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新成果
5月8日,國際頂級雜誌《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多泡體調控蛋白Tmbim1通過靶向Tlr4的溶酶體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多泡體(MVB)調控蛋白Tmbim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中的關鍵負調控作用,並深入闡明其分子機制。
該研究是肝臟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的又一重要發現,表明通過靶向MVB調節因子從而調控溶酶體介導的蛋白降解紊亂是治療NASH的有效手段。該研究還為深入理解NASH的發病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為臨床防治NASH及相關疾病提供了新靶點和新策略。李紅良為通訊作者,博士趙光年、張鵬、張曉晶和博士生鞏軍是共同第一作者。
記者了解到,NAFLD是中國發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類型,目前國內有超過1.5億患者,其中10%~20%會進一步發展為NASH,表現為嚴重的炎症反應及肝細胞損傷,常常伴有纖維化。NASH病程進展迅速,並有較高風險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等嚴重肝臟疾病。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尚無有效治療NASH的臨床藥物且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據悉,李紅良團隊長期致力於對心血管和肝臟代謝性疾病的研究,該團隊今年2月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論文指出,CFLAR通過抑制ASK1的N端二聚化的形成,阻斷ASK1的激活,從而改善並逆轉NASH進程。而本次發表的Tmbim1論文是CFLAR研究的同期工作。
據李紅良介紹,前期研究表明,溶酶體介導的蛋白降解紊亂是NASH進程中的重要環節,並且已成為多種疾病的藥物開發靶點。然而,溶酶體介導的蛋白降解是否可以作為NASH的治療靶點,目前尚無報道。(www.bioeg.cn)
該項目自2008年開始,經過近9年的探索,運用多種基因工程動物疾病模型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終於證實Tmbim1對肝臟脂質堆積、胰島素抵抗、慢性炎症和纖維化等NASH病理過程發揮關鍵的抑制作用。進一步深入的分子機制研究闡明,Tmbim1是MVB-溶酶體通路的一個新的調控分子,通過促進Tlr4的溶酶體降解,顯著改善並逆轉NASH進程。
據悉,該成果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
來源:科學網
生物易構|更人性的生物化學試劑耗材採購平台


※PNAS:低氧可逆轉小鼠神經退行性疾病
※「電荷不存在」鬧劇刷屏,我們需要反省
※美國加州幹細胞研究面臨資金困境!
※大量嬰兒食品中無機砷含量嚴重超標
TAG:Science |
※Hepatology:三醫大鄭宏庭團隊揭示糖尿病與肥胖引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新機制
※Nutrients:維生素D補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的現狀和未來
※Lancet:Pegbelfermin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II期臨床效果顯著
※中國科學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導致肝癌的發生機制
※PLOS ONE:西方飲食誘導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脂質組學和轉錄組學分析
※科學家發現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合併胰島素抵抗的新靶點
※Gastroenterol:糖皮質激素可降低酒精性肝炎的短期死亡率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14新底物及該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髮展中的新機制
※Cell:關鍵蛋白有助於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
※AASLD專家訪談趙景民教授:關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肝癌
※新研究發現酒精性肝炎中肝衰竭的分子機制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去泛素化酶USP14新底物 及該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髮展中的新機制
※酒精性肝炎理想的評分系統——MDF評分out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研新藥效果驚人!
※新生血管生成促進合併缺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纖維化形成的研究
※F5000巡禮∣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制——「二次打擊」學說研究進展
※圖文:原發性肝癌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與預防
※免疫細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研究進展
※亞洲地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張陸勇教授團隊發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綜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