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的主要教義之「不爭」

道教的主要教義之「不爭」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的處世都要按道行事,無論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謙下,彼此相容而不相害的,因此,學道者應該返本歸原,避而不爭。


《道德經》多處述及「不爭」思想,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曾經高度概括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爭」思想,是與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聯繫的。由於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謙虛而不爭的。當然,道的「不爭」,並非是一種消極逃避和處處退讓。因為《道德經》還稱道「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緙然而善謀。」

由此可見,《道德經》中所謂的「不爭」,是一種善勝的爭,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符合天道之爭。《道德經》中的「不尚賢,使民不爭」,意為不尊崇賢才高能,就可以讓民眾不爭奪功名。


「不爭」的教義精神在《道德經》中,通過對「水」的形象論說,深刻闡明了「不爭」的思想。《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為水以其特有的柔弱不爭的性格,哪裡低就流向哪裡,隨方就方,隨圓就圓,無私地澆灌萬物,供世人利用,撫育眾生而使萬物生長。


從沒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為,可稱之為至善至美。為此,祖天師張道陵在立教之初就十分倡導「太上不爭」的教義,把「不爭」作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準則。


《老子想爾注》中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長生者,也應做到「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後來歷代道教高真,避世利榮名,甘隱深山儉樸修行,並發善心濟世利人,就是「不爭」教義的表現。

因此,對於一個真正學道修道之人來說,就應踐行柔弱不爭的教義,以柔弱不爭修養自我,不與人爭功名利祿,知足、知止、寡慾、不自恃、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為善自賞,常懷濟世利人之心,從而戰勝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會的和平與發展。


「不爭」在道教規誡中,成為道士修行的重要規範。《老君二十七戒》分道教規誡為上、中、下三行,要求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行知足等。每行各有九戒,明確規定:「戒勿與人爭,曲直得失,避之。」並且宣稱「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 的精彩文章:

道教三十六指訣法 降伏心魔指印
史上最簡單的道家養生操
精者,天地之靈,人生元氣,道家固精養生法!
道家養生的三個不老秘方
道家養生20條不傳之法,生病是正常生理現象!

TAG:道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的主要教義之「清靜」
道教的教理與教義是什麼?
道教教義之清凈
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義,是 「道」和「德 」。
龍虎山道教的主要教義思想
道教教義:寡慾
玄德堂——全真教的主要教義
道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教理教義——仙道貴生
道教入世濟世的教義宗旨!
全真教基本概述及教義
輕叩玄門:5分鐘了解道教信仰與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緣起」,說了些什麼?
道教基本教義——三洞宗元
劉仲宇:道教教義研究、創新的回顧與展望
沒錯,宋朝以前關公還未成神:從關公信仰之興起,看道教教義如何走向世俗化
佛教教義這兩句話就可以概括
阿卡拉特的教義:暗黑3聖教軍的由來與背景故事
佛教教義及其影響,為何能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在世界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