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川榛、毛榛,棰子、平榛、山反栗,榛子花《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點分享|關注公眾號
「釋名」榛、川榛、毛榛,棰子、平榛、山反栗,榛子花。
「原形態」
1、榛,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色;枝條暗灰色,無毛,小枝黃褐色,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長柔毛。葉柄長1-2厘米;葉片圓卵形至寬倒卵形,長4-13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凹缺或截形,中央有三角狀突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中部以上有淺齒,上面幾無毛,下面沿脈有短柔毛,側脈5-7對。雄花序2-7排成總狀,長約4厘米,花藥黃色。果單生或2-6簇生;果苞鐘形,具細條棱,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上部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幾全緣;果序梗長約1.5厘米,密生短柔毛。堅果近球形,長7-15毫米,微扁,密被細絨毛,先端密被粗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2、川榛,別名木里仙(浙江),本變種與榛的區別在於:葉片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尾狀;花藥紅色;果苞裂片的邊緣全緣,很少有鋸齒。花期3-4月,果期10月。
3、毛榛,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灌木;葉的邊緣具粗鋸齒,中部以上淺裂,基部兩側近於對稱;果苞管狀,在堅果上部縊縮,較果長2-3倍,外面被黃色剛毛併兼有白色短柔毛,上部淺裂。堅果先端具小突尖,外被白色絨毛。
「入葯部位」種仁(榛子)、雄花(榛子花)。
「性味」
榛子:味甘,性平。《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醫林纂要》:甘咸,平。
「歸經」
榛子:入脾、胃經。
「功效」
榛子:健脾和胃,潤肺止咳,調中,明目。
榛子花:止血,消腫,斂瘡。
「主治」
榛子:治病後體弱,脾虛泄瀉,食欲不振,咳嗽。
榛子花:治外傷出血,凍傷,瘡癤。
「附方」
榛子
1、治病後體弱,食少疲乏。
棒子60g,山藥30g,党參12g,陳皮9g。水煎服。
2、治胃納不香。
川榛乾果21-24g,山楂根12-15g。水煎。沖黃灑、紅糖,早晚飯前服。
3、治脾虛泄瀉。
榛子仁,炒焦黃,研細末。每次1匙,每日2次,空腹以紅棗湯調服。
4、治噤口痢,胃口不開。
榛子仁磨成細粉,每服3g,用陳皮湯送服,每日3次。
5、治氣管炎。
榛子15g,桔梗、前胡各9g。煎服。
「用法用量」
榛子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
榛子花
外用:適量,研粉外敷。
「生長環境」
1、植物榛,生於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陰坡灌叢中。
2、植物川榛,生於海拔200-2500米山地林中。
3、植物毛榛,生於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灌叢或林中。
「分布地域」
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
2、分布於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3、分布於東北及河北、山西、甘肅、山東、四川等地。
「採集收藏」
榛子:秋季果實成熟後及時採摘,晒乾後除去總苞及果殼。
榛子花:清明前、後五六日採收,晾乾,或加工製成乾粉。
「相關論述」
榛子:
崔禹溪《食經》:「明目,去濁。」
《日華子》:「肥白人,止飢,調中,開胃。」
《開寶本草》:「益氣力,寬腸胃,健行。」
榛子花:
《長白山植物葯志》:「加工成乾粉,直接上傷口處,有止血、消炎作用,傷口癒合快;經過水浸後用於外傷、皮膚炎症、凍傷等有明顯消炎、消腫、收斂等作用。」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微信公眾號:BencaoDaquan
2、覺得本文不錯就吧
點擊展開全文


※櫧子又名株子、苦櫧子、苦櫧栲、血櫧、苦櫧錐、櫧栗、苦櫧,小葉青岡、面櫧、細葉青櫟,青岡、鐵櫧,櫧子皮葉《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TAG:本草綱目大全 |
※秋季陽氣收斂,也是豐收的時節,栗子、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就應該在秋季吃
※曼舞在火龍果和榛子之間,蛋糕才是主角
※養生美食(榛子蛋糕)
※《琅琊榜》蕭景琰真的喜歡吃榛子酥?靜妃娘娘都不知道的秘密
※養生美食(榛子巧克力)
※榛子卡達醬酥皮泡芙
※自製寶寶烘焙小零食 香濃酥脆 榛子牛角餅乾的做法 甜美果香滋味
※貴州野生榛子育苗技術
※在昭君故里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榛子——榛子考察小記
※自製寶寶烘焙零食 香濃酥脆 榛子牛角餅乾的做法 甜美果香滋味
※愛吃玉米和榛子的了解一下!模擬皺紋紙甜玉榛子製作圖解教程
※榛子璐璐連衣裙,入秋了,美女讓人甘拜下風
※澳門渡船街最火甜品,金沙卷蛋及焙茶奶霜榛子朱古力沙冰!
※「堅果之王」——榛子
※擁抱大樹‖榛子
※科學吃榛子
※迪奧新出的榛子焦糖,塗上意外成全場焦點,網友:黃皮沖呀!
※這是什麼「神仙」眼影啊?奶茶「榛子色」嗎?網友:盤了整個星河
※看!榛子巧克力醬被餅乾夾住了
※婆婆用鉗子開榛子力不足,拉布拉多一口咬碎吐給主人,狗:嘎嘣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