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而能之,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命題,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際儒學家金履祥所著《論語集注考證》:「聖賢先覺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後覺所以效之。」這是說,先知先覺的聖賢,知而能行,思想與行為一致,是後知後覺之人效法的榜樣。「知行合一」論後由王陽明發揚光大,發展成較完備的哲學體系。古人所謂「知」指道德觀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有似今天認識和實踐的關係。
作為哲學命題的「知行合一」雖出現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實貫穿於儒學之始終,只是各家在具體論證時有所偏重。他們都認為知行必須統一,並看作為人為學的根本,否則就談不上「善」。湯一介先生認為:儒家特別關切知行關係是因為儒家崇尚入世,要「明明德」於天下,就不能僅是理念,必須見於事功。《尚書》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都論及知行難易問題,認為求知重在運用,這說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是重視踐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視為劃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標準。《大學》三綱領八條目即是知行的統一過程。入宋以後,知行關係的探討更加深入,程頤提出知先行後、知難行亦難,朱熹主張「知行相須」「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他們都在不同層面肯定知與行的統一關係,故後人稱程朱理學是「重知的知行合一說」。
王陽明集知行學說之大成,作為其哲學核心的「知行合一」主要有三層涵義:
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體兩面。王陽明認為「知」和「行」的實現過程互為表裡,能夠深入實相的「知」就是「行」,這樣的「知」方不虛妄;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須兼顧,不可偏廢。
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實踐。王陽明指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意思是說,真正的「知」必須付諸實行,沒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致良知」就是將良知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種實踐之中,實現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強調在事上磨練、在實學中求知。
再次,以知促行,為善去惡,強調自律自覺。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處便是行」,後人常以此誤解他「銷行歸知」。其實,王陽明並沒有混淆「知」「行」,他視起心動念就是「行」,所以應該對善惡有高度自覺,這是慎獨、自律的極致,對道德修養極有意義。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希望在道德規範上防微杜漸,因為道德上的知行問題是和認識上的知行問題分不開的。
王陽明整合前代知行觀,闡明「行」是「知」的源泉,主張歷事煉心,反對空談,對後世進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響深遠。明清之際王夫之從唯物論角度闡發知行合一,主張「行可兼知」,「知行相資以為用」。孫中山結合當時革命需要,提出「知難行易」說,成為從傳統知行觀到科學知行觀的過渡環節。毛澤東同志則進一步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提出「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知行合一強調知與行要相互貫通和促進,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這在今天頗有借鑒意義。倡導「知行合一」,強調的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根植於中國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既是對傳統知行觀的創造性轉化,也是對科學實踐觀的豐富和發展。
◎本文來源於《光明日報》(作者趙建永,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轉載請註明。
※古人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曾國藩家訓中的管理之道
※曾国藩:「熟」的哲学
※「吃虧是福」中的處世大智慧
※荀子教你如何識別損友
TAG:大道知行 |
※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王陽明:堅信正義和良知 知行合一
※梁啟超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王陽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上善者,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行合一,最靠譜的修鍊是做事
※王陽明為何要立此「知行合一」之說?
※「知行合一」與王陽明的「三不朽」
※王陽明思想淺讀: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為大公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一碗明朝的雞湯
※知行合一,王陽明為什麼能夠平定寧王叛亂
※「知行合一」即是王陽明戰無不勝的「秘訣」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要讓事情止步於「如果」
※明朝第一流人物王陽明: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其實就是一頓飯的功夫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為什麼特別厲害?看蔣介石的例子就知道了
※王陽明: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
※UAD?平衡建築/王陽明知行合一歷程回溯王陽明是怎麼講授「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王陽明最精彩的20句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譜的修鍊,聽聽心學第一人王陽明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