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抑鬱了,我卻毫不知情?
在美國,兒童的重度抑鬱症,發病率為3%。
青少年的發病率為6%。
對於青少年而言,抑鬱症已成為自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2017年5月5日,初中學生李梓豪從家中11樓跳下。隨後,他的媽媽因為悲痛欲絕,也跟著跳樓身亡。
在他的遺書里,透出一種深沉的絕望。
我這一生,從來沒給你們爭過光,有時還老惹你們生氣。
希望你們不要記恨我,我只想說,能做你們的兒子,我很幸福。
我要對大家說,謝謝你們一路陪伴。
我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一切都因為我。
這不是個例。
去年9月1日開學當天,上海通報了四起不同學校的中學生自殺。原本是開學的日子,卻變成孩子自殘、自傷的節點。
對從業8年的嬰幼兒心理諮詢師小K來說,這樣一個話題,嚴肅而沉重。
GIF/217K
以下內容,為小K口述,小糖團隊整理。
隱形殺手:抑鬱症
難以被察覺,卻對孩子傷害極大
對青春期青少年,抑鬱症已成為自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從臨床的角度來講,青少年的抑鬱發病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程度都比較重。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自殘、自殺的青少年。
數量變多,程度變的更嚴重,是我們工作時感受到的趨勢。
過去,我們在讀書時,很少會聽到青少年自殺。 但現在,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每年都會有孩子,用各種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抑鬱症就像一個隱形殺手,它難以被察覺,卻對孩子傷害極大。
這不是危言聳聽。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一方面,我的諮詢室里開始出現兒童抑鬱症。
另一方面,當我去學校、幼兒園做觀察時,也注意到一些可能是抑鬱症的孩子,被誤診為特殊需求兒童。
抑鬱發病率節節攀升,同時又很難識別,直到釀成自殺慘劇時,可能才被他人知曉。
這意味著,家長們更應該對它引起足夠重視。
青少年抑鬱症:不止是情緒低落
我們通常把0-12歲出現的抑鬱,歸為兒童階段的抑鬱症。
12-18歲這一時期,偏向於是青少年的抑鬱症。
其中12-18歲屬於青春期,由於青春期本身就會呈現出獨特的特質,所以在這一階段,抑鬱症的識別尤為困難。
愛穿長袖:是否是你的孩子藏起來的傷口
很多年前,我有一個印象非常深刻個案。有一個女生她被送來治療時,父母都不知道她已經在家裡面自殘超過半年的時間。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家裡面的關係疏遠,父母非常忽略她。
看到她手上一道道傷痕,因為袖子蓋著,平時沒有人知道,我們也是非常痛心的。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在諮詢室裡面看到一些青春期孩子因為抑鬱症來就診的話,我還會特別注意他是穿長袖還是短袖。
因為有的孩子有自殘的行為,他會割腕。不是割到很深的那種,他可能是用刀片去刮之類的,但周圍沒有人知道,他就會穿長袖子遮蓋住。
這些都是在臨床上面我們會格外關注,也是父母在家非常需要注意的部分。
青少年抑鬱症的兩種極端表徵
極端易怒or抑鬱低落
一種表現是會發脾氣,就是像小嬰兒一樣得不到滿足整個人會暴怒,崩潰,好像那一刻完全沒有辦法很理智去做很多事情。這是一種非常無助的狀態,因為你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已經十五六歲,但他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能無助的時候,這是一種多麼令人崩潰的狀態。
另一種,更接近於我們所理解的非常低落的,死氣沉沉的抑鬱。它很多指向自己,就是把很多內疚、競爭、羞恥有關的情緒都指向自己。
在本文開頭裡,李梓豪的案例,你會感覺到這個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覺得自己「總沒有辦法讓你們高興,你們從來沒有為我驕傲過,我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自我攻擊式的抑鬱。
這樣的抑鬱,往往是非常消沉,和成人的抑鬱症非常像。
看上去非常低落的孩子,往往具備自我覺察的能力。從治療的角度來說,他們可以在一個抑鬱狀態上和你一起進行思考,一起治療。但暴躁的孩子,可能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治療起來更困難。
但從危險性來講,特別低落的孩子往往更危險。
你可以想像,一個很暴躁的人,他往往是沒有力量去自殺的,因為他完全處在一個嬰兒的位置上。
但如果他處在一個更成熟的狀態,去經歷抑鬱,他是思考能力的。一旦他真的想清楚要去自殺,他是特別清楚的。
所以我會感覺,這是個「雙刃劍」,一方面你有一條路可以更快去跟他進行深度工作,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情況的孩子危險程度也是特別高。
青少年很「憤怒」,可能是隱藏的抑鬱症
青少年抑鬱症更難被發現,首要原因是,青少年抑鬱往往披著憤怒的外衣。
我們治療成人抑鬱症時,他可能剛來時很抑鬱,治療了一段時間後,他突然開始發脾氣了。這種憤怒是好起來的徵兆,是慢慢康復起來的階段性狀態。
但是對青少年抑鬱患者來說,他們有時看起來並不抑鬱,而是非常暴躁。這可能是一種提示,他是青少年抑鬱症。
這個表現和青春期自體感有關。
青春期,大部分孩子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青春期會經歷很多特別糾結的時刻,往往是因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這種感覺跟小嬰兒非常的像,小嬰兒是感覺不到自己是誰,他只知道我跟媽媽是同一個人。但青春期的「我是誰」,是我不知道我跟誰像,我也不知道我是誰。
處於非常無助或沒有自體感狀態下,暴怒往往是一個人心理結構比較不穩定的表現。這時呈現出來的暴怒,是一個小嬰兒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暴怒。
同時,青少年抑鬱症很容易被誤解為學習壓力太大,或者是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本身即使不抑鬱,很多時候看上去表現都和常人不太一樣,所以的確很難識別出來。
判斷青少年抑鬱:父母要關注哪些癥狀?
有這樣幾個要素是,父母需要特別注意的。
第一,孩子睡眠和飲食出現明顯改變,體重下降,有的突然暴瘦或者有的孩子整夜整夜睡不了覺,這種情況下要特別注意。
另外還有一些輔助的判斷標準,比如說:孩子看上去對很多東西都不感興趣。但這一點比較主觀,很多青春期孩子,你說往東他就要往西。
還有一個很客觀的標準,他突然一下子和周圍人際關係非常糟糕:他以前有一些朋友,現在就跟個刺蝟一樣,沒有人跟他玩。他開始跟別人吵架,或者變的很孤立,這樣的狀況就需要特別注意。
GIF/303K
兒童抑鬱症:
爸媽,我不是乖,我是生病了
隱藏在」乖巧「背後的抑鬱
很多有抑鬱特質的孩子,會被父母認為是很乖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不會特別擔心那種看上去特別很難安撫的孩子,我反而會特別擔心那種看上去永遠沒脾氣的孩子。
在我印象中,有一個小孩,在親人車禍離世後的半年,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情況,所以家長帶他來諮詢。
家裡人會反覆和我說,儘管家裡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但是他真的很乖很乖。
我非常擔心這個孩子,因為這個「乖」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非常深的抑鬱在裡面。
我在慢慢和這個孩子接觸幾次後,通過遊戲等方式、去幫助孩子釋放內心的恐懼,釋放一種壓力,甚至是一些攻擊性的時候,這個孩子突然變了一個人,他變成一個看上去非常難以安撫的孩子。
這時家裡人開始變得很擔心,這樣看上去是問題變大了。
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其實這個孩子的內心,已經壓抑了很久。
家裡的親人去世了,而且還是這個孩子很親的人,沒有一個人和他聊過、溝通過,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應該是很鬱悶的。
除此之外,抑鬱症的孩子,還很容易被誤解成特殊需求兒童。
抑鬱症兒童即使被周圍人注意到了,也只會覺得這個小孩「有點不一樣」。
比如周圍人在做功課時,他不做,就趴那兒,或者說大家都不愛和他玩兒,老是和大家吵架。
很少會有人把兒童和抑鬱症聯繫在一起,第一反應都是,他是不是一個特殊需求兒童,他是不是有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多動症等等。
對於兒童期抑鬱,在我們自己的臨床工作中經驗也不是很豐富,所以經常會遇到誤診的情況。
9個識別兒童抑鬱的小現象
由於兒童抑鬱實在不容易被發現,這裡有一些專業標準可以給大家參考。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的特徵,請特別引起關注。
畏縮:孩子與父母、兄弟姐妹和小夥伴沒有交流。
遲鈍的表情:孩子的眼睛沒有神采,面部表情較少,肢體動作也很少
缺乏活力:孩子異常疲勞,毫無生氣
感到絕望:覺得自己很沒用,有愧疚感,孩子很少表現得主動,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快樂:孩子不會因為那些平時感興趣的東西開心起來
進食、睡眠或排泄習慣改變:所有這些生活習慣都受到影響和破壞
頭痛或胃痛:孩子在參與任何新活動前都會出現這類癥狀,比如上學,去遊樂場或去某個聚會之前
對周圍人產生消極影響:孩子周圍的人都會覺得難過。他不會讓任何人接近自己,暴躁易怒,還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
習慣改變:孩子身上髒兮兮的,衣服顏色完全不搭,而且頭髮看上去亂糟糟的
你的孩子到底是悲傷,還是抑鬱?
很多時候,悲傷和抑鬱在兒童身上也難以區分,這裡有一些鑒別的標準。
時間長短:抑鬱持續時間長,悲傷是短暫的。
是否有具體事件:抑鬱是持續存在的感受,而悲傷是有具體內容的。
影響範圍:抑鬱會一下子影響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干擾睡眠、同伴關係和學校生活,而悲傷則源於具體原因。
同伴參考:同伴的敵意或迴避可能預示著孩子存在抑鬱。很多時候,周圍孩子是最佳參考;他們不會喜歡一個喚起自己內心衝突,讓他們不知所措的孩子。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時代背景與成因
究竟什麼導致了青少年抑鬱
抑鬱症的成因是非常複雜的,學界在這一部分的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
但是非常肯定的一點是,抑鬱症是既有生理性因素,又有心理性因素。
所謂生理性是指大腦的某些部位會出現退化,退化後很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有一些抑鬱症的用藥,也是針對這一部分工作的。
如果家族當中抑鬱症病史的話,遺傳特質也會比較強。
至於為什麼退化,說法也不一樣。有的人認為是創傷,有的人認為是壓力等。
從精神動力的角度來講,很多時候抑鬱症和早期的母嬰聯結有關。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從他生命早期對依戀關係的建立都有一些缺失,這也是和整個生活文化的大背景有關聯。
我們小時候,會感覺爸媽回家後大家沒有電視看,無非就是大家一起做遊戲、看書什麼的。但現在很多父母回家就會玩手機,不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會忙於工作。
這樣各式原因,導致孩子和人的聯結非常薄弱。
當抑鬱症出現時,非常需要人際支持系統。在人際支持系統很弱的情況下,對於抑鬱症的康復會非常困難。
其次,抑鬱往往是一個人對自己非常深層次的自我攻擊。
所以不管是兒童、青少年,當他們出現深度抑鬱的時候,往往我們的治療目標是幫助他們合理釋放攻擊性。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很多孩子會慢慢好起來。
你會發現一些特別抑鬱的孩子,他的家庭中有一些關係讓他承受非常大的壓力。比如:父母的關係長期很糟糕、離婚、或者是一個很重要的人離去了,但是周圍人沒有人跟他談論這件事情。
青少年抑鬱的時代背景
第一,信息選擇實在是太多了。過去有句玩笑話,知識越多越反動,其實知識越多,真的越痛苦。
你感覺現在的孩子心智成熟非常快,可是他們的身體或者心智的預備程度,又沒有讓他們有足以承受這麼大信息量的能力。
第二,課業壓力比起過去增加很多。尤其遇到升學階段,課業的壓力明顯增多,在大城市中,這和抑鬱的發病率有一定的關聯。
第三,一部分原因是和媒體宣傳有關。
媒體宣傳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很多人意識到了什麼是抑鬱症,得了抑鬱症怎麼辦。但是另一方面,這些宣傳反而加強了暗示,有一些青少年在人格很不穩定時,看到一些渲染抑鬱、自殺的作品,他反而很容易被引導。
最近網路上經常談到藍鯨自殺遊戲,我感覺這裡面有很多網路輿論推波助瀾作用。
當然,100個人可能會有100種不同的癥狀,每一個抑鬱症背後的根本精神動力可能是非常不同的,落實到每個個體可能是非常不一樣的。
但不管是哪一種,家長們要對它引起足夠的關注。
GIF/48K
面對抑鬱這個隱形殺手
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請在悲劇發生前就用心聆聽孩子
很多家長在育兒的時候,會傾向於「走腦不走心」。遇到孩子有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去感受孩子的內心,而是想最好有個什麼辦法,直接搞定我的小孩,這個心態很普遍。
這樣的心態,會忽略孩子真正需要幫助的部分人你。
當孩子出現抑鬱時,父母要有一種信仰。
這個信仰是指,天底下沒有一個孩子真的想去作惡,除非他生下來就有反社會的基因傾向。
大部分看上去作,或者看上去特別難以溝通,看上去厭學的小孩兒,他背後可能有各種各樣求助的信號。
父母一定不要單純地用知識去面對,而是要真的用心體驗孩子的內心在發生什麼,即使會有羞恥感,但也要知道和一條命比起來,什麼都是可以放下的。
有不少抑鬱症的孩子,父母是到他跳樓的那一天,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孩子已經抑鬱了那麼久。
原來我的孩子一直在對我發出求助的信號,可是我一直試圖在用一種理論的方法去對待他,而不是真正地用情感的部分去回應。
尋求專業幫助:讓孩子好起來
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的抑鬱症,如果真的被得到診斷,干預還是有一定的效果。
有時抑鬱症會嚴重干擾孩子的學業,學業差了,抑鬱症好得更慢。就像一個惡性循環一樣,表現差,壓力大,又好不起來,家長又焦慮。
很多孩子在醫生建議下開始服藥,就可以回歸到一個學習的正軌上,他反而具備了更多的力量,讓自己慢慢好起來。
所以很多時候能夠有一些專業人士的介入和幫助,對這些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今天你抑鬱了嗎?扎心了老鐵!
※抑鬱為何總是家庭的隱痛?
※怎樣讓患有產後抑鬱的媽媽更有安全感?
※在這個人人都抑鬱的時代,如何辨別真的抑鬱症?
TAG:抑鬱 |
※孩子抑鬱了,我卻毫不知情。父母需要重視了
※他不愛我了嗎?不,也許他只是抑鬱了
※我的孩子抑鬱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家庭教育要及時跟上!
※抑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不是我做錯了,不是我不好,只是我生病了啊
※老公,我愛你,但是很不幸你得了抑鬱症,我該如何來拯救你?
※如果我抑鬱了,請你這樣陪我,好嗎?
※「我媽幫我帶孩子,竟然得了抑鬱症」
※我不知道抑鬱症,但焦慮症,我一片葯沒吃就好了
※患者:抑鬱症讓我生不如死,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媽媽,我不是矯情,我是抑鬱症。」
※當我抑鬱不堪的時候,我想到了這些……
※產後抑鬱,我想說,女孩嫁為人婦,真的不容易
※我不是抑鬱症患者,也不想走進抑鬱症的困境,我該怎麼做!
※我可能一輩子也好不了了!這是很悲觀的想法,抑鬱症治得好!
※我叫抑鬱症,我有9件最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兒!
※如果我抑鬱了,請這樣理解我,陪伴我
※如果我抑鬱了,請這樣陪伴我!
※產後抑鬱太矯情?生孩子的又不是你!你憑什麼這麼說!
※我的第六感覺去找她,她竟然抑鬱離開,我也抑鬱了,但我走出來了
※好孩子為何抑鬱:恨不了別人,就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