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孤立主義」的結束,霸權主義的開始——從電影《虎!虎!虎!》《珍珠港》看美國歷史

原創┃「孤立主義」的結束,霸權主義的開始——從電影《虎!虎!虎!》《珍珠港》看美國歷史

電影《虎!虎!虎!》中的珍珠港示意圖

文┃劉運林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 陸》

東方出版社出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1941 年12 月7 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之一。這一天,日本憑藉六艘航空母艦、幾百架次的戰機襲擊,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所在地珍珠港進行了偷襲。在取得重大戰果的同時,也將美國帶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錯誤在於低估了日本發動戰爭的能力和決心,日本的錯誤在於低估了美國的戰爭潛力和能力。

正因為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和戲劇性,所以珍珠港事件一直就是美國好萊塢青睞的戰爭主題之一。在反映日本突襲珍珠港的電影中,有兩部比較知名的。一部是於20 世紀70 年代上映的《虎!虎!虎!》,一部是於2001 年上映的《珍珠港》。

《虎!虎!虎!》的拍攝目的,在於提醒美國,不要因為當時越南戰爭期間日美的「親密」協作,就對日美關係報以盲目的樂觀態度。在歷史上,對日美關係的盲目樂觀態度曾導致美國的慘敗。在《虎!虎!虎!》中,著重對比刻畫了日美不同的戰爭態度;提及了德國、義大利和日本軸心聯盟的締結;隱晦提及了日本對東亞、東南亞的侵略,是一部比較客觀、中立反映日本侵略戰爭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美中不足的是它對當時美國國內從國會議員到民眾,都普遍存在的「孤立主義」心態有所忽視、展現不夠。

第二部電影《珍珠港》則上映於2001 年5 月,在9·11 恐怖襲擊的五個月前。這部電影藉助於現代的電影技術手段,氣勢恢弘地展現了日軍突襲珍珠港的過程,以及美軍的反擊。對當時年輕人的心態和生活有所展現,簡略涉及美國的「孤立主義」態度,以及這種態度客觀上對德國、日本侵略他國的縱容。

總體上,這兩部電影都較好地回答了因日本成功突襲珍珠港而引發的各種問題,包括:日本突襲珍珠港前,日美的政治、軍事、外交博弈是怎樣的?日本是如何下定決心突襲珍珠港的、又為何能夠橫渡太平洋而不被察覺的?以及在當時條件下,日本是如何獲取準確軍事情報的?美國的飛機和軍艦為何在襲擊發生前整齊排列,任人轟炸的?

電影《珍珠港》中珍珠港被偷襲前的景象

日軍偷襲珍珠港時的國際背景

1939 年,在佔領了中國南方的武漢、廣州後,日本對華侵略進入到相持階段。為達到獨佔東亞、稱霸世界的目的,日本面臨兩個選擇,陸軍主張以中國為根據地,北上以蘇聯為假想敵,佔領西伯利亞;海軍則主張以中國為根據地,南下與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尤其是與美國為敵,佔領東南亞、太平洋的廣闊水域。

但到1939 年5 月—9 月的日蘇諾門坎戰役後,日本陸軍的「北進」計劃破滅,轉而支持海軍的「南進」計劃。此役,日關東軍司令部植田謙吉指揮的日本、偽滿蒙軍隊,慘敗於日後在二戰中立下赫赫功勛的朱可夫之手。

遠在亞洲內陸、中蒙邊境的諾門坎戰役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兩年之後,相隔萬里之遙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生死存亡,這也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大戰」性質。

1939 年9 月1 日,德國對波蘭宣戰,閃擊波蘭。同時英法對德宣戰。德軍在歐洲的進展,勢如破竹,迫使英國、法國、荷蘭等宗主國,不得不從東南亞撤軍回歐洲自救,形成了亞洲的「權力真空」。客觀上,這為經歷「北上」挫折、不得不「南進」東南亞、印度支那的日本陸軍派,提供了發動侵略戰爭的空間。

1940 年9 月27 日,日本正式加入了與德國和義大利聯合的「軸心聯盟」,這個聯盟為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的「新秩序」和日本在東亞的「新秩序」提供了軍事支撐。「軸心聯盟」的締結明顯提高了對美國的威脅。

軸心條約簽訂後,日本明目張胆地開始利用亞洲短暫出現的「權力真空」,先後於1940 年9 月和1941 年7 月佔領了印度支那北部和南部,力圖從印度支那獲取原材料,特別是從荷屬東印度獲取最寶貴的石油,以支撐日軍侵略戰爭的巨大消耗。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羅斯福總統的帶領下,已走出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迎來經濟繁榮時期。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後,明顯威脅到了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美國立即作出反應,對日本實行部分禁運,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財產。

美國雖然對日本侵略中國、加入軸心國、侵略印度支那等一系列行為不滿,也對日本實施了禁運令,但仍對日美之間的暫時和平抱有期待。認為即使實施了禁運政策,日本也不會很快對美國開戰。這種麻痹大意、自以為是的心態,在電影《虎!虎!虎!》中有充分的描寫。

在日本人看來,隨著禁運令的頒布,美國實際上就已經對日宣戰了。正如電影《珍珠港》中所說,「美軍一旦禁運,停止供應石油,就等於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讓日本只有18 個月的戰略儲備。日軍必須力圖畢其功於一役,消滅太平洋艦隊」。軍方主導的日本政府,於1941 年10 月,決定進攻美國。

電影《珍珠港》中的珍珠港俯瞰圖

為麻痹美國,日本政府下令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在華盛頓繼續與美國人密集討論,以體現日本「誠意」,而私下卻準備襲擊珍珠港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發動對美戰爭的責任歸屬問題上,電影《虎!虎!虎!》中,為日本裕仁天皇做了辯護。電影通過裕仁所吟「如果四海皆兄弟,為何天下還有那麼多戰爭」的一句所謂詩歌,以及近衛文磨所說「天皇的簽名只是一個形式」等細節的塑造,試圖表明發動對美戰爭的,主要是海軍的山本五十六、陸軍的東條英機和政府的近衛文磨等文臣武將,與作為「傀儡」的裕仁天皇無關。但實際情況是,自1889年的明治憲法後,就賦予了天皇對日本武裝力量的完全控制權。日本的軍隊是向天皇直接報告,而非報告給文官政府。裕仁天皇實際上就是日軍的總司令,必然要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負責。

美國之所以只實施相對比較溫和的「禁運令」等貿易戰的方式,而沒有直接參戰,這與當時美國國內存在的非常濃厚的「孤立主義」有很大關係。

偷襲珍珠港的「陰謀論」與美國的「孤立主義」

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陰謀」論,或說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以下簡稱「羅斯福總統」)為了一己私利,為謀求連任,而將美國帶入戰爭;或說是羅斯福總統在掌握相關情報的情況下,為打破美國當時存在的「孤立主義」政策,有意隱瞞不做準備,從而放縱了日本人的陰謀。這種陰謀論在珍珠港遇襲後的一個月內,就已經出現。當時《華盛頓時報》的記者赫拉德就批評說,政府早就掌握了這一情報,卻秘而不宣。

這些「陰謀」論的說法是否真實,可以擱在一邊;但「陰謀」論的流行,與以下兩個事實有密切關係:第一,美國的確存在非常濃厚的「孤立主義」的思想,而通過日軍突襲珍珠港,美國客觀上達到了擺脫「孤立主義」的目的;第二,羅斯福總統也確實在二戰中成功連任四屆,成為美國歷史上連續任期最久的總統。

正因為有這樣一種濃厚的「孤立主義」的思潮,結合羅斯福連任的事實,才給了陰謀論以茁壯成長的土壤,這也使得在「突襲珍珠港」這一大陰謀背後,貌似還隱藏著一個更大的「驚天陰謀」,也為此事留下了一定的神秘性和趣味性。

美國國內存在已久的「孤立主義」,其本質上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利己主義」,與「禍水外引」的「綏靖主義」的混合物。

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由來已久。「孤立主義」政策的最初目的,是維護美國的獨立,以免受英國為代表的「老歐洲」的干涉。1796 年9 月,華盛頓發表著名的《告別辭》,告誡美國人不要捲入外國事務,特別是歐洲的爭端;避免與他國長期結盟;只與他國發展商業關係,避免涉及政治關係。《告別辭》所確立的中立和不介入歐洲事務的原則,可以說是美國版的「不結盟」政策,對美國外交和政治生活影響深遠。此後的1823 年,時任美國總統的詹姆斯·門羅提出「門羅主義」,表達了「孤立主義」的另一個含義:不允許任何歐洲國家染指西半球。用傑斐遜的話說,所謂「孤立主義」,就是「決不捲入歐洲的糾紛,同時決不允許歐洲干涉大西洋這邊的事情」。

基於以上歷史,在珍珠港事件以前,美國國內一直流行著一種只重視本土安全的「孤立主義」情緒。當時的美國人普遍認為,憑藉著浩瀚的太平洋,美國遠離舊大陸。「舊歐洲」無論發生什麼,都與美國這個「新歐洲」無關。尤其是隨著 20 世紀30 年代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的到來,讓美國人對經濟復興、增加就業等國內事務更加關心。對美國以外的事務,特別是對歐洲的戰事基本不感興趣,認為「歐洲戰事不過是歐洲列強之間老一套的搏殺,為什麼讓我們的美國小夥子,要為保存大英帝國而去犧牲?」「孤立主義」佔據了民意的主流,他們認為美國不應干預美洲大陸以外的事務,無需參與歐洲糾紛,更沒有必要捲入歐洲將要發生的戰爭。

電影《珍珠港》中悠閑釣魚的美軍士兵,遠處是緊密排列的美軍戰艦

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雖然意識到美國的國際環境進一步惡化,力圖有所作為。但受制於「孤立主義」的強大國會勢力,羅斯福在他的第一屆任期內,仍不得不在 1935 年8 月31 日簽署了由國會通過的《中立法案》。該法案規定:在其他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時,美國及其屬地不得將軍械、軍火或戰備運至該交戰國及其屬地,否則即違法。《中立法案》的通過,標誌著「孤立主義」大獲全勝,同時對當時歐洲的綏靖主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一點在電影《珍珠港》中有所表現。雖然當時上映了影射德國希特勒的《大獨裁者》(1940 年上映),但美國人,特別是年輕人關注的只是舞池中的搖擺舞、夜總會裡的科爾·波特音樂等。在美國國內沒有人談論戰爭,大家都在舞廳翩翩起舞。只有很少的類似電影中的麥考利上尉那樣,以志願者的身份主動參加到戰爭中去。正如電影《珍珠港》中,羅斯福總統所說的那樣:「美國還要假裝世界大戰沒有開始多久?」

電影《珍珠港》中水兵正在觀看查理·卓別林飾演的《大獨裁者》

隨著歐戰愈演愈烈,美國國會中就是否結束「孤立主義」的爭論愈爭愈烈。1941 年春末,要求進行強制性軍訓的法案僅以一票之差的微弱優勢,在美國國會艱難通過。倘若此法案不能通過,美國軍隊可能將面臨無兵可用的局面,這是「孤立主義」發展到極端的一個標誌,同時也是其逐步式微的起點。1941年3 月11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國會以壓倒多數批准的《租借法案》,允許美國在不捲入戰爭的前提下,為盟國提供戰爭物資,盟國必須使用它們自己的貨船來運輸這些戰爭物資,以避免可能的對美國商船的攻擊。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國家包括英國、蘇聯、中國等共38個國家,總值達五百億美元。這是美國由「孤立主義」轉向「全球主義」的標誌。

1941年12月7日發生的珍珠港事件更是使「孤立主義」元氣大傷,從此喪失統治地位。

日本為何能夠偷襲成功

日本能夠偷襲成功,主因是美國的麻痹大意,忘戰必危。美國的「孤立主義」氛圍,令美國人覺得戰爭離自己還遠。但美國的禁運政策,已使日本對美國懷恨在心。相較於蘇聯的強大,結合美國的「孤立主義」,日本人賭國運的性格又一次發揮了效用,按照影片《虎!虎!虎!》的說法,試圖通過此一戰,徹底摧毀美國人的信心。

但從當時日本實際情況來看,並不像《虎!虎!虎!》和《珍珠港》所說,日本要蓄意入侵美國本土。實際上,身陷中國戰場泥沼的日本,無力投入更多的具有兩棲作戰能力的軍隊,同時也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特別是足夠多的船隻、坦克,以發動對美的陸地站、登陸戰。這一點,日本、美國都看得很清楚。正因如此,羅斯福才不遺餘力地通過《援助法案》援助中國戰場。只有中國的持續抗戰,才能最大限度地削弱日本對美國的威脅。

日本對自己的境況也是了解的。以山本五十六為首的日本海軍,已經認識到海軍交戰的關鍵不在戰艦,而在空軍。沒有制空權,就沒有海陸戰場的勝利。因此,山本五十六制訂突襲珍珠港的計劃的目的在於,通過空襲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從而為日本佔領、鞏固對東南亞、東亞的統治,提供必要的時間。

日本能夠偷襲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在於,美國需要防守的戰線太長。在亞太地區,美國需要防守從菲律賓到聖地亞哥、從東南亞到巴拿馬運河的龐大區域。即使是在中太平洋海域,也需要防守從關島、威克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中途島到夏威夷的廣闊島鏈。

浩瀚的太平洋,原來曾是美國實施「孤立主義」的最好借口,如今,卻成了有利於日本突襲的「十面埋伏」之海。關於此點在《虎!虎!虎!》和《珍珠港》中,都得到很形象的刻畫。太平洋中部因為沒有航道經過,所以被稱作「真空之海,可以藏下整個亞洲」「大西洋與太平洋一比,只是一個游泳池」(《虎!虎!虎!》);太平洋水域廣闊「覆蓋半個地球」(《珍珠港》)。

在突襲珍珠港之前,日本海軍釋放了大量的煙霧彈,讓美軍決策層誤以為日軍的主要攻擊方向是菲律賓、東南亞。從當時看,日本海軍進攻東南亞,陸軍進攻印度支那,確實可以相互配合,這就造成了日本突襲珍珠港在戰略上的突然性。而且珍珠港距離日本本土有三四千海里,受限於當時的後勤補給能力,長途勞師奔襲,中途無法停靠加油,本身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所以美軍認為,夏威夷是日軍最不容易攻擊的地區,按照《珍珠港》的台詞來說,「距離是太平洋艦隊的最好屏障」。

電影《珍珠港》中關於美軍防線過長,難以防守的示意圖

同時,日本海軍掌握了非常充分的情報信息,以及必要的軍事創新。例如,日本通過間諜,掌握了珍珠港的防禦布局和水文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讓自己在中國戰場上已經獲取了實戰經驗的飛行員詳細規劃和排練攻擊了無數次。

此前,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利用老舊的魚雷轟炸機,在義大利的塔蘭托港,以11 枚魚雷和兩架「旗魚」式飛機的輕微代價,使義大利海軍主力艦隻損失一半以上。但對這同一場戰役,美國、日本的解讀卻不一樣,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美國人認為,只有75英尺以上的水深,才適合魚雷的平穩攻擊,而夏威夷是淺海,所以不必擔心類似戰術,唯一需要注意保護的是飛機,所以要將飛機集中存放;而日本海軍則注意到,英國襲擊的塔蘭托港,同樣是淺海,而且可以通過在魚雷上加裝木鰭等技術手段來實現淺海水域的攻擊。所以,日軍取勝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戰略戰術上的高明。

日本海軍在戰略戰術上的技高一籌,已經註定了珍珠港戰役的結局。因為日軍的處心積慮,美國的麻痹大意,所以才有了電影《虎!虎!虎!》和《珍珠港》中種種鮮明的對比:當美國士兵忙著約會、忙著在戰機下面製作衝浪板、在陽光下曬日光浴、研究衝浪技術時,日本士兵則在處心積慮地苦練飛行和投彈技術。這種沉湎於和平的「孤立主義」與「好戰者」的對比非常形象。

1941年12月,在沒有GPS、衛星通信和實時全球天氣報告的情況下,日本海軍克服了肆虐的冬季風暴,濃霧,巨浪;在無線電管制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桅杆光束,沒有損失一艘戰艦,及時趕到了珍珠港外320 海里處的預定集結地點。

按照電影《虎!虎!虎!》來看,他們此時心中充斥的,是1905年對馬海戰中,東鄉平八郎戰勝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的那種對勝利的狂熱期盼。因此,在日本突襲珍珠港之前,他們升起了象徵衝鋒、勝利的Z字旗。

升起Z字旗是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的「首創」。從此,他為Z字旗賦予了獨特的含義。在對馬海戰中,日軍的東鄉平八郎模仿當年的納爾遜,在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的桅杆上也升起了一面Z字旗,其含意是:「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我軍將士務必全力奮戰。」

虎!虎!虎!

1941年12月7日,是一個平靜的星期天,這一天,天空湛藍,海水清澈。夏威夷的空中沒有偵察機的警戒,防空炮、高射機槍旁既沒有配置彈藥,也沒有炮手和槍手警戒值班,戰鬥機、巡邏機、轟炸機、運輸機,都整齊地排列在機場的中心。除卻航空母艦外,其他的船隻都整齊地排列在港口裡。狂歡到深夜的士兵們仍然蒙頭大睡。早起的士兵們忙著去教堂做禮拜。

6:45,美軍反潛艦「華得號」在珍珠港口外,發現並擊沉了一艘日本袖珍潛艇。但報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後,沒有引起美軍的警覺。所有的美軍官兵似乎是在周六的喧囂中太累了,沒有人意識到在接下來的四個小時里,平靜中會隱藏著爆炸、沉沒和死亡。

接下來發生的場景,就與電影《虎!虎!虎!》的刻畫比較一致了:

7:48,從日本六艘航空母艦起飛的共三百多架飛機,分為兩波攻擊。第一批日本飛機飛抵瓦胡島。恰好此時的檀香山電台正在播放日本歌曲。珍珠港還沉浸在和平的最後幸福時光中,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7:49,負責指揮襲擊的淵田美津雄看到珍珠港上空美國毫無戒備,沒有任何飛機攔截,頗為興奮。

7:53,興奮的淵田美津雄對發報員說:「我等奇襲成功,托拉、托拉、托拉!」發出奇襲成功的信號。

……

因為沒有美軍飛機起飛,原負責空戰的零式戰機,也加入了摧毀地面目標的行動中。日軍飛機兵分三路,一路負責在機場上空摧毀地面和匆忙起飛的戰鬥機,一路是俯衝轟炸機轟炸福特島,一路是由魚雷轟炸機攻擊戰列艦。

電影《珍珠港》中正在熟睡的美軍士兵,完全不知戰爭降臨,大都無法逃生

此前,為了防止夏威夷附近的日本間諜的襲擊,基地司令沃爾特·C.紹特(Lt. General Walter C. Short)中將命令將所有的飛機集中存放,這個決定導致日軍轟炸時美軍飛機的連環爆炸;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哈斯本·E. 金美兒(Admiral Husband E. Kimmel)上將認為,艦隊容易受到魚雷的威脅,命令將艦隻集中停泊在一起,這個決定讓日軍魚雷實現了一炮雙響。

在電影《珍珠港》中,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奈特駕駛的飛機能在空襲中起飛,只是導演的一廂情願。按照實際歷史來看,這一故事情節的原型人物喬治·韋爾奇和肯尼思·泰勒是在一個簡易機場上起飛的。

通過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了美軍8 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88架美國戰機被摧毀,造成了2402 人死亡,1282 人受傷。太平洋艦隊的很多艨艟巨艦連同它承載的諸多年輕生命,永遠地終結在了12月7日的上午。

集中停放的美軍飛機發生連環爆炸

珍珠港的偷襲成功,使日本人樂觀地相信他們已成功複製了1905年對馬海戰的勝利,創造了奇蹟。但此時士氣高昂的日軍士兵還想不到,他們的所作所為會讓二戰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也想不到四年之後會有兩顆核彈爆炸在日本本土,更想不到核彈爆炸之後,他們會迎來外國長期的軍事佔領。

實際上,即使按照日本海軍擬定的戰略目標來講,日軍的勝利也並不完全,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了。日本戰前擬定的戰略目標有三個:一、儘可能多地擊沉停泊在港灣中的美國戰艦;二、擊沉美國三艘航母;三、摧毀珍珠港的燃料和維修設施。但最終實現的只有第一項,而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船塢和儲油罐也完好無損,這使珍珠港能夠繼續充當太平洋上重要的維修和改裝基地,實際上大多數在襲擊中被重創的美國船隻,都在短時間內得到了修復,並參加了1942 年和1943 年對日本的戰爭;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當時一艘也不在港內。這幾艘航空母艦在隨後的中途島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正是航空母艦,而非被炸沉的那些巨型戰艦,成為決定未來海洋戰爭的決定性力量。

二戰日軍偷襲珍珠港,雖然僅僅是一次戰役,但卻應該是二戰中,最值得關注的戰事之一。因為它標誌著二戰的規模達到最大化。被突襲的第二天,美國國會對日宣戰。三天後,日本的盟國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宣戰,美國終於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據說蔣介石聽說此事後,欣喜若狂;據說丘吉爾聽說此事後,如釋重負,甚至感到欣慰。但更重要的是,如從今天的世界關係格局回看歷史,我們會發現,美國「孤立主義」的打破,正是從珍珠港開始的;「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也正是從那時逐漸開始形成的。(此文涉及的電影圖片皆出自由邁克爾·貝執導、2001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珍珠港》。)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什麼狗屁九千歲!從頭到尾,他不過是一個忠順的奴僕而已
奇葩皇帝何其多:一分鐘看懂明朝十六位皇帝
「天國」:一場腐敗的烏托邦試驗
原創┃誰更文明 誰更野蠻:《與狼共舞》中的白人與印第安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不知道這一段,你連電影都看不懂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港媒:「新帝國主義說」,荒謬!
漢橋話畫:韓干《神駿圖》極富詩意的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結合
川端康成《雪國》:隱晦的唯美主義與虛無主義
漫談《笑傲江湖》與中國的自由主義
當吳京《戰狼》個人英雄主義遇上《紅海行動》的集體英雄主義
《邪不壓正》:姜文個人英雄主義的悲歌和女子的江湖俠義
中國搞「新帝國主義」?
從《伯德小姐》想到的——「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之爭
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牡丹亭》
浪漫主義詩歌與新古典主義詩歌
【文史隨筆】乾隆皇帝:完美主義下的國家治理
古代最大的形式主義:國君謚號越來越長!知道秦始皇謚號嗎?
嚴歌苓《床畔》 何為英雄主義?
《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資本浪潮退去,現實主義屹立於原創沙灘
電影說 12勇士:錘哥的個人英雄主義,美帝國主義的浪漫讚歌
《俄國千年紀念碑》:從君主專制的象徵反轉為愛國主義的新標誌
夢幻主義小公寓,營造古典優雅的法國風!
《午夜巴黎》:浪漫主義的真諦
《大江大河》:當現實主義精神碰撞浪漫主義情懷,譜寫出史詩般的品格
《黑豹》:黑豹黨與非洲未來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