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讀書筆記-桂枝湯

傷寒讀書筆記-桂枝湯

榮氣本病方:桂枝湯

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古代劑量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桂枝(9g,去皮)

芍藥(9g)

甘草(6g,炙)

生薑(9g,切)

大棗(3枚,擘)

煎服法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方解

桂枝、生薑均屬辛溫發汗藥,但桂枝降氣沖。生薑治嘔逆,可見二葯都有下達性能,升發之力不強,雖合用之,不至大汗,並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藥微寒而斂,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棗草的滋津。尤其葯後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發汗解熱湯劑,又是安中養液方葯,也就是後世醫家所謂的「甘溫除熱。」甘溫除熱之熱不是一般的熱,是胃氣不振,津血有傷所致之熱。有關汗出身熱的機理,《內經》有類似的論述。如《素問·評熱病論》日:「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日: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日:願聞其說。岐伯日: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這裡主要是說:汗出身熱是邪氣盛,精氣虛。汗出為精液外溢,此時邪乘虛人於肌表,正氣為陽,邪氣為陰,正氣與邪氣交爭於肌表故稱陰陽交。此時精氣流於外,邪氣入於里,故病死。桂枝湯證雖不全同於《內經》所說的陰陽交之證,但正邪交爭於肌表,汗出身熱的病機是相同的。桂枝湯的主要性能是甘溫健胃,通過調和營衛使精氣勝而表固,邪氣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熱除。也即甘溫除熱的道理。

方歌

《長沙方歌括》陳修園

項強頭痛汗憎風,桂芍生薑三兩同。

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藉粥之功。

《湯頭歌訣》汪昂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

《方劑學》鄧中甲

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

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傷寒相關條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

第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第13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第15條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第16條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第17條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第19條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第24條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第25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第42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第44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第45條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第54條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第56條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第57條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第91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第95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第164條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第234條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第240條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

第276條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第372條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

第387條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

第7條: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病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註解:產後風者,婦人產後患太陽中風也。雖延續數十日不解,表現為仍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煩悶,乾嘔汗出,知桂枝湯證未罷也。病雖久,而桂枝湯證續在者,即宜與桂枝湯。

按:運用方劑在辨證,只要見其證,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暫無關緊要。

【本方辨證要點】

基於以上論述,可見桂枝湯為太陽病的發汗解熱劑,但因藥味偏於甘溫,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應用,宜於津液不足的表虛證。若體液充盈的表實證,或胃實里熱者,不可與之。

有關具體的適應證,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而脈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時發熱汗出者。

3.發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陽明病,脈遲,雖汗出多,而微惡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脈浮弱者。

6.霍亂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驗案】《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

例1 熊某,女,56歲,門診病歷號:22725,1964年8月20日初診。三個月來,每日下午3~5點鐘發燒,兩臂肘窩發緊,肩背拘急,熱後汗出,兩脈緩,苔薄白潤。此屬「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故予桂枝湯: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薑9克 大棗4枚 炙甘草6克 結果:服一劑後,發熱時間縮短,兩劑後熱已,諸證全消。

例2 賀某,男,8歲,門診病歷號79322,1965年10月23口初診。外感發熱一周不退,每日上午1l點30分出現發燒(T38℃左右),汗出,至夜12點後燒,飲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無他不適,苔白潤,脈虛數。證屬營衛失調,治以調和營衛,與桂枝湯: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薑10克 大棗4枚 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上午已無發熱,下午1點後尚有低燒(T37.2℃~37.5℃),苔薄黃,脈尚稍數,與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服三劑,渚證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枝 的精彩文章:

桂枝的藥用效果以及應用功效
宋永剛:便宜好用的桂枝麻黃各半湯
手腳冰冰涼,桂枝小茴香!
桂枝湯、真武湯、桑菊飲……這樣記憶最快速!
胡希恕:柴胡桂枝幹薑湯方證運用

TAG:桂枝 |

您可能感興趣

讀書筆記——苓桂術甘湯
讀書筆記——叒見茯苓甘草湯
讀書 宋瓷筆記
讀書筆記-《菊與刀》
小馬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莊子
小白的讀書筆記
《菊與刀》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奧古斯丁
李克讀書學習筆記
讀書筆記之《西遊記》
《菜根譚》讀書筆記
蓬帥讀書筆記(一)
讀書筆記——傷寒之中亦有補
診余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讀書×自尊
五月 讀書筆記
中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分享
三月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