,贏下了這關鍵的一局。中國乒乓球隊第一次奪得了團體賽世界冠軍,創造了歷史。

事後徐寅生回憶說:「20比18了,最後一分了,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太保守,要主動搶攻。所以我這一搶攻了以後,對方星野就處於一個守勢。星野也沒有辦法,他就退後防守,那他最後的一招就是防守的時候放高球。

2007年,徐寅生(右)和星野展彌老友重逢

「我當時就想要沉著穩定,以不失誤為主,因為他已經只是在招架而沒有反攻的能力了,所以這樣一板一板地打。場上的氣氛這時高潮迭起,觀眾一看我領先,又主動進攻,對吧,所以場上就站起來了,叫好,當然我聽不見。」

乒乓球打上這麼多回合,當然好看,又是中國運動員壓著日本運動員打,那中國的觀眾就感覺到痛快酣暢。其實當年徐寅生扣12板時並沒有去想到要增加打球的觀賞性,而是想穩紮穩打,逼著對方失誤。

因為他想贏,他怕輸。因為他知道這場球,中國男團的這枚金牌對於當年的中國太重要了。

徐寅生之所以穩紮穩打地扣下這12大板,因為他知道,這場比賽只有取得勝利,老百姓才高興。中國隊在世乒賽上多拿金牌多捧金杯,這才是中國人的期盼和渴望。在這樣特殊的困難時期,乒乓球運動實際上與共和國的國運是連在一起的。中國人獲得乒乓球世界冠軍不僅大快人心,而且還振奮人心。容國團說過一句話,人生能有幾回搏,這句話是很讓中國人長志氣,提精神的。

乒乓為什麼這麼「火」

都說自古英雄出少年,上海的乒乓少年從弄堂的深處走出來,走上了世界乒壇,為國增光。李富榮、徐寅生參加國家隊,獲得世界冠軍以後,上海的青少年中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比如,徐寅生小時候就是在弄堂里打乒乓的,張燮林是在弄堂里搭起鋪板來練就削球功夫的,李富榮還會到小菜場的攤位上去打乒乓。大伙兒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就像是親眼目睹,像真的一樣。

為什麼那麼小、那麼輕的乒乓球在當時的中國人心目中會這麼大、這麼重?為什麼乒乓球運動在那個年代會那麼火、那麼熱呢?

老款紅雙喜乒乓球拍

1959年,上海生產出了第一個國際正式比賽用球,取名為「紅雙喜」。為什麼叫「紅雙喜」呢?因為在1959年,在德國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乒乓球國手容國團為新中國贏得了第一個男子單打世界冠軍,而這一年又恰逢新中國成立10周年,真可謂是雙喜臨門,於是這個乒乓球由此而被命名為「紅雙喜」。得到乒乓球世界冠軍,竟然可以和國慶10周年這樣的盛大節日連在一起,令舉國普天同慶,可以看出乒乓球在中國人的心中分量有多重啊!

第一個團體冠軍的取得,正逢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很清苦,日子很拮据,然而,精神生活上的慰藉,的確可以讓老百姓暫緩憂愁、眉頭舒展、笑逐顏開。

此後的第27、28屆世乒賽,五位男團隊友有三位是上海籍的。李富榮、徐寅生、張燮林,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是響噹噹的名頭。故此,在上世紀中後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舉辦世乒賽,對於上海的小孩子都像是過節一般。他們期待心目中的英雄、自己的同鄉,不斷地為祖國增添榮譽。他們會站在家門口,聚在弄堂里,大談乒乓球,關於李富榮的近台快攻,徐寅生的12大板,張燮林像變魔術一樣的削球都成了口口相傳的精彩段子。他們會聊得神采飛揚,眉飛色舞。儘管那時很多孩子的肚子沒有吃飽,很多孩子還穿著打補丁的衣服。

1962年4月,周恩來(右一)接見

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運動員

右二為庄則棟、右三為徐寅生、右五為丘鍾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為國爭了光,於是乒乓球運動在中國大地上就普及開了,特別是在上海全覆蓋了。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都登在報紙上,印成宣傳畫了。而世界冠軍是從弄堂里走出來的佳話,不脛而走。從此,一陣旋風刮過,上海的小孩子在弄堂里、學校里到處都在打乒乓球。在當年的同學少年中,幾乎所有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都會有兩個必選:一個是做廣播體操,另一個就是打乒乓球。

弄堂乒乓人氣高

如今,很多中老年人都還記得:他們熱衷於打乒乓球的少年時代,在弄堂里打乒乓球,各種各樣、長長短短的木板拼起來就打乒乓,大家還把兩個方凳子拼在一起打。

徐寅生曾回憶起他小時候的往事:「當年我放了學以後,就在弄堂里玩,踢毽子,打撞球。那時我們打乒乓就是在地上,在地上畫一根線,拿個粉筆畫一根線,好像是一張乒乓台了,中間放一塊磚,就那樣打。」

上海弄堂里玩耍的孩子

張燮林也有他的弄堂記憶:「想起以前的那個打球啊,我們小時候放學去打球,還是很有意思的。比方說放學回來,到同學家裡,同學家裡就拿出洗衣板,上海人家裡面都有洗衣板,兩塊洗衣板一拼,中間兩個書包一放,上邊弄一根竹竿,我們便打起乒乓球來。」

小學裡讀書的學生,往往一下課,就搶先奔出教室,衝到學校的活動室去占乒乓台,先到的先打,三個球兩勝的,五個球三勝的,一局分勝負的都有。誰輸球誰被替換下,因為排隊等著人多,五局三勝制的較量,在當時是不太有的。學校里總有一兩個老是贏球的人,別的同學,都是手下敗將,他就擺大王了,能夠一直打下去。

在「簡易乒乓球台」上激烈對戰的孩子們

當然不是所有打乒乓球的小孩都有拿世界冠軍的夢想,但是大家就是喜歡打乒乓球。也就是從那個年代起,乒乓球成為了中國人的第一體育運動,在群眾普及、全民參與的體育運動中,出幾個世界冠軍是很自然的。

野路子大名堂

不過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1960年代,為什麼國家隊里的上海運動員多呢?為什麼從弄堂里走來的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能夠在世乒賽上一顯身手呢?當年弄堂乒乓球的打法,按滬上的俚語說是,野路子的打法。當年上海的很多青少年在弄堂里、在學校里、在菜場里打乒乓球沒有正規的教練,也沒有專業的訓練,他們就是在自己喜歡和熱愛打乒乓球的基礎上,一點點地領悟、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打法。野路子能打成世界冠軍,更是上海弄堂里的乒乓球傳奇了。

乒乓名將張燮林

徐寅生說:「我從小都打野球的。上海有很多運動員,像張燮林啊他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上海人有個特點,就是會動腦筋,講究變化,也很靈巧。不那麼中規中矩,常常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反而能夠出奇制勝。上海運動員有個特點,就是戰術比較多,變化比較多,發球比較好,打得比較凶。比如說:我這個發球跟人家不一樣,人家一般是往左邊用力,我是往右邊用力,這個球發出去以後,旋轉性比較強,這不是教練教我的,是我東弄西弄自己弄出來的,所以說沒教練也有沒教練的好處。有一次我和一個外國選手比賽,他是世界亞軍。我發了一個球以後,對方認為你是一個剛出道的小青年,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他就很隨便地一伸球板去接球了,其實我發球是很轉的,他一接呢,漏掉了,根本連個球都沒有碰到。他一下子感覺很難堪,說得難聽點就是出了洋相,他是世界亞軍啊。」

徐寅生撰寫的《關於如何打乒乓球》

徐寅生在中國乒乓球界有「智多星」的美譽。在1960年代,他《關於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就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讚賞,被認為是充滿辯證法的好文章。他的野路子如果往大里說的話其實就是一條創新的正道。有一種創新實際上就是在興趣和熱愛的基礎上,自己探索鑽研,不迷信專家權威,最後摸索出了一條和前人不一樣、和別人也不一樣的新路子,從而取得一項發明創新的成果。

如果說1960年代的中國乒乓球隊是一支夢之隊,那麼當年的上海弄堂是不是算一個夢工廠呢?如今的上海,已經興建了很多的住宅小區,老式石庫門的弄堂不多了,當然過去弄堂里打乒乓球的場景現在也不多見了。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好多了,現在的上海家庭似乎也沒有洗衣板、鋪板了,席夢思上是不能打球的。

參加第2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男子團體賽的中國選手(從左至右)

張燮林、庄則棟、李富榮、徐寅生、王家聲

從1961年的第26屆世乒賽到如今,50多年過去了,而在這半個多世紀里,中國的乒乓球運動長盛不衰,如今更是打遍世界無敵手,舉金杯舉得手都發軟了。長期保持領先的秘訣就是群眾體育,全民參與。據統計,上海一共出過17位乒乓球世界冠軍,不過對於上海的中老年人來說,他們對老一代的乒乓球國手們印象更深一些。因為對像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等老一代世界冠軍的記憶也是對那個時代的記憶。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雜誌編輯 徐烜丨新媒體編輯 秘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檔案春秋 的精彩文章:

在北京,想吃到好吃的腸粉也沒那麼難

TAG:檔案春秋 |

您可能感興趣

魔都——弄堂記憶
上海弄堂,一座城市的獨家記憶!
舌尖上的記憶:耀華餐廳
從七俠鎮到五霸崗 回顧《武林外傳》網遊老地圖中留給我們的記憶
旅遊記憶之夜上海
老上海記憶,海派文化見證:石庫門
記憶│杜勇:河口記憶
博山傳統村落記憶
弄堂的獨家記憶
舌尖上的川菜記憶
漳州記憶:蓮浦塔兜背後的神秘傳說
盛一倫登《經典詠流傳》 以歌詠情講述西湖記憶
七劍合璧!緬懷童年的記憶,《虹貓藍兔七俠傳》
你的世界盃記憶
記憶:一組上世紀的浙江湖州老照片
《北京衚衕記憶》
記憶:一組上世紀的山東德州老照片
讀 典|玲 君《鈴之記憶》
記憶里的世界盃
記憶:一組上世紀的江西鷹潭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