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第一集 中醫養生從嬰幼兒開始(彭鑫博士主講 ,中醫古法嬰幼養生)

第一集 中醫養生從嬰幼兒開始(彭鑫博士主講 ,中醫古法嬰幼養生)

精彩提示:治療小兒受寒腹瀉的外敷法;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 ; 嬰幼兒各年齡階段養生注意事項;新生兒護理。

Part1 中醫養生從嬰幼兒開始

1.中醫治療疾病的副作用小,非常適合嬰幼兒(常用食療、保健和按摩)

2.通過」捏脊」可以解決孩子的發熱咳嗽等常見問題(視頻講解捏脊的手法),每天捏脊10分鐘左右。促進消化,手法可以輕柔一些;發熱感冒,手法可以重一些。疼不疼,取決於手法輕重。

3.兒童(12歲之前)不太適宜做足底按摩。因為兒童經脈暢通,身體柔軟,體溫較高,腳底紅撲撲的;人老先老腿,經脈不暢,身體僵硬,腳底容易受寒。

4.兒童一定要忌生冷。

小兒年幼胃裡面熱氣比較多,想吃涼東西,小的時候沒事,但這種習慣一旦保持下去,小時候就會傷胃,臉色發黃,鼻子中間叫氣池的地方(詳見視頻描述)發青,代表腸胃有寒,這種臉色會持續到青春期以後,這種女孩胃寒導致子宮寒,引起痛經。

5.治療兒童(肚子受寒)腹瀉的熱敷法:炒熱的粗鹽粒,用布包好,熥在肚臍上

農貿市場買特別大個的粗海鹽粒,用鐵鍋炒熱,用布包好,敷到肚臍上可以燜胃,治受寒腹瀉,暖腸胃,拔濕氣。

6.中醫古法中的「拔罐和刮痧」也適用於兒童。(風寒感冒,用刮法效果非常快,5歲之後適用)

7.孩子在四歲之前,不宜用「針法」保健,易破氣。(小孩吹空調受寒,面癱,用針效果好)

8.中醫古法中的「灸法」適用於嬰幼兒保健。(艾條,燒著後,在特定穴位熏,效果好)

9.「導引」類似於氣功,有推經導絡的意思。「導引」通過打通孩子的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導引的動作,配合呼吸,肢體病就能痊癒。少兒武術班的基本功,就是導引的動作。一,壓腿,打開足三陰經,脾經、肝經和腎經,此三經一打開,全身的能量就起來了;二,站樁,把全身的濁氣站下去,清氣上升。經脈通暢,胃口就好,容易長高。)

part2: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規律

1.小兒發育,是形體和精神,同步發育,中醫認為,形神要合一。

2.什麼叫生長發育?生長是形的量的變化,發育是功能性的變化。

3.胎兒在後期的體重增長,主要是脂肪的累積。胎兒發育前期,是骨骼和內髒的發育。孕媽媽要根據情況調整飲食結構。

4.嬰幼兒體重變化規律:足月的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公斤;嬰兒期體重增長最快,以後逐漸減緩;小兒體重存在個體差異,波動範圍為±10%以內。

5.新生兒出生3天左右,有正常的生理性體重減輕現象。

一周之後就恢復原來的體重。小兒自帶三天口糧,出生前三天,不用喝奶粉,喂水就可以。要早開奶,早吮吸,正確含著乳頭下邊特別是乳暈部分,小兒多吸就可以多分泌乳汁。有母乳後,就母乳餵養。

6.新生兒出生後要清理胎毒,也就是羊水,從嘴裡掏出來。(羊水吞咽下,對內臟不好,甚至影響到成年後;吞多,會造成窒息)

7.新生兒可服用打口葯,幫助排盡體內的胎毒。(新生兒,頭要側放不用平躺,免得嘔吐物嗆著,出生前3天,小兒要排泄很多胎糞和嘔吐胎毒,體重下降很正常;美國的做法是,讓小兒趴著,嘴裡吐乾淨。)

8.體重超出一般規律,多見於一些肥胖兒童,還有巨人症,這些都是病態;體重不足,疳積的情況比較多。(「疳」是代表孩子的腸胃消化,運化不了,導致身體發育不好,小兒長時間身體瘦弱多歸屬於此類,臉色發黃,毛髮枯黃,嘴唇發白,肚子比較鼓脹,四肢比較瘦弱,就叫「疳症」;積)

9.肥胖兒童,有糖尿病的傾向;瘦弱兒童,多屬於消化不良。

10.身高規律:新生兒身高,男50.6cm、女50cm;0-3個月,每月增長3-5cm;3-6個月,每月增長2cm;6-12個月,每月增1-1.5cm;出生第一年,增長25cm左右,約75cm;出生第二年,達到85cm。兩歲後,每年約5cm;青春期,身高再次進入發育高峰。

11.養孩子不要像催苗一樣,長得快的東西,往往壽命會比較短。(07年統計北京女孩平均來例假的年齡是9.2歲,20年前是12歲)

12.孩子的生長發育過快,容易埋下健康的隱患。

現在又很多初中高中生,肥肥胖胖,走路也不靈活,實際上是催熟,吃各種營養品,導致骨密度低,容易骨折,身體也容易出問題,北京東城區1.5%的中學生,有糖尿病的傾向,這與家長餵養小孩的理念有關,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建立正常的飲食習慣,往往認為多吃肉多喝牛奶身體就會長得強壯,實際上不見得是這樣,會導致以後的疾病。

13.嬰兒期養生重點:飲食和睡眠。(飲食,配合母乳按照添加輔食的規律進行。1歲左右斷奶,以輔食為主。)

14。輔食添加的內容:五穀雜糧、粥、蔬菜泥等。

15.幼兒期(1-6歲)養生注意事項:

一、不要吃過涼的食物;中國人的脾胃適合吃五穀雜糧(小麥麵粉、小米、大米、高粱、豆類等),養生要符合中國人的傳統(中國人吃牛奶,營養吸收率低,西方人祖先為游牧民族,體質不同,能吃冷飲,吃牛奶吸收率高);產婦紅糖小米粥養脾胃,.小米粥上面的那層油,最能滋養孩子的腸胃;

二、要吃當季當令本地的水果,不要吃反季節水果。

不同季節的水果,與人體的「氣」是相對應的。(根據24節氣,不同的時令,不同的水果成熟,代表不同的氣,夏天吃西瓜清熱,冬天吃橙子柚子,橙子是熱性,補充維生素,幫助建立體內酸鹼平衡)。

16.夏天天熱人體毛孔張開,吹空調,易受寒;冬天用暖氣,人體毛孔閉塞,又食用高能量食物,有內熱,易上火,上火容易傷肺,還得清肺熱。

17.幼童期(7-12歲)養生注意事項:

一、飲食要注意溫暖;

二、不要太熱了。欲得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小兒著熱比著涼更麻煩。小兒著涼往往是,先「捂」,捂熱了,就開始脫,脫了一吹風就受寒,開始咳;

小兒吃東西沒有節制,遇見喜歡吃的就多吃,吃多了就撐,一撐脾胃給弄壞。多食則雍,整個消化沒法建運。往往吃撐一次,他會拉肚子,還會腹瀉,甚至便秘。小孩吃多了,會產生內熱往上一熏,形成肺氣,然後咳嗽不愈。

part3:新生兒護理

1.新生兒臟腑嬌嫩,氣血虛弱,需要非常細心的護理。

2.孩子出生後最基本活動:睡覺、哭。

小孩剛生下來,速包裹,令其安睡,睡醒了就哭,哭完了又睡,聽其自然,不要動他,對其身體發育有利。哭則清氣升,哭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鍛煉肺活量,同時按摩臟腑。睡是濁氣下降,讓胸腹之間氣血貫通。小孩不愛哭,只有不是萎靡不振,吃飯睡覺都好,就沒有問題。

3.小兒呼吸肌不發達,肺活量小,因此呼吸頻率高,是正常的。

4.新生兒特殊生理現象(正常,非病態,不要當疾病處理):

一、「螳螂子」,又名頰脂體——口腔內部、兩臉頰部有增厚的脂肪墊,有助於胎兒吮吸奶。螳螂子會自然萎縮,不需要特別割除。提醒家長,不要把它當做一種不好的畸形來處理,若割掉,易引起敗血,感染。

二、「馬牙」,上皮珠或粘液珠,牙齦上出現白色小點。不用管他,2個星期左右會自然消失。

三、乳房腫脹,受母體雌激素、孕激素等影響,一般2-3周自動消失。

四、假月經,女嬰受母體雌激素影響,在生5-7天內會出現陰道血性分泌物,2-3天後會消失。

五、新生兒黃疸,常出現第2-4天,皮膚眼睛等處,快的話,十天之內消失;慢的話,持續一個月,皮膚有點泛黃如橘子皮色。早產兒生理性黃疸退得比較慢。

六、生理性體重下降。4天後體重回升,7-10天左右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之後慢慢增加體重。

七、脫水熱。因為小兒控制體溫調節的中樞神經系統不發達,伴隨著脫水,體溫升高,有可能出現39到40度的體溫,不用管它,只要喂足了奶和水,體溫自動下降。常發生在出生2-4天,只要補足體液,很快就會消失。部分兒童會出現脫水熱。

*新生兒臍部護理劑日常清潔衛生

1.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件事:清理口腔內的胎毒(羊水、胎糞、黏液)。

2.第二件事:拍屁股或腳後跟,讓其哭。

3.清潔眼睛耳朵等部位。用一次性棉簽沾淡鹽水或稀釋後的醫用酒精。皮膚皺褶,及前後二陰,重點清潔。

4.小兒洗澡:古法出生前三天不洗,第三天洗,為「洗三」的習俗。現在通常的做法是小兒出生後第二天早上就開始洗。

一、洗澡水溫度,比小兒體溫稍高一點點,不要太涼。不要讓水直接浸泡臍部,以免引起「臍風」。古代很多小孩死於「臍風」,即臍部感染,因當時消毒環境不好,容易引起臍風、臍濕,然後臍瘡。洗後塗爽身粉或植物油,潤澤皮膚。

二、周圍環境保暖:室溫22-24度,濕度55%-65%。

三、新生兒夏天天天洗澡,冬天可不那麼頻繁。

5.新生兒臍部要保持清潔、乾燥;平常要注意五官及體表皮膚黏膜的清潔護理。

6.新生兒衣著要點:

衣服溫度要適宜,不能涼(冬天衣服要捂熱,再給小兒穿),夏天不能穿太多,要防暑降溫;透氣、舒適、柔軟,最好用棉布;衣服上不宜有紐扣,防止吞咽;不能用鬆緊帶,會勒著身體,常用系帶或小拉鏈,常穿連體衣服;傳統服裝,夏天穿肚兜,蓋住心、臟腑、肚臍,防止受風寒,四肢也可以活動開,不至於產生暑熱;冬天放在襁褓里,就是用布包起來,鬆緊適宜,太緊會影響小孩活動,太松容易踢開;

7.紙尿褲和傳統尿布哪個更好?

傳統尿布更適合嬰幼兒。(紙尿褲透氣不好,容易產生濕熱,滋生細菌,引起皮膚病。導致小孩紅臀,屁股發紅,甚至大腿根部出現紅色疹子)

part4 新生兒體質特徵

1.孩子為稚陰稚陽之體。 中醫「陰」指有形的物質,如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臟六腑、組織細胞等;「陽」指物質的功能性和運動性,一些臟腑的生理功能等等,為無形之氣。陽是形容萬物欣欣向榮、向上的狀態;「稚」為稚嫩,即不完善,小兒消化、呼吸、心跳等功能比成人弱。

2.兒童用藥特點:用量偏少;葯勁比較弱,偏性不大,不用猛葯;藥味不多。小孩如小苗,要和風細雨調養,而不能狂風暴雨;最好用食療、推拿、按摩等天然方法。

3.每個孩子在健康狀態下,身體都是陰陽平衡的。

4.孩子會自我建立穩定系統,比大人快。

小孩有一點點病,會通過呼吸或睡眠來調整,或自己會拒絕吃某些不好消化的飲食來調節,特別是發熱性疾病的時候,自己安靜下來,休息,把身體恢復。孩子越幼小,自愈能力越強。人老,自愈能力變弱,中醫治療的基本原理是幫助身體的自愈能力恢復!

5.小孩自愈能力特點:

得病來得非常快,自愈也快!(如小孩下午有些發燒的苗頭,晚上就蹦到40度,家長會嚇蒙,但退燒也非常快,一兩天後自然就退燒,這和成人不一樣,成人3-4天才退燒。)

如果發燒超過37.5度,就醫確定病因,要麼食療要麼藥物或推拿等;超過39度,一定要降溫,以免損傷大腦神經系統,使用退燒藥,否則容易高燒抽搐。

6.身體發育是否到位:如1歲,身高應多少,體重應多少,應該會站了,簡單單詞會說了。

虛,是不平衡的狀態。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發熱為邪實。比如剛開始感冒,實證表現:體溫升高,鼻翼扇動、嗓子裡面有濕羅音,痰鳴等。小孩體質不好,很快轉化成虛症。虛症:神色萎靡、四肢冰涼、臉色蒼白。體質不好有虛症。體質好,自愈能力強,自己喝些水,休息幾天就好。

7.小孩的純陽體質特點:1).生機旺盛,新陳代謝快;2)得了病容易化熱.

8.小孩體質和老人體質的對比:

一、孩子手腳紅撲撲、暖暖的,放在冰天雪地玩,手腳都發熱,這是陽氣充足的表現;老人怕冷,喜歡把自己包嚴實,是因為氣血虛弱,局部有寒凝,氣血不通暢。小孩除非高燒驚厥,手腳會涼,其他情況,涼的很少。

二、小孩經絡通暢、筋骨柔軟,摔跟頭摔不壞,不會輕易骨折、扭著筋、關節錯位;老人身體僵硬,跌倒易骨折。

8.解決小兒發熱的推拿方法——推「天河水」(手法見視頻)100-200下:清肺熱。平時不用推,上火時再推,平時可以用「捏脊」的方法(手法見視頻),脾胃有問題,捏脊重點捏下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堂
老中醫健康養生
中醫養生的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 春季養生茶
中醫按摩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春季美容養生
中醫夏季養生
【中醫養生】三春養生各不同
中醫養生,健康之本
老中醫:艾灸養生和中藥香囊(一)
中醫健康養生學
筋骨堂養生:中醫養生之道 養健康人生
中醫養生:中醫補腎養生方法大全
「御珍堂養生」石家莊人冬天健康養生的秘密,中醫教你怎樣養生
健康知識: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到底什麼是中醫養生,中醫養生的四大原則
略談中醫養生
中醫治本與養生
中醫養生之「疏泄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