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養生方法、中醫淺談中醫養生法是什麼?

養生方法、中醫淺談中醫養生法是什麼?


養生方法、中醫淺談中醫養生法是什麼?


中醫養生最早起源於《黃帝內經》一書,是現存中醫文獻中最早的理論巨著,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它的產生,是始於春秋戰國直至西漢末葉,經過許多醫家多次總結、修訂而成,不是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全書貫穿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以陰陽五行、整體觀念、恆動觀念為學術思想,以臟象、經絡、病機、診法、治則為理論休系,並闡發了運用針刺治病的理論和方法,揭示了防重於治的現象以及攝生宗旨,探討了五運六氣與人類生命活動、疾病發生的一定關係。從而奠定了祖國醫學發展的基礎,成為中醫學說的淵源,辨證論治的準則,始終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它不僅是我國醫書之祖,還是世界上最早有系統的醫學巨著。而養生學就是它最早提出和倡導的。



養生方法、中醫淺談中醫養生法是什麼?


面,女性多於男性,無城鄉差異。在中醫學中在「梅核氣」、「臟躁」、「百合病」、「奔豚氣」、「不寐」等病中已有了類似神經症的描述。辨證論治,神經症以五臟之神不得安守為主症,並伴有臟腑功能失調的軀體癥狀。梅核氣則咽中如有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多屬脾虛肝鬱之症;臟躁表現為喜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數欠伸,多屬心、肝、腎之病;善恐善驚等症多為心腎之精不足,暴聾,暴盲,失音等症突發於情志刺激之後,氣血上逆,上蒙清竅所致,沒有器質性病變;煩躁症主要是心中懊惱,躁動不安,多責之於心、肝。


(一)脾虛肝鬱,情緒低落,煩悶,失眠,多疑,注意力不集中,強迫思慮。眩暈,食欲不振,便溏,胸脅滿懣腹脹,月經不調。舌質暗淡,苔厚,白膩,脈弦細。


(二)肝鬱化火,情緒不穩,煩躁易怒,肢體癱瘓,暴聾,暴盲,失音,神識不清,失眠多夢,肌肉緊張,麻木震顫。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干,脅肋脹痛,便秘。舌邊尖紅,苔黃,脈弦數。

(三)肝腎陰虛,情緒不穩,煩躁易怒,虛煩不眠,多夢,健忘,多疑,肢體抖動或強迫行為。五心煩熱,盜汗,心悸,耳嗚,腰酸腿軟,遺精或月經不調,舌質紅,少苔,脈細或沉細。


(四)心脾兩虛,精神不振,多慮,失眠或多寐,健忘,驚恐不安,心悸,乏力,納差,腹脹或便溏。舌質淡,舌邊有齒痕,脈沉細弱。黃芪補脾益氣;龍眼肉補脾養心;人蔘、白朮補脾益氣;當歸滋養陰血;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甘草調和諸葯。


(五)脾腎陽虛,治療原則為溫補脾腎之陽。方用金匱腎氣丸或理中丸。乾地黃15g,山藥10g,山茱萸10g,澤瀉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桂枝10g,附子5g,人蔘10g, 乾薑10g,白朮10g,甘草5g。


本方重用生地滋陰補腎;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附子、桂枝助命門之火。若中陽虛寒較重者,可用理中丸,本方於姜為君,大辛大熱,溫中去寒;人蔘補中益氣;白朮燥濕健脾,甘草補脾益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儲存健康支取美麗 的精彩文章:

分析中醫養生護理與保健從哪些方面做起?
分析中醫睡眠養生與保健康方法面是什麼?
分析為什麼說睡眠養生調整陰陽勝過一切?
臨床觀察中醫養生的內容主要指什麼?
分析春季如何保肝護膽養生有用?

TAG:儲存健康支取美麗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養生法
探討中醫養生方法是什麼?
中醫養生有什麼講究之處 學習正確中醫養生方法合理養生
民間五臟調理養生方法 中醫內外養生法
分析中醫養生方法在哪裡?
為什麼老外特別痴迷中醫養生?中醫養生法有哪些?
中醫理療的養生原則及方法
談談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是什麼?
揭秘中醫養生的重要方法是什麼?
養生有兩大禁忌 中醫推薦養生方法
中醫淺談茶的中醫養生作用是什麼?
中醫教您養護臟腑的方法
中醫經絡養生大法
淺談中醫調神養生方法秘訣在哪裡?
中醫教你3大方法輕鬆防病養生
分析中醫睡眠養生與保健康方法面是什麼?
中醫中緩解疼痛的方法,養生必備
中醫學養生是什麼?
中醫養生中關於五穀養五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