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來自印度的梵音:笈多王朝佛教藝術

來自印度的梵音:笈多王朝佛教藝術

400-700年是中印兩國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印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 320-6世紀初)是印度歷史上少見的統一大王朝時期,其文學、舞蹈、藝術、科技了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笈多諸王信仰印度教,但並不排斥佛教和耆那教。它繼承印度文化傳統,創造了印度美術模式和印度的美學理想,其藝術創作成為古典美術的高峰,並形成多個藝術中心。笈多藝術透過絲綢之路進入中亞和中國,通過海路進入東南亞,來到中國,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繪畫與雕塑藝術的發展。這是中印兩大文明間一次深遠的宗教、文化與藝術的互動。 在中國,這一時間段屬於南北朝至唐初時期,從五胡十六國時代開始,到南北朝格局形成,不同民族登上歷史舞台,形成大割據、大融合和文化多樣性的紛亂時代,最終走向隋唐大一統。中國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迅猛了發展,與國家政權和世俗信仰的結合日趨深化,與此同時,中國佛教藝術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基礎上,開始加速本土化的進程,為中國藝術的成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盛唐藝術的先聲。 同樣在這一時期,中國最著名的三位求法高僧遊學印度,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跡,至今仍為兩國人民所津津樂道,他們就是東晉法顯(334-422年,399-413年訪問印度)、唐玄奘(602-664年,625-645訪問印度),唐義凈(635-713年,671-695訪問印度)。他們在笈多王朝與後笈多時期到達印度,他們的遊記被西方學者稱為「照亮印度歷史黑暗」的重要著作。

|笈多藝術的出現|

4世紀,北部印度地區基本籠罩在貴霜王朝異族藝術的氛圍下,笈多王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藝術風格的創立還要假以時日。這一時期的石刻造像身體孔武有力,身姿直挺,表情肅穆,氣勢威嚴,袈裟肥大,衣褶重疊,感覺袈裟厚重。不過,新的笈多樣式已經初露端倪,最明顯的特徵是:佛陀像由犍陀羅式的波浪髮髻或者貴霜式光滑肉髻變成了真正的螺發。這種螺發後來成為笈多藝術造像的標誌之一。

菩薩像

3-4世紀 片岩

高87.5厘米 寬36.5厘米 厚14厘米

出自巴基斯坦犍陀羅

現藏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威爾士王子博物館

這是一件犍陀羅風格的雕像,表現悉達多出家之前還是太子時的形象,因此稱為菩薩像,這類形象也是犍陀羅藝術中最愛表現的雕像之一。這尊雕刻是犍陀羅印度王者式菩薩像的典型,眉毛下垂,眼睛大睜,薄唇緊閉,唇上有鬍髭。頭上纏有印度王子的攢花頭巾,束成高聳漂亮的花結。佩戴精美的項圈,臂釧、手鐲、戒指,胸前垂下的百索縷護符裝飾有對鹿銜環。他左手叉腰,右手施無畏印,顯得英姿勃勃,風度翩翩。從左肩披下的衣帛纏繞全身,下身穿著衣裙,質地厚重,類似羅馬長袍的衣料,雙腳已殘。袒露的肩膀,胸部、腹部和手足的肌肉光滑、細膩而精妙。

佛坐像

4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30厘米 寬20厘米 厚7厘米

出自北方邦舍衛城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國立博物館

這件佛像以淺黃色的砂岩雕刻而成,具有笈多馬圖拉樣式的藝術風格。佛像面部長圓,長長的眉毛下垂,雙眼圓睜,下嘴唇略厚,頭髮為規整的螺發,有肉髻,右手施無畏印,手掌部分殘毀,掌心有一圓輪,左臂已殘。佛像身穿通肩袈裟,袈裟樣式可見犍陀羅遺風,但是變得輕薄貼體。雙腿結跏趺坐於台座上,台座兩端各有一隻站立獅子,面向正前方。台座中央有一尊結禪定印的坐佛,兩側各有兩位侍立人物。台座底部有一排題記。

佛立像

4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71厘米 寬35.5厘米 厚19.5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尊佛立像以淺黃色砂岩雕成,具有笈多薩爾納特藝術樣式的特點。像面部長圓,眉弓高挑,眉間有白毫,眼睛半閉,鼻樑挺直,嘴唇肥厚,頭髮為規整的螺發,有肉髻。頭後原有華麗碩大的頭光,已殘。身穿通肩袈裟,單薄透明,軀體輪廓清晰可見,腰間系帶在左側打結;右手施無畏印,掌心有法輪,左手執袈裟衣角,雙腳跣足立在一塊帶矮靠背的樸素石板上。

|笈多時期雕塑藝術的繁榮|

5世紀以來,笈多王朝形成多個藝術中心,其中以摩菟羅(Mathura)的影響力最大。笈多王朝時期創立了印度古典主義的美學標準被普通運用於藝術創作中,尤其是佛教,氣質沉靜,彷彿處於深度冥想、自我精神觀照之中,完全是智慧超然的形象。袈裟緊貼身體,輪廓畢現,完全沒有衣褶,或者有均勻的條棱狀衣褶。胴體年青而柔軟、肌肉勻稱,符合印度古典主義的人體美學標準。這一時期陶質造像和銅造像也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以摩菟羅和薩爾納特為代表的風格成為笈多藝術的象徵,影響直達中國。

佛立像

4世紀晚期至5世紀早期 紅砂岩

高149厘米 寬65厘米 厚30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

笈多時代的佛像雕刻,在繼承貴霜時代的犍陀羅、馬圖拉和阿馬拉瓦蒂佛像雕刻傳統的基礎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在高貴單純的肉體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寧靜精神,精神美成為肉體美的內在靈魂,肉體美成為精神美的直接表現,達到了高度平衡、和諧、統一的境界,代表著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在笈多時代的兩大雕刻藝術中心馬圖拉和薩爾納特,分別創造出了笈多式佛像的兩種地方樣式——馬圖拉樣式的「濕衣佛像」和薩爾納特樣式的 「裸體佛像」。這尊佛像就是典型的笈多時期馬圖拉樣式的 「濕衣佛像」。

這尊雕像是典型的笈多時期馬圖拉樣式的「濕衣佛像」。佛像有著印度人的面容,臉型橢圓;眉毛細長,眼睛半閉,眼帘低垂,帶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唇寬厚,略帶微笑。頂上肉髫是一圈圈排列整齊的右旋螺發。頭後有碩大華麗的光環。佛像身穿半透明通肩式僧衣,從雙肩垂下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衣紋纖細如絲,彷彿微風吹皺了池水,逐層盪開了一圈圈輕波波動的漣漪。這薄紗般的僧衣緊貼在身體上,好像被水浸濕了一樣半透明,可以看見衣服裡面身體的輪廓,構成了一種朦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佛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執僧衣一角,雙足跣立於一塊有靠背的石板上,正面有兩行題記。

門柱

5世紀 紅砂岩

高135厘米 寬24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

柱子上半部分從上至下分成方形、圓柱形、多邊形等不同形狀的六段,分別裝飾卷草、蓮瓣、獸面、聯珠等不同的紋飾。下方為站立的雅穆娜女神像,站在一隻動物身上。最下方為植物花紋圍繞的基座。

佛頭

5世紀 紅砂岩

高55厘米 寬30厘米 厚43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嘎穆達提拉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件佛陀頭像具是笈多時代馬圖拉樣式佛像頭部造型的一般特徵。佛像的面容儘管按照三十二相的規定加以抽象化或程式化了,但一望便知仍是印度人特有的相貌。臉型更顯橢圓,頂上肉髻覆蓋著一圈圈排列整齊的右旋螺發。弓形的長眉,半閉下垂沉思冥想的眼瞼,筆直的鼻樑之下的人中、下嘴唇異常肥厚的嘴唇均以凸起的稜線刻畫。拉長的矩形耳垂與頸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規定。

佛頭

5世紀 紅砂岩

高27厘米 寬20厘米 厚20厘米

出自北方邦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件佛陀頭像具是笈多時代馬圖拉樣式佛像頭部造型的一般特徵。臉型橢圓,線條柔和,頭上有排列整齊的一圈圈右旋螺發,上面有肉髻。眉毛呈倒八字高高挑起後下垂,雙眉間有右旋的白毫;眼瞼半閉,下面陰刻出了眼珠,鼻尖略殘,下嘴唇異常肥厚,具有印度人的面容特點。拉長的矩形耳垂與頸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規定。

佛立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112厘米 寬63厘米 厚28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賈瑪爾普爾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件塑像頭部已佚,發現於印度北方邦馬圖拉賈瑪爾普爾,與著名的五世紀上半葉由笈多雕塑家丁納(Dinna)雕造的馬圖拉佛陀立像出自同一地點,完全也完全類似,因此應該也屬於同一時期,也許原先供奉於同一座寺院。

這種佛像的典型特徵就是通肩袈裟如濕衣狀,因此也被稱為「濕衣佛像」,單薄的通肩式僧衣覆蓋全身, 以弧狀平行細線刻劃的流水般波動的衣紋緊貼身體,半透明的薄衣猶如被水浸濕,衣內的肌肉和腰帶隱約可見。右手已佚,左手持僧衣下擺的褶邊。雙腳也已殘。

濕婆殘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20厘米 寬25厘米 厚15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雕像僅存頭部和肩部,胸部以下部分已佚。濕婆額上有第三隻眼,頭上有精緻的髮式和裝飾,戴有大耳環和項鏈。

俱毗羅

4世紀 紅砂岩

高60厘米 寬41厘米 厚15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尊雕像一面二臂,面部豐滿圓潤,線條柔和,大腹便便蹲坐在一塊石塊上,右手拿酒杯,左手似乎拿著一個水果。因此有學者將該尊像定為俱毗羅。俱毗羅原本是屬於印度本土民間信仰中的大地精靈群體,被視為葯叉、山精和羅剎之首,與他們一起守護大地的寶藏。在形象上,俱毗羅是一位大腹便便、身體笨重之神,象徵著康樂幸福。

他佩戴有耳環、項鏈和臂釧,項鏈和臂釧上裝飾有精美的寶石; 頭後有樸素的圓形頭光,腳下有底座,底座上刻有題記,筆法古拙,但也有學者根據底座上的題記認為該尊像是與太陽神有關的夜叉。

佛頭

5世紀 紅砂岩

高32厘米 寬20.5厘米 厚23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件佛頭因為有肉髻方可辨認其為佛像,不過從其髮髻和眼睛的表現方式來看明顯受到印度教造像的影響。頭髮是整齊的捲髮,有肉髻,眉弓高挑,眼睛半閉,刻出眼珠,鼻樑挺直,鼻端略殘,嘴唇上方有鬍髭,嘴角略帶微笑。面部表情顯得剛直硬朗,勇武有力,缺少了些沉思冥想的表情。

菩薩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44.5厘米 寬31厘米 厚20.5厘米

出自北方邦薩爾納特瓦拉納西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大乘佛教時期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菩薩,菩薩是佛陀慈悲的化身,本已臻佛境,但為了救度眾生而推遲自己進入涅槃的時間,充當人與佛之間的媒介或舟輯,把眾生從此岸的生死苦海拯救到彼岸的極樂世界。

4世紀初葉,笈多王朝(約320-550年)從北印度比哈爾一帶的古國摩揭陀崛起,繼孔雀王朝之後,建立了印度人統一的大帝國。笈多王朝二百餘年的政治統一帶來了印度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等古典文化的全面繁榮,佛教藝術也進入鼎盛時期。笈多時代的佛像雕刻在繼承貴霜時代佛像雕刻傳統的基礎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出了代表印度古典主義藝術最高成就的笈多式佛像,出現了馬圖拉和薩爾納特兩大雕刻藝術中心。

這尊菩薩像出自北印度笈多時期著名的佛教雕刻藝術中心——薩爾納特,以當地獨具特色的紅砂岩製成。像呈現青年面相,面部具有印度人特徵,臉型橢圓,面頰飽滿;眉毛細長呈倒八字形向上挑起,眼睛半閉,眼帘低垂,帶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唇尤其下唇肥厚,嘴角微笑自然;耳垂拉長成矩形,下巴圓潤豐滿;頸部出現三道明顯的褶痕,是佛的三十二瑞相之一「頸部三折」;頭上髮髻是排列整齊的髮辮,高高束起,是當時印度苦行者的髮式,另有三縷髮辮垂在兩肩;上身袒露,左肩披有仁獸皮,據說仁獸形似山羊,天性慈悲,常救人於危難,在造像中多用於觀音和彌勒菩薩。像的雙臂和下半身已佚,頭光也殘缺不全,但可辨大體呈橢圓形,邊緣有一周寬邊菱形卷草紋裝飾圖案。

怪獸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92.5厘米 寬55厘米 厚14厘米

出自北方邦薩爾納特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這種動物融合了獅子、馬、羊等多種動物的特徵,是幻想出來的一種怪獸。它有多種形式表現,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題材,常被用於寺廟中,出現在重要神祗或門口的兩側。怪獸的背上有個武士,一隻腳踩在怪獸背上,右手前伸執劍,左手上舉握執飄帶端頭;怪獸的左前腳下也有一個武士,右手上舉執短劍抵住怪獸的前腳,左手正奮力抓住怪獸的尾巴,身體前傾半躺在地,似乎正在使出渾身力量努力馴服這頭怪獸。怪獸的頭部一般雕刻得像牛頭,眼睛突出,嘴巴張開,頭上長的角似羊角,背部似馬背,尾巴似牛尾。背上的武士捲髮中分,佩有耳環、項鏈和手鐲,腰系短裙;腳下的武士雙眼圓睜,眉頭緊鎖,面目表情生動,髮式略有不同。

此類題材通常雕刻的就是這種武士正在攻擊怪獸或騎在怪獸身上的場景,表現的是對野性的抵制和馴服,標誌性執物是知識之劍和公平之盾,通常作為武器拿在武士手中。

佛立像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119厘米 寬43.18厘米 厚22.86 厘米

出自北方邦薩爾納特

現藏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件雕像也是笈多薩爾納特樣式的「裸體佛像」,眼睛下視,鼻樑挺直,表情沉思冥想,耳大垂肩,頸下有三道。通肩僧衣恍若透明,僅在領口、袖口和下擺邊緣依稀可辨几絲透明衣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僧衣下擺衣角;雙腿直立,略為分開,腳踝以下部分已殘。頭後碩大華麗的頭光也已殘,頭光上方有粗大的桿柄支撐的厚重傘蓋。

彌勒菩薩像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65.58厘米 寬33.02厘米 厚12.7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尊雕像面部方圓,身材纖細。眉毛呈倒八字形,眼睛半閉,鼻樑挺直,下唇略厚,大耳垂肩,表情嚴肅作深思狀;頭髮中分先橫梳再豎梳,束扎結髻,頂部中央有一個凈瓶。右手上彎捏念珠,左手下伸執凈瓶,可知他的身份是彌勒菩薩。上身在左肩斜搭有一塊獸皮,自左肩斜披有一條簡單的大花環垂到膝蓋上方;腰間系有帶,左腿左側捲起的衣褶可以判斷下身穿有裙子。

騎怪獸像

5世紀晚期 淺黃色砂岩

高86.36厘米 寬55.88厘米 厚12.7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種動物融合了獅子、馬、羊等多種動物的特徵,是幻想出來的一種怪獸。它有多種形式表現,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題材,常被用於寺廟中,出現在重要神祗或門口的兩側。怪獸的背上有個武士,跪騎在怪獸背上,左手抓住怪獸的角,右手當腰執劍;怪獸的右前腳下也有一個武士,左手上舉彎過頭頂,右手前伸劍,劍尖直抵怪獸的前腳,怪獸的尾巴纏在武士腰上。這兩名武士一上一下似乎正在使出渾身力量合力馴服這頭怪獸。 怪獸的頭部雕刻得像牛頭,眼睛突出,嘴巴張開,頭上長的角似羊角,背部似馬背,尾巴似牛尾。背上的武士捲髮中分,佩有耳環、項鏈和手鐲,腰系短裙;兩名武士雙眼圓睜,眉頭緊鎖,面目表情生動,髮式略有不同。

此類題材通常雕刻的就是這種武士正在攻擊怪獸或騎在怪獸身上的場景,表現的是對野性的抵制和馴服,標誌性執物是知識之劍和公平之盾,通常作為武器拿在武士手中。

佛頭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15.27厘米 寬10.16厘米 厚10.1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是一件典型的笈多薩爾納特樣式的佛頭,面部橢圓,長眉呈倒八字形,雙眉幾乎在鼻樑處相相接,眼睛半閉,表情沉思,鼻子已殘,下嘴唇略厚並塗紅。頭髮是排列整齊的右旋螺發,有肉髻。

佛立像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99.06厘米 寬17.78厘米 厚35.5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件雕像也是薩爾納特樣式的佛像。佛站立在舟形的大背光內,背光邊緣有一周連弧紋和連珠紋。佛像面部橢圓,眼帘低垂,表情寧靜安祥,頭上螺發整齊,有肉髻,身穿通肩僧衣,幾乎完全透明,顯露出勻稱欣長的身材。右手自然下垂施與願印,指間有蹼,手掌和掌心的手紋比較寫實,左手已殘,原應握執僧衣下擺的衣角。大耳垂肩、頸下有三道、指間有蹼均是佛的三十二瑞相特徵。

彌勒菩薩像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137厘米 寬68.58厘米 厚27.94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彌勒佛是未來佛,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降臨人間的佛。在降世之前,彌勒佛居住在兜率天宮等待下凡,這時稱為菩薩。後來大乘佛教中,彌勒菩薩是非常重要的菩薩之一,受到單獨的崇拜。

這件彌勒菩薩像雙手和膝蓋以下部分已殘。橢圓形的臉龐飽滿圓潤,眉毛高挑,眼睛半閉,鼻子和嘴巴略殘,頭髮梳成苦行者的髮髻,粗粗的髮絲如枝椏狀垂在雙肩,頭頂中央有一位坐佛,已殘,但可辨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結禪定印,是為不空成就佛,據此判斷該尊像為彌勒菩薩。全身未見佩戴裝飾,上身斜披寬寬的帛帶,下身穿裙,腰間系帶,在左腿上垂下道道衣褶。

樂人像拱門構件

5世紀 石灰岩

高124厘米 寬70厘米 厚22厘米

出自拉賈斯坦邦科塔穆昆達羅

現藏拉賈斯坦邦科塔政府博物館

這件雕刻最初是穆昆達羅地區某座寺廟內部的窗戶裝飾構件,顯示了藝術家非凡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件雕刻大致呈「山」字形,右側部分已殘,中央內凹刻有一個圓,圓的四周環繞著繁茂交錯的卷草紋,兩側下方各有一隻摩羯魚仰頭口吐花,十分生動。內凹的圓內浮雕一位樂人,側身悠閑地坐在石墊上,懷中抱著鼓,右手執短棒,似在傾情演奏,樂人表情閑適專註,頭部略頷,螺發規整、腰肢扭轉,與圓外側生動的摩羯魚相映成趣。

門柱

5世紀 紅砂岩

高137厘米 寬28厘米 厚25厘米

出自北方邦阿拉阿巴德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

這件雕刻呈豎長條形,上部刻有三列連續的棕葉紋、蓮花紋和卷草紋,底部的尖拱門內刻有濕婆站像。濕婆呈溫和相,一面二臂,頭髮束成苦行者髮髻,前面似乎裝飾有骷髏冠,耳朵佩戴的耳環一大一小,暗示著雌雄雙體。從右肩斜披祭祀繩,左手拿碗,右臂悠閑地搭在站立在其右側的脅侍頭上;腰間束有寬頻,裹有薄紗短裙,男根隱約可見。站立在其旁側的侍者身體矮小得多,面向濕婆一側站立,左手上舉攀繞著濕婆的手臂,右手當腰放置,穿有與濕婆類似的薄紗短裙。

愛侶像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30厘米 寬18厘米 厚13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

現藏北方邦瓦拉納西巴哈拉特卡拉巴萬美術館

這件雕刻原應為門柱的一部分,上面裝飾有成對出現的愛侶。上方的一對愛侶均有著獨特繁複的高髮髻,均四分之三側面站立,看向其左側。男尊胯上系有厚重的寬頻,在左腿處打結,女神下身穿斜紋長裙,女尊站在男尊的身後。每對愛侶之間有基座相隔,下面的一對愛侶僅存胸以上部分,面對面站立,男尊將右臂搭在女尊右肩上,神態親密自然。

婆蘇提婆、耶蘇達和克里希納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62厘米 寬80厘米 厚17厘米

出自比哈爾

現藏北方邦瓦拉納西印度美術館

這尊雕像的題材來自《訶利世系》(Hariva??a)里記載的印度著名的克里希納的神話故事。克里希納是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因為有預言說邪惡殘暴的摩荼羅國王坎薩(Kamsa)將被他堂弟婆蘇提婆(Vesudeva)的第八個兒子殺死,於是坎薩把堂弟婆蘇提婆和弟媳提婆吉(Devaki)關進監獄之中。為了保全剛生下的第八個兒子克里希納,提婆吉和婆蘇提婆將新生的嬰兒送至獄外,與與牧人南達(Nanda)的妻子耶蘇達(Yasoda)剛剛生下的女兒交換,從此克里希納寄養在南達家。長大後克里希納殺死了國王坎薩,從獄中救出了父母。

印度笈多時期,羅摩和克里希納形式的毗濕奴崇拜非常流行。這尊雕像表現的就是婆蘇提婆將剛誕下的嬰兒克里希納與耶蘇達交換孩子的情景。

愛侶像

5世紀 砂岩

高34厘米 寬105厘米 厚24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奧克爾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從印度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人日常的都市生活,包括酒會,人們攜帶愛侶和舞者參加,這件砂岩雕刻或許就是佐證。

這件雕刻的內容可以分為三組,中央部分是一位時尚的都市人和他的愛侶正在飲酒作樂,他們以輕鬆休閑的姿勢坐在矮座上,男人的左手擁抱著他的愛人,右手可能拿著酒杯,他的頭髮散開,顯出美麗的髮捲,耳朵戴著厚重的耳飾,頸部戴有單串珠鏈。女人溫柔地靠在男子身上,右手放在他疊起的左腿上,左手拿著一件東西,可能是扇子。她的身上裝飾華麗,精緻繁複的髮式,圓圓的耳環,珠子串起的項鏈,一條細細的珠鏈交叉繞過她豐滿的乳房,胳膊上有臂釧,腕飾,環繞著圓潤的腰肢有一圈精緻的腰帶。

她的右側有另一對愛侶,旁邊還有一位女侍者。中央的女人個子高大,比例勻稱,身上的裝飾也是極盡奢華。她的左手放在臀部,右手誇張地舉在空中。她左側的男人右手放在她肩上,左手拿著她滑脫的披巾。女人和侍者有著同樣的站姿,左腿支撐身體的重量,右腿交叉於前。

雕刻的左側可以看到活力四射的樂舞場景。中央的舞者在她四名女伴的伴樂下正翩翩起舞。最左側的女性手裡拿著一個雙面鼓,另一位女性在有節奏地擊鈸。舞者穿著短裙,裝飾很少,髮式簡潔,圓形的耳環,手鐲和踝環,沒有穿戴其它女性常見的裝飾性腰帶和傳統的低腰裙,她的腰帶更類似男性的。由此推測她可能是一名外國女性或是一名太監。另外的四個女性身上豐富的笈多風格的典型裝飾,精緻的髮式,珠串的項鏈、腰帶、臂釧和踝環。

佛立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153厘米 寬55厘米 厚33厘米

出自北方邦坎普爾白吉爾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

這件佛像具有笈多薩爾納特藝術樣式的特點。佛像面部長圓,長長的眉毛呈弓形,眉間有白毫,鼻尖殘毀,嘴唇肥厚,頭髮為規整的螺發,有肉髻。身穿通肩袈裟,領部多道平行紋略呈V形,腰間系帶在左側打結,袈裟恍如透明,身體輪廓畢現。右手已殘,原來應施無畏印,左手執袈裟衣角。頭後原有華麗碩大的頭光,已殘,雙腳也已殘。

耆那教第22祖尼密那它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63厘米 寬30厘米 厚17厘米

出自馬圖拉·坎卡利提拉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

耆那教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獨立的信仰和哲學,主張禁慾,不持任何財產,甚至行乞用具和衣服都不應擁有,因此造像多為裸體,胸前有標誌性符號「吉祥海雲」。耆那教不講究信奉神,但崇拜24祖。

這尊雕像雕的是耆那教第22代祖師那米那他,以帶斑點的紅砂岩雕刻而成。主尊像完全裸體,面部橢圓飽滿,雙眼圓睜,嘴巴小巧,頭髮為規整的螺發,肉髻不明顯,頸下有三道,胸前有「吉祥海雲」符號。雙臂自然下垂,雙腿跣足直立,生殖器清晰可見。頭後陰線刻有碩大的頭光,裡面裝飾多重蓮瓣紋;頭光上方兩角有兩位飛天,均雙手持蔓;主尊兩側有兩位體量較小的侍者,站立在基座上,下方兩腳側各有兩位跪拜供養人。最下方主尊站立的基座上正面中央雕刻一圓輪,兩邊各有一面禪定印坐姿人物和一隻動物。儘管該尊造像的題材為耆那教的祖師,但是在造像樣式上與馬圖拉薩爾納特佛像有許多相似的特點。

羅什曼那毀容首哩薄那迦像

5-6世紀 紅砂岩

高80厘米 寬88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奧克爾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這幅雕刻來自代奧克爾有名的達薩萬塔拉廟(Dasavatara)的階狀底座,屬於較為大型的雕刻之一,表現的是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故事場景。根據史詩的記載,拘薩羅國的國王十車王的長子羅摩被流放到森林,賢妻悉多(Sita)和弟弟羅什曼那(Laksmana)執意追隨。在林中,楞伽城魔王拉瓦那(Ravana)的妹妹、羅剎女首哩薄那迦(Surpanakha)愛上了羅摩,羅摩拒絕了她,說他已經結婚,於是把她轉介紹給了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也唾棄她,她懷疑羅什曼那也愛上了悉多,就對悉多發起了攻擊,要吃掉悉多。羅什曼那一怒之下割掉了她的鼻子、耳朵和乳房。她逃往楞伽城,慫恿拉瓦那來劫走了悉多。

這幅雕刻表現的是羅什曼那毀掉首哩薄那迦容顏的場景。上方的蔓生植物表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森林中,左側站立的人物是羅什曼那,左手抓住羅剎女首哩薄那迦的頭髮,右手上舉拿著一把劍,割掉了她的耳朵、鼻子。石刻右側坐著的人物背後背有裝滿箭的箭囊,臂彎豎著勁弓,他是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羅摩,羅摩和羅什曼那中間站著的女性是悉多。

石刻雕造精緻,藝術家創造性地用一幅特定的場景表現了他的思想。男性人物身材欣長、胸前穿著交叉盔甲帶,表明他們的身份屬於剎帝利階層/武士階層,頭髮上束打結,是當時流行的苦行者的髮式,耳垂因曾佩戴沉重的耳飾而變得拉長;女性體態豐滿,髮式規整獨特,這些都是笈多藝術的突出特點。

提婆吉和婆蘇提婆像

5-6世紀 紅砂岩

高72厘米 寬51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奧克爾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這尊雕像的題材來自《訶利世系》(Hariva??a)里記載的印度著名的克里希納(Kri?na,意為黑色的神,也譯為黑天)的神話故事。《訶利世系》是印度古代一部往世書類型的長詩,敘述了黑天的世系,被認為是崇拜黑天的經典,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無窮的素材來源。

克里希納是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因為有預言說邪惡殘暴的馬圖拉國王坎薩(Kamsa)將被他堂弟婆蘇提婆(Vesudeva)的第八個兒子殺死, 於是坎薩把堂弟婆蘇提婆和弟媳提婆吉(Devaki)關進監獄之中。提婆吉生下的六個兒子都被國王坎薩殺死,第七個兒子羅摩(Rama,也是毗濕奴的第七個化身)通過神力轉移到婆蘇提婆在獄外的一個妻子的子宮裡,得以降生,免遭厄運。第八個兒子克里希納剛生下就由婆蘇提婆藉助嬰兒神力被送至獄外,到戈古羅(Gokula)村與牧人南達(Nanda)的妻子耶蘇達(Yasoda)剛剛生下的女兒交換, 從此克里希納寄養在南達家。長大後克里希納殺死了國王坎薩,從獄中救出了父母。

印度笈多時期,羅摩和克里希納形式的毗濕奴崇拜非常流行。這尊雕像表現的就是提婆吉將剛誕下的嬰兒克里希納交給丈夫婆蘇提婆送至獄外的場景。人物的雕刻具有笈多藝術的典型特點,女性健康豐滿,男性結實健碩。提婆吉呈站姿,捲曲的頭髮盤在頭頂,戴有耳環、項鏈、臂釧、腕飾、腳飾等,身穿薄透的印度沙麗,一手托著嬰兒的頭部,正在向丈夫遞交。婆蘇提婆上身袒露,下身穿的腰裙以陰線刻的形式表現,繁複的頭飾和腰間系著的寬厚的腰帶都具有笈多時期的特點。他正雙手捧接妻子交給他的嬰兒。該像保存較好,完美地表現了克里希納傳說中的故事場景之一。

愛侶像

5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26.5厘米 寬18厘米 厚13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

現藏北方邦瓦拉納西印度美術館

這件雕刻原來應為門柱的一部分,上面裝飾有成對出現的愛侶。上方浮雕有一對愛侶,其中男子站在左側,女子站在右側,男子的右手握著女子的左手,男子的左手摟著女子的左肩,女子頭部向後看向男子。這對愛侶下方有一基座,再下又有一對愛侶,女子的右臂搭在男子的左肩,男子右手當腰而放,女子右腳抬起放在左腿後,似乎將整個身體的重心斜靠在男子身上,這兩對愛侶均神態動作親密。

迦那像

5-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47厘米 寬37厘米 厚19厘米

出自北方邦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迦那(Ga?a)是諸神的調皮小矮人侍從,一般追隨的是濕婆。他常見的形象是肥胖的侏儒形象,是笈多雕刻中喜歡錶現的題材。儘管神話中將迦那認為是濕婆的兩個兒子塞犍陀(Skanda)和迦納什(Ga?e?a)的玩伴兒,但亦有文本說他是為濕婆和妻子波哩婆提(Pārvatī)提供音樂娛樂的。

這尊迦那像面帶微笑、盤腿坐在一個有靠背的厚石板上,上身袒露,腰間系有帶,表明下身穿有衣服,佩有單串珍珠項鏈、臂釧和手鐲,是笈多時期的典型裝飾;雙手於胸前捧壺,是迦那的標誌性執物;頭髮編成典型的笈多捲兒呈傘狀蓬鬆,類似一個假髮套。儘管目前尚不清楚這種雕像的起源,但是其厚重的耳環是印度北方邦笈多時期泥塑造像常見的特徵。這尊迦那像比例協調,姿態自然,像是正在體驗冥修帶來的極樂,是此類作品中的精品。

門柱

5世紀-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104.14厘米 寬43.18厘米 厚27.94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件雕刻是笈多時期典型的門柱雕刻,原來可能是屬於薩爾納特的某座大型建築,已殘,現存的是當時左側門柱的下半部分。門柱的下部雕刻有一個尖拱形龕,裡面站著守門神和他的配偶,上面是豎排的帶狀裝飾,共有三排,最左側一排是成對出現的愛侶像或其它對像,中間是一排單體像,最右側一排是卷草紋裝飾。下方龕中的守門神面頰飽滿,眉弓高挑,眼睛低垂,頭部微頷,表情寧靜平和,佩戴有笈多時期常見的裝飾,耳環、雙股珍珠項鏈和臂釧;頭式較為特別,頭髮整齊上梳,頭上戴有花冠,花冠中間有一個三角形花卉裝飾,頭頂一個兩層螺髮捲兒髮髻。左手上彎執蓮花,右臂搭在站在其右側的配偶的肩上,右手撫摸其配偶的乳房。他的配偶身量比他小得多,也有著精美而繁複的髮式,戴著厚重的耳環、項鏈,披有帛帶,下身穿長裙,腰間系帶。兩者都略呈三道彎姿勢站立。

供養塔上的佛像

5-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30.48厘米 寬15.24厘米 厚25.54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件小型的佛塔前面浮雕有一件結說法印的佛像,原先可能是供僧人或居士個人禮拜所用。微型的佛塔放置在一件完全盛放的仰蓮座上,塔基呈圓柱形的鼓狀,塔身呈覆缽狀,塔剎部分已經殘毀。正面浮雕的佛像雙手結說法印,身穿通肩僧衣,可見有陰線刻的平行U形紋,雙腿自然下垂坐在帶靠背的凳子上,腳下踩著蓮座,頭後有樸素的圓形頭光。

少女頭像

6世紀 陶

高18.4厘米 寬12.6厘米 厚11厘米

出自查謨-克什米爾邦阿克努爾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阿克努爾常常發現有大量有趣的孤立的頭像,種類也多得令人吃驚,這些頭像目前主要保存在孟買、新德里、拉合爾和卡拉奇等地,還有少數的保存在其它各地的博物館和藝術愛好者手中。印度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幾件阿克努爾的頭像。

這尊頭像表現的是一位貴族女性,有著優雅的髮式。她的眼睛半閉,似在出神,嘴唇輪廓分明,略為外翻,唇線曲折,口鼻距離較近,下巴圓潤,具有笈多時期的藝術特點。頭髮為呈規則排列的渦捲兒,中分線處有一圓孔,原來應該裝飾有寶石;耳垂有穿孔。頭部裝飾的尾端呈現摩羯魚狀,這種裝飾系受到了公元1-2世紀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的影響。

這件作品融合了來自印度東部的笈多藝術和西北地區希臘--羅馬影響的犍陀羅藝術的特徵,儘管笈多泥塑造像強調外表簡潔、儘可能減少裝飾,但是這尊阿克努爾頭像仍然表現出了對裝飾的偏好。

蓮花手菩薩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54厘米 寬27厘米 厚8厘米

出自北方邦薩爾納特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大乘佛教的萬神殿中,最受歡迎的觀音菩薩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手持蓮花的蓮花手菩薩就是其中的一種,同時他也是阿彌陀佛的心子。這尊像發現於印度那爛陀12號僧舍(Chaitya)遺址主殿北側的一個小殿中。

蓮花手菩薩的身體柔軟,略顯三折彎姿站立,身側長著一株生機勃勃的蓮花,菩薩左手扶著蓮莖,蓮花怒放在左肩側;右手施與願印,右手下方有一尊跪拜的女性,正雙手合什向菩薩頂禮。菩薩的頭髮排列整齊,向上束起,正前方有一尊阿彌陀佛小坐像,表明了其身份。菩薩站立在一個質樸的長方形石框中,頂部呈拱形。菩薩略顯扭轉的身體由右腳支撐,左腳側伸。上身袒露,下身穿著薄透的裙飾,僅在邊緣可見;腰間系帶,正前方打有衣結。身上的裝飾僅有頸部的項鏈,由雙層的珍珠和中間的墜子構成。菩薩的圓臉、厚唇、髮式、身軀、裝飾、服飾等都具有笈多時期藝術的典型特點。

威羅瓦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79厘米 寬38.1厘米 厚22.8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威羅瓦意為毀滅者,是濕婆的恐怖相,是從濕婆的怒氣中產生的可怕分身。在印度教中,他通常作為死者亡靈的守護者,與屍林有關。他也被認為是瓦拉納西城唯一的守護者。此外,他還是與密教性力派有關的一位重要神祗。不過這尊怖畏的印度教神像出現在古老的佛教聖地薩爾納特讓人覺得奇怪,他可能被吸收為佛教的一個守護神,被安放在古代某座佛教寺院的外圍位置。

這尊像左腿彎曲,右腿自然下垂,以舒適的姿態坐在一個石板台座上,左手扶三叉戟,右手放在膝上拿碗。臉型方圓飽滿,眉頭緊皺,雙眼圓睜,呈忿怒相,額上有豎向的第三隻眼,顯示他與濕婆的聯繫。他頭戴王冠,中央裝飾有一骷髏,兩側各有一反向的手掌和一個圓形裝飾。這裡的骷髏和手掌可能象徵著死亡和走向解脫過程中業的丟失。頭兩側原先裝飾有髮髻,頭頂也有兩排髮捲。他佩戴有耳環、項鏈、臂釧和腳鐲,耳環一大一小,暗示著濕婆的雌雄同體,珍珠項鏈的中央有一個捲曲的虎釘吊墜,臂釧是在上臂纏繞兩圈的蛇形臂釧;自左肩斜披有祭祀繩。

觀音菩薩頭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25.28厘米 寬15.24厘米 厚16.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薩爾納特

現藏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

這件頭像以淺黃色砂岩雕刻而成,從高頭冠中的坐佛可辨該尊頭像為觀音菩薩頭像。面部略殘,雙眉呈倒八字上豎,並且幾乎在鼻樑處相接,眼睛半閉。頭髮高高束起,前面戴有花冠,上方中央有一禪定印坐佛。

毗濕奴的人獅化身像

6世紀 紅砂岩

高45厘米 寬26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納西

現藏北方邦瓦拉納西印度美術館

據說毗濕奴的兩個看門人勝利(Jaya)與常勝(Vijaya)有一次觸怒了大神,因而受到詛咒:他們將轉世為魔鬼,名叫金墊子(Hiranyakasipu)和金眼(Hiranyaksa)。毗濕奴的第四次化身——半人半獅和第五次化身——侏儒,就是為了對付這兩個魔鬼。在圖像學中,這種半人半獅化身在圖像學中又有三種變體:山生人獅、柱中人獅和騎乘人獅。

這件雕像為柱中人獅,即這位半人半獅化身是從柱中現身,殺死惡魔。這尊像面部呈獅臉,已殘,腿前平躺著的是惡魔金墊子,人獅的雙手彷彿要撕開惡魔的肚子。

杜爾迦或吉祥天女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120厘米 寬40厘米 厚38厘米

出自北方邦加濟布爾·比特日

現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

吉祥天女是毗濕奴的妻子,被奉為美麗、富足與歡樂的女神。起初,吉祥天女是一位大地女神,從史詩時代起,她就成了毗濕奴的妻子,毗濕奴每次下凡,她都追隨丈夫,並因丈夫化身的不同而擁有不同的稱謂。毗濕奴化身為伽爾基時,她就是杜爾迦。

這尊像以淺黃色砂岩雕成。女神面部方圓,雙眼鼓睜,頭上髮髻高束,戴有花冠,佩戴有大耳環、珍珠項鏈、臂釧、手鐲和腳鐲。雙乳飽滿渾圓,中間垂下有長長的胸鏈,從肩後繞過臂彎披有帛帶;雙手自然下垂,右手握有水果,左手握執帛帶;下身穿有貼體斜紋長裙,腰間系有精美的腰帶。女神身後兩側的蓮莖上長有兩朵蓮花,蓮花上各撐托有一隻大象,翹起鼻子捲住水壺口朝下,為女神沐浴。女神雙手下方各有一尊帶頭光的坐像,均一手扶膝,一手施無畏印,坐在仰覆蓮座上。

舞王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50厘米 寬31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中央邦古那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這種形象的舞蹈之神(Nataraja)是往世書(Puranic)神話中呈舞姿的濕婆,包含有多種象徵意義。

這尊濕婆石像,儘管年代久遠,但是仍然顯得華麗絢爛,至情至聖。他的舞蹈象徵著創造、保護和摧毀。這裡的濕婆有六臂兩足,六臂中僅剩三臂,可辨其手勢;主雙手結著優雅的印契,好像拿著一對鈸,正在擊打著舞蹈的節拍;中間右手下垂執一個雙面鼓,與優美的創造之聲共鳴;另一隻右手粗魯地向外伸展,上面盤繞著一條蛇,似乎是時間之主的裝飾。兩腳中左腳在前,右腳彎在左腳後面,走著簡單的舞步。他長長的頭髮高束於頭頂,有幾縷披在肩上,似乎隨時等著被拂到另一側。他有三隻眼,是其常見特徵,拉長的耳垂上戴著沉重的耳飾,項鏈只是一串簡單的珠飾。他上身袒露,下身穿著低腰長裙,腰帶優雅地系在腰間,手臂上戴有臂釧和手鐲。下方是濕婆的坐騎駝背公牛難迪,牛身上裝飾有三道花環,牛頭上也有頭飾環著雙角。石刻左側的柱子表明這件雕刻原來可能位於寺院牆體的邊緣。舞蹈象徵著天啟,整尊雕像集中體現了所有環繞宇宙的節奏,堪稱笈多藝術中的精品。

悉多思惟像

5世紀 陶

高24厘米 寬23厘米 厚6.5厘米

出自中央邦巴熱哈特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印度笈多時期,建築寺院的活動得到了極大的支持,這些寺院以各種各樣的神像和裝飾性題材進行裝飾裝修。這件泥塑瓦當原來應該用於裝飾牆面,只見一個女人正坐在樹下,她左手放在大腿上,右手放在臉上,似乎陷入了沉思。她身上佩戴有簡潔的手鐲、踝環和雙股項鏈,耳朵上懸戴有簡單的耳環,幾縷捲髮披在肩上。她體態豐滿,上身袒露,下身穿有輕薄的衣飾,僅在邊緣處能看出有衣褶。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悉多的形像,悉多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女主角,被魔王拉瓦那劫去,關押在無憂樹花園,直到她的丈夫羅摩殺死魔王,救出了她。這幅場景有可能表現的就是悉多在被關押的日子裡思念丈夫、想著何時才能被解救的情景。不過,這件塑像也有可能描述是她和羅摩團圓後,貞操受到懷疑,又被羅摩流放,她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凈修林時的場景。

這件塑像符合笈多時期的藝術風格,當時在寺廟裝飾中這種泥陶瓦當非常流行,常被用於裝飾寺廟,使寺廟變得生動而富有內涵。

毗濕奴的野豬化身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38厘米 寬31厘米 厚16厘米

出自北方邦

現藏北方邦瓦拉納西印度美術館

根據神話傳說,大地在大洪水中完全被淹沒了,一個名叫金眼(Hiranyaksa)的惡魔抓住了大地女神普利提毗(Prthivi)。毗濕奴化身為一頭大野豬伐羅訶(Varaha),潛到水底,殺死惡魔,把大地和女神——沒有了她,也就沒有了生命——從洪水裡拱了出來。

這尊雕像雕刻的就是毗濕奴的第三次化身——野豬化身,通過一半動物、一半人形來實現。這裡的雕像是豬首人身,豬頭上有著一雙小小的眼睛,一對獠牙從嘴巴兩端伸出,長長的拱嘴顯得憨態可掬,頭上戴有花冠,耳朵戴有大耳環,胸部雙乳下垂,腰間束帶,大腹便便,下身和右手已殘,左手執杯狀物,上面有蓋有蓮花。

迦那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69厘米 寬49.5厘米 厚25厘米

出自中央邦薩特那·科赫

現藏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威爾士王子博物館

這尊雕像出自印度中央邦科赫村,這裡還發現了其它幾件同時代的雕像,表明這一帶在笈多時期既有濕婆派的寺廟,也有毗濕奴派的寺廟。

迦那是濕婆的追隨者。他常見的形象是肥胖的侏儒,是笈多雕刻中喜歡錶現的題材。這尊迦那像左腿跪地,右腿前彎;右手上舉,似在撐托某物,左手放在腰間握著系帶。他的頭髮呈大大的波浪捲兒,向兩端披散開來,遮住整個後肩;頭部看向左側,雙目鼓脹,牙齒外露,耳環如同濕婆的耳環一樣,一大一小,項鏈上懸掛一個尖牙作為墜飾;臂釧是笈多時常見的樣式;繞過大腹便便的腹部纏繞有一條帛帶。

這件雕刻以紅砂岩刻出了光滑而肉乎乎的胸部、腹部和大腿,略偏的腦袋、上舉的右手、半跪的雙腿使這尊雕像顯得寫實自然、生動活潑。

輪人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42厘米 寬14厘米 厚10厘米

出自中央邦薩特納·毗帕里雅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毗濕奴的基本圖像來自迦梨陀婆(Kalidasa)在敘事詩《羅怙世系》(Raghuva??a)中的想像。當毗濕奴的胚芽進入王后考薩雅(Kausalya)的子宮時,毗濕奴的武器或常用執物轉變成了侏儒人物,成為守護神。

5世紀晚期,隨著《毗濕奴法上往世書》(VishnudharmottaraPruana)的出現,毗濕奴的兩種執物——神杵(gada)和圓輪(cakra)被賦予擬人化的身份,伴出在毗濕奴的兩側。這尊石刻就是擬人化的圓輪,原來應是站立在毗濕奴的右側,其左側一定是擬人化的神杵女(Gadadevi)。這尊像頭頂的優雅手掌顯然是毗濕奴的手,表明這尊像原是毗濕奴及其兩種執物的化身一組三尊石刻的一部分。

笈多藝術的典型特徵就是極其精緻,表現在石像排列規整的螺髮捲兒、精美的單串珍珠項鏈、臂釧和手鐲、緊身貼體的薄透服飾。儘管這尊像體量小,但是仍然符合解剖學的平衡原理。考慮到這尊像身材略顯苗條,但是站姿態自然,體態清爽,大致可斷代為公元6世紀早期。

迦希吉夜像

6世紀 紅砂岩

高39厘米 寬26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中央邦

現藏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迦希吉夜(Karttikeya)是印度神話中大神濕婆與雪山神女波哩婆提的兒子,因為是由昴星(Karttika)撫養的,所以得名迦希吉夜(Karttikeya)。他是印度文化中的戰神和天軍的首領,也被稱為塞犍陀(Skanda)、穆盧甘(Murugan),神話認為他的出生結束了魔王達拉迦(Taraka)的殘暴統治。他常見的形象有兩臂、四臂、和十二臂三種,六臂和八臂的形象比較少見。

這是一件高浮雕石刻,年輕的戰神迦希吉夜呈遊戲姿舒適地靠著石板坐在一個程序化的蓮座上,右腿彎在蓮座上,右臂漫不經心地放在右腿上,搭在腰間,左腿下垂踩在他的坐騎孔雀身上,孔雀正在仰起頭啃咬他右手中的水果,他的左手執一個雕刻精鍊的套索,表現他對於王國的控制。他的頭髮排列整齊,束成兩排圓髮髻,中間有裝飾,看起來像是戴著頭冠。長長的耳垂佩戴有厚重的耳飾,項鏈是簡單的珍珠串,環腰系有帶。他那經過精細處理、略為前凸的身軀看起來像是公牛的臉。像下方葉狀的雕刻表現的是水的流動,好像有鳥兒的羽翼掠過。

券頂構件

5世紀-6世紀 紅砂岩

高56厘米 寬74厘米 厚23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爾邦賈夏布爾拿嘎爾·布瑪拉

現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館

這件雕刻原來應為寺院建築中的券頂構件,略呈三葉尖拱形,頂部略殘,中央有一個圓,圓的四周和三葉拱的邊緣都雕刻有精美的聯珠紋。圓內中央有一主尊坐像,為迦希吉夜,是印度神話中的戰神,濕婆神的第二個兒子。他頭戴圓柱狀高桶冠,正面雕刻有精緻植物花紋,兩綹捲成規整螺狀的頭髮垂在兩肩,面部五官集中,略殘,佩戴粗股項鏈,從中央懸墜有一圓形輻輪,臂釧也較寬厚,裝飾有與頭冠類似的花紋,右手已殘,左手執長桿三叉戟,一腿自然下垂,一腿彎曲坐在他的坐騎孔雀身上,孔雀的頭部從他的兩腿之間抬起,略殘,頸部佩戴有鈴鐺,兩翼沿著圓弧向兩側伸展,背後有程式化的植物紋。圓外下方兩側各有一朵蓮花。

在婆摩羅發現有大量此類的券頂裝飾構件,曾經被用來裝飾今天已經不存在的寺院廟堂,構件的中央主尊主要為印度的重要諸神,如梵天、塞犍陀、俱毗羅等。

拱門構件

5世紀晚期至6世紀上半葉 紅砂岩

高37.5厘米 寬45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爾邦賈夏布爾拿嘎爾·布瑪拉

現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館

這件雕刻原來應為寺院建築中的窗戶構件,中央有一個圓,四周被雕刻精美的聯珠紋、錯綜盤曲的卷葉植物紋圍繞,頂部中央懸垂有一鐘形多瓣花。圓內中央主尊的圖像特徵有:頭戴圓柱形的高桶冠,左手執杵,右手拿一個小小的水果。過去他曾經被辨認為閻摩,南方的守護神,也是死神,但是也有可能表現的是印度三大神之一毗濕奴。在婆摩羅發現有大量此類的窗戶裝飾構件,構件的中央主尊主要為印度的重要諸神,如梵天、塞犍陀、俱毗羅等,這件原來應該是婆摩羅地區濕婆神廟中的窗戶構件,精緻細膩的雕刻反映了笈多時期高超的藝術水平。

圓內的主尊兩腳自然下垂倚坐在長凳上,高桶冠上裝飾有精美的卷葉紋飾,佩戴有耳環、項鏈、臂釧和手鐲,從左肩斜披有一條祭祀繩,彎曲繞過右臂。主尊上身袒露,下身著短裙,裙子的尾端在台座中央垂下幾道平行曲線衣褶紋。主尊的兩側站立有兩位女性脅侍,均手執拂塵,髮型獨特精緻。

象頭神迦納什像

6世紀後期 片岩

高104厘米 寬47厘米 厚29厘米

出自古吉拉特邦薩瑪拉季-伊達爾

現藏古吉拉特邦巴羅達博物館及美術館

象頭神迦納什是印度最流行的神,同時受到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供奉。他能清除各種障礙,被稱為「障礙之主」或「清除障礙者」,此外,迦納什也被視為知識、書寫與學問的保護神。5世紀以來,他在印度廣受尊崇。

象頭神迦納什一般被認為是濕婆和波哩婆提的兒子,最突出的標記是象頭,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傳說。這尊象頭神呈象頭人身,一面兩臂,雕刻精緻,生動傳神,臀部略向右提,左腿略彎,站姿優雅;象頭部分雕刻得尤其精妙,長長的象鼻向左上捲起,象牙已斷,象耳如同簸萁,以此象徵從真理中驅除邪惡,如同從穀物中分離糠秕。頭上戴有一周珠子串起的冠飾,中央裝飾有寶石花葉和流蘇,頭後有樸素的平板頭光。他的右臂從肘部開始大部分殘缺,左臂搭在站在他左側的侍從半裸侏儒迦那的右肩上。迦那的形象粗短肥胖,憨態可掬,面帶微笑,除腰間系帶外幾乎全裸。他上身袒露,大腹便便,據稱他的大肚皮象徵著富足和安康。脖頸處戴有項鏈,從左肩斜披一條交纏的蛇帶,兩條長長的披帛從肘彎處垂下,在下方形成厚厚的褶皺,端頭呈波浪狀;下身穿有斜紋裙子,陰線刻出衣紋,右腿露出膝蓋,腳踝處戴有珠串腳鐲。這尊像是難得的一尊早期的象頭神迦納什的形像,1953年進入巴羅達博物館及美術館的收藏。

?摩利像

6世紀後期 片岩

高60厘米 寬35厘米 厚16厘米

出自古吉拉特邦薩瑪拉季-伊達爾

現藏古吉拉特邦巴羅達博物館及美術館

這尊塑像是根據性力派傳統來表現女神?摩利的,她面相橢圓,略帶微笑,原來似乎有四臂,現僅存右側兩臂,上舉執斧頭和拂塵?她上身袒露,雙乳飽滿突出,僅佩戴有簡單的珍珠項鏈、臂釧和手鐲和胸鏈。腰間系帶,下身穿樸素長裙,腰帶呈圓環繞在腿上。她雙腿騎坐她的坐騎孔雀身上。

佛立像

5世紀 紅砂岩

高53厘米 寬24.5厘米 厚7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這件雕像橢圓的面形,半閉的眼睛,挺直的鼻樑,略厚的下嘴唇,垂肩的大耳,整齊的螺發肉髻都具有笈多馬圖拉佛像的特點,但是通肩僧衣的衣紋是平行的斜線紋,不是如流水般流動的U形衣紋,施無畏印的右手也抬得略高,握衣角的左手也抬得略顯得有些緊張而不夠自然。頭後未見碩大華麗的頭光,是一塊樸素的舟形石板作為大背光。

|笈多藝術的餘音|

6世紀以後,隨著笈多王朝的崩潰,各個地方勢力和外來入侵勢力紛紛建立獨立政權,後笈多王朝又退回摩竭陀地區勉強維持,直到7世紀中期基本消失。後笈多藝術完全進入了本土特色發展時期,地方特色明顯,逐漸出現了繁縟之風日盛,笈多藝術的古典主義精神逐漸減弱的趁勢。正是在這一階段,由於海陸交通的暢通,笈多藝術的風氣得以更廣泛向外傳播。

愛侶像

6世紀 淺黃色砂岩

高36.5厘米 寬25厘米 厚10厘米

出自比哈爾邦

現藏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威爾士王子博物館

印度古代藝術和文化中,代表繁榮、喜樂、婚姻幸福、生命完整的親密愛侶或兩性結合的題材是非常重要、非常常見的。這件愛侶雕刻被認為是6世紀笈多雕塑家的精品之作。雕刻已部分殘毀,但主體部分尚在,可見一對愛侶站在繁茂的枝葉、花叢和果實中,背後有雲彩,右下角有一隻鵝,嘴裡叼著一串珠子。兩尊人物具有笈多藝術的典型特點,均有著程式化的優美髮式,臉頰飽滿,長眉高挑,表情寧靜祥和,戴有耳環、項鏈、臂釧和手鐲,女子雙乳之間還垂下有長長的胸鏈。男子右臂已殘,左手拿著花環;女子左手拿著蓮蕾,右手搭在配偶的肩上。

巴拉瑪像

7世紀 紅砂岩

高91厘米 寬42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北方邦馬圖拉瑪赫里

現藏北方邦馬圖拉政府博物館

巴拉瑪據稱為毗濕奴的一個化身,為克里希納的兄弟,兩人一道打敗了魔王卡姆薩。他象徵著忠誠、責任和純樸。石像面部略殘,雙臂、雙腳也均殘。佩戴有耳環、項鏈和胸鏈,上身袒露,僅可見左臂有披帛。腰間系帶,繞大腿一周系有帛帶。

來源 | 南山供秀

歡迎您關注十方叢林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絲路清音 徹響東方:譯經巨擘鳩摩羅什傳奇
倓虛法師:見月律師的克苦精神
虛雲老和尚:神通並不稀奇
謗僧的原因與如何避免謗僧
結夏安居制度及其意義

TAG:明覺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教藝術:瞻禮佛涅槃像
教育論文:《音樂和繪畫》-選自孫德明藝術教育文集《我的藝術教育》續……
藝術人生:王艾石的繪畫經歷
來自方山藝術營的藝術家們——吳顯林
宋美齡的山水繪畫藝術
墨韻生輝:淺析畫家李強的繪畫藝術
海上藝術家王斌的書畫藝術
借古開今,影響中國書畫藝術走向的吳昌碩
劉明煜:藝術是我的靈魂
紐約亞洲藝術周上的佛教藝術品掠影
耄耋新境——張茂林先生的繪畫藝術
珠寶界著名的新興藏家,來自卡達王室薩尼家族收藏的印度珠寶藝術
繪畫中的德國藝術
虎拍藝術網:印章版袁大頭
邱漢橋繪畫藝術「回望千古,溫暖自在」
經典中的經典:弗美爾的《繪畫藝術》和拉斐爾的《草地上的聖母》:藝術史博物館之四
蕭寬:邱漢橋繪畫人文藝術的追求境界
《國家寶藏》里的古董大盜,竟是藝術教父?
教師的語言藝術
八大山人行書《禹王碑文》的空間風格和《禹王碑文》的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