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本科生學術與科研如何「不離不棄」

本科生學術與科研如何「不離不棄」

本科生究竟如何做好科研?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回答不了這一問題。

為了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讓有科研興趣的本科生接受正規訓練,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實踐出一套系統工程:豐富「課堂」概念,拓展課堂外延,探索「立體化」教學模式——在第一課堂之外,以自由而有組織的形式,實現師生間雙向互動,探索科研素養涵育新道路。

論文工作坊:「吃透」頂級論文打下基本功

周四上午9點,學生李浩然打開電腦播放幻燈片,進行論文講解——一篇發表在近期《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的論文。

李浩然介紹,為了完成一篇論文講解,需要花大量時間閱讀文章,仔細推敲文章內容,逐條查閱文章參考文獻,並用作者的數據復盤計量過程,以便真正讀懂文章。「只有將分享的文章吃透,才能抵擋老師和學生槍林彈雨般的提問。」

這種認真的風氣正是「增長與發展workshop(論文工坊)」所倡導的。工坊發起者和主辦者、經濟系副教授羅知是一名青年學者。她認為,做好科研的關鍵在於積累,而積累的第一步是理解前人的文獻。

為了解決大多數學生在科研選題、論文寫作方面的普遍問題,2009年,羅知創建了論文工坊,將學術培訓拉出課堂,以交流溝通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獻分析能力,以期為學生打下科研基本功。

工坊每周四上午舉行,只專註一件事:學習國外頂級期刊的最新論文,每期2篇。通過學生講解論文、師生共同評析的方式,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科研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論文分享過程中,不懂或有疑問之處可打斷討論。若遇到老師也不熟悉的知識,便約定改日進行深入探討。老師會引導學生談論主題論文的優缺點,啟發他們結合自己的研究選題進行思考。

例如,在一篇研究「美國未婚少女媽媽電視節目對於未婚生育率的影響」的論文報告結束後,師生進行了衍生討論:中國是否有類似的電視節目,是否影響了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否可以找到媒體或網路數據進行研究……經過這種發散性討論,學生找到了研究課題和方法。

李浩然近來參加了由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CRPE)主辦的經濟學青年聯誼會,他說:「如果沒有論文工坊的鍛煉,很難想像我能在完全陌生的平台,面對來自各高校的優秀師生作學術報告。現在我做到了,於我而言,這是一個飛躍。」

8年前,論文工坊僅由經濟系的幾名老師和近10名學生組成。如今通過口口相傳,其他院系的老師慕名加入,隊伍不斷壯大。工坊的形式也在不斷改變,現已不僅限於講解頂級期刊的論文,還能講解自己發表的論文。自2015年起,論文講解和答辯變成了全英文。

正如羅知所說,「除了學習文獻之外,參加論文工坊的好處至少還有兩個:一是督促學生做好PPT,二是學會演講。這兩點也是學生以後走向工作崗位也必不可少的能力。」

科研訓練營:知名教授傳授科研經驗

本科生常為做科研寫論文缺乏創新、獨特的專業見解而苦惱,渴望得到高人的指點。

學院從這一實際出發,自2012年起,每年暑期舉行科研訓練營,邀請包括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珞珈特聘教授等在內的學者,與本科生營員面對面交流。

20多年前寫本科畢業論文時,為了看懂翻譯文獻學習俄文;指正盧卡斯模型猜測的錯誤、高分考取鄒至庄經濟學留學計劃項目;與王平和鄒恆甫的合作經歷……面向全球公開招聘的院長謝丹陽教授是學生心目中的學術大神,他以自己發表14篇論文的過程為線索,娓娓道來自己本科以來的科研生活。

「講這些故事,是希望你們體會到做科研需要原創,要有闖勁;研究工作辛苦,且成效緩慢,要耐得住寂寞;論文發表前可能會一輪輪修改,要承受得住壓力。」謝丹陽在報告最後總結道。

「謝院長提到一個細節:他平時愛儲存兩道題在腦海中,陪太太買菜時就兩眼盯著天花板。太太菜買完了,他的題也解完了,非常快樂。這說明在科研中善於利用時間進行連續思考的重要性。」營員唐慶劼說,科研訓練營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是這些見微知著的習慣和方法。

何師元的科研論文「長江經濟帶高技術製造業競爭力的統計評價」,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何師元就是科研訓練營走出來的優秀學生代表之一,他坦言,是訓練營中主題各有側重的系列學術講座,激發了他對科研的興趣並獲益匪淺。

實際上,科研訓練營年年如期開設,但主題每年不同。它針對科研立項中學生的實際問題,以增進學生對科研立項的了解、學習交流優秀科研經驗為目的,實現了師生交流路徑的創新、教學模式的「立體化」。訓練營圍繞近年來的社會熱點問題,為本科生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引,開發學員的創新思維和與眾不同的思考視角,從而幫助學生做好科研。

學術導師制:從大一到大四的悉心指導

「本科學術導師制」,顧名思義,即給本科生安排學術導師,給予學習及科研上的幫助。

這是一種將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嫁接到本科生教育的創新制度,是對小班教育教學方式的延伸,是對高素質、複合型理論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經濟學基地班學生,從大一進校起,每人配備學術導師。這項制度自1999年實施至今。

學術導師大多是經濟學系的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掌握大量的學術資源。大部分學術導師有海外留學背景,有利於為學生建立廣闊的國際視野。學術導師還會邀請學生加入自己的研究團隊,帶領學生外出調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作為學術導師,最重要的是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導師制是從國外引進的。在國外,導師就像學生的親人。我很願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及生活能力,讓學生有一種歸屬感,在本科期間愉快地成長。」經濟學系主任文建東教授談到對導師制的理解時說。

班上的每位學術導師都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充分成長。得益於這一制度,班上也湧現出不少學術之星。

以「美女學霸」石珂為例,她獲得美國數學建模大賽(MCM)二等獎,拿到包括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等7所著名海外高校的錄取通知書。由石珂和其好友陳星宇成立的13人圖書館小分隊,一共申請到40多個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就讀機會,被稱為「武大學霸小分隊」。他們只要沒課,基本都在圖書館學習,從8點持續到21點。

在學術導師的引導和督促下,經濟學基地班的學術氛圍濃郁,很能體現研究型培養特色。「學術導師單獨對學生進行論文輔導,有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已經發表了10多篇論文。」本科生申雨綺介紹。本科生胡盾煒則認為,學術導師能幫助低年級學生認識和掌握經濟學理論,更早步入科學研究領域,找到學術歸屬感。

可以說,學術導師制度真正體現了「教」與「學」的結合,充分展示了現代經濟學的精英教育特點。

拓展課堂外延,注重能力培養。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武大經管院老師給了學生最真誠和實際的幫助,使他們能走出課本的理論框架,最終走向深遠的研究道路。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5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大學不需要太安靜的課堂
下好學術應用與服務區域的「及時雨」
撥亮心中的那盞精神明燈
打通課堂和實踐教學「任督二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外科醫生為什麼不愛搞科研
交叉科學研究者如何才能在他學科領域期刊發表科研成果?
臨床醫生科研必備,零基礎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不是「突擊戰」 呼籲延長學者學術生命期限
「向學術造假說不」:維護科研誠信、打擊學術不端在行動
破除學術評價三大毒瘤:希望科研人員潛心做"真科研"
讓科研指揮棒更科學
科研那些事 極簡科研史
學前教研科研體系如何完善
科洱美科研博士談「生物護膚」的優勢所在
如果你喜歡科研,學術界可能不適合你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不會搞科研當不好老師?
「科研圈」招募學術新媒體實習生
搞科研不能沒有使命擔當
科學思維與方法缺失已成科研發展瓶頸
尊重科研參與者 提高科研效率
如何看待「科研圈子文化」
外科醫生沒時間搞科研,轉化醫學面臨危機!
在日科學技術者聯盟會長楊克儉:科研要務實求真,不能搞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