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文|王子銘(華東師大)本文首發於文匯APP

中國人看到日文文章,即便沒有學過日語,也能讀懂個二、三分;如果是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官方文書,那意思基本上都能猜出來了,可能比當代的日本人看得還順暢。這大概是因為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字,而過去日文中的漢字比例更高。不過,日文里的漢字再多也是日文,而不是中文。

日本現行的標準書寫形式,稱為「漢字假名混合文」,這是歷經一千多年的漫長演變而逐漸形成的。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不斷融入日本的文化之中,早已徹底成為日本化的產物。我們就來看看日語中漢字是如何完成日本化的。

日本每年評出年度漢字由京都清水寺方丈揮毫

漢字傳入,始有文字

漢字出現在日本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彌生時代中期後半)。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厘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是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雖然具體傳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應神十五年(404年)百濟國(朝鮮半島一國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次年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層已注重漢字、漢文的學習。

日本現存最早詩歌集《萬葉集》

去義表音的萬葉假名

漢字進入日語後最初形成兩種文字,以記錄已有的日語。一種是嚴格按照漢字的本義使用,稱為漢字的正用。但是日語與漢語之間的差距太大,人們對這種漢字的學習和使用都有著極大的困難,於是就產生了另一種漢字體——萬葉假名

所謂假名有假借之意,相應的漢字被稱為真名。萬葉假名是借用漢字的「音」、「訓」兩種讀法書寫日語的一種文字,最初出現在《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上代文獻中,以《萬葉集》使用的最多,故名之。《萬葉集》成書於8世紀後半葉,是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4-8世紀4500多首詩歌,其地位類似於中國的《詩經》。

學過日語的讀者都知道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兩種讀法。所謂「音」在當時是指拋開漢字字義只取其發音的表記方法,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翻譯梵文佛經時有廣泛運用,如中文中「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

「訓」,即日語中固有的辭彙來翻譯和解釋對應的漢字,如「山」義為「地面上形成的高聳部分」,日語中表示該意的詞為やま(yama),「山」的訓讀就是「やま」。不過在萬葉假名時代「訓」也是用漢字來表示的。音讀的出現早於訓讀,大約6世紀「訓」的讀法開始出現,到了7世紀後半叶音訓混用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了。

中國人看到這種萬葉假名恐怕會莫名其妙,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無法看懂,如以下這首和歌:

原文:左久波奈波 宇都呂布等伎安裏 安之比奇乃 夜麻須我乃禰之 奈我久波安利家裏

現代日語:咲く花は移ろふ時ありあしひきの山菅の根し長くはありけり

中文翻譯:山花雖艷麗,總有落花時。山上山菅草,根深永不移。

萬葉假名的出現是漢字日本化的第一步,日後出現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在萬葉假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由萬葉假名書寫的和歌

「女手」——平假名

平假名大約在9世紀末期產生,當時的日本人由於想快速書寫萬葉假名,於是出現這種草寫的平假名。

由漢字到平假名

平假名雖然源自於漢字,甚至在剛產生時和漢字的草書很難區分,但它是一種全新的文字,它已不再是書寫漢文用的表意文字,而是為書寫和文而成的音節文字,平假名的出現意味著它與漢語中的漢字徹底訣別了。

平假名也被稱為「女手」,被認為是當時宮廷中女性創作和歌、物語等文體所使用的文字。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清少納言的《枕草子》等平安時代的文學就通篇用平假名撰寫。但實際上平假名的使用並不局限於女人,《古今和歌集》中收錄的大部分和歌的作者都是男性,也都用平假名書寫。平假名也被用作官方文書的書寫,平安中期(平安時期794-1192)的《延喜式》等文書都使用的平假名。

《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

不過,到了10世紀萬葉假名和平假名的使用都有所減少,片假名成了書寫的主流。而且,平假名的書寫長期沒有固定化,一個音節常常對應若干個假名,直到明治33年(1900年)頒布「小學校令施行規則」,將音節和平假名的對應情況確定為的48種字體(日常使用46個,加上今天已棄用的ゑwe和ゐwi)。

佛家的片假名

片假名產生於9世紀初期,它只有一個來源那就是佛經的訓讀。「片」意為片段、部分的意思。

按照語言形態學的分類,漢語屬於典型的孤立語,缺少詞性變化、詞序嚴格,由一個一個單獨的詞連綴而成;而日語屬於黏著語,句子中各個成分依靠助詞連接,活用詞經常發生詞尾變化,且日語與漢語語序不同,謂語放在最後。

片假名最初使用主體是以奈良大寺為中心的學問僧人,僧人們閱讀佛經時,在經文旁邊加入一些符號,如「句讀點」、「返點」等,以標示日語語序及相應的助詞、助動詞、活用詞尾及注音假名而產生。最初這些符號也用萬葉假名,但限於需要迅速記錄,行距也有限制,必須對其進行簡化,這就用了萬葉假名的一些偏旁或省略筆畫,形成片假名。

由漢字到片假名

相傳平假名是僧人空海(774-835)發明,片假名由吉備真備(695-775)發明,不過這種說法並不可靠,一種文字產生和流行不可能由一個人創作。

日本人是如何讀諸子典籍的?

儘管已經有了平、片假名,但是漢字和漢文沒有被放棄。中國當時屬於強勢文化,日本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來大陸學習先進文化。在文化上,貴族們學習儒家典籍,漢詩文受到社會上層人士的大力追捧。他們學習中國建立起律令制,任用的官員必須學習過中國儒家經典,並通過考核。

最早的漢文對日本人來說完全是一門外語,讀音也按照漢語的讀法進行音讀,學習和使用起來異常困難。隨著日本對漢文化的引進和消化,逐步形成了稱為漢文訓讀體的文體,平安中期訓讀法逐步固定下來並日益成熟,《法華經》、《禮記》、《史記》都被翻譯成漢文訓讀體。這種文體非常有趣,雖然寫作漢文,但加入返點、乎古止點、送假名等訓點後,就要按照日文語序和讀音來讀,日本人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學習諸子經典的,如下:

漢文訓讀體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它相當於漢文的直譯,與口語差別很大。到了明治時代,漢文訓讀體甚至成為官方文體,二戰時天皇頒布的《終戰詔書》就是用這種文體寫成的。對於漢文訓讀體中國人雖然不能正確朗讀,但稍有古文基礎的人理解起來問題不大,反倒是今天的日本人看到這種文體會產生理解障礙。

變體漢文——候文

到了鎌倉時代(1192-1333),日本人在漢文訓讀體的基礎上發明了全部使用漢字的變體漢文,以及混合使用漢字和片假名的漢字片假名文。變體漢文是間於漢文與和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其中最具特色是侯文。

候文雖然使用漢字,幾乎不用假名,但是按照日語的語序和語法書寫而成,中國人就不大看得懂了。這種文體因句尾多使用助動詞「候」(そうろう讀作sourou),而得名。這種文體自鎌倉時代開始普遍在官方文書中使用,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成為日本最常用的書寫文體。明治之後,候文被官方的漢文訓讀體、民間口語體所取代。

如慶應三年(1867年)頒布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就由候文撰寫,如下:

原文:一 舊弊御一洗に付、言語の道被洞開候間、見込有之向は不拘貴賤、無忌憚可致獻言、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務に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早々可有言上候事。

中文譯文:為掃除舊弊、廣開言論之道,有建議者,不拘貴賤,無須考慮,皆可獻言。且登用人材乃為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

這種文體雖然大部分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完全不知所云。

日本最大內戰關原合戰導火索——直江狀(候文書寫)

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稱作和漢混合文,形成於13世紀前半期。軍記物語《平家物語》以及《方丈記》、《徒然草》等都是典型的和漢混合文。這種文體應用非常廣泛,符合日常生活中口語的運用,因此小說等在大眾中傳播廣泛的文學體裁多用這種文體。

日本漢字與和制漢語

鎌倉時代後武士階級和庶民逐漸走上歷史舞台,他們的文化蓬勃興起。公卿階層使用的漢字對於他們來說學起來太難了,因此漢字的字形也開始日本化,出現了很多假借字和省略字。

《徒然草》第136段記載:太醫和氣篤成侍奉後宇多法皇(天皇退位後出家稱為法皇)時,正有下人準備晚膳。太醫向法皇誇下海口,眼前御膳的名稱、營養他無所不知。此時正逢內大臣源有房進來。源有房問他:「鹽這個字是什麼偏旁?」古漢字鹽應寫作「鹽」,不過日語中的俗字寫作「塩」(しおshio)。太醫只知道俗字「塩」,就答道「土字旁」,結果遭到宮廷中眾人的嘲笑。

日本人在改造漢字的過程中創造了很多和制漢字。比如「峠とうげ(touge)」意為山口,山的鞍部;「畑はたけ(hatake)」意為旱地、旱田;「働はたらく(hataraku)」意為工作;「躾しつけ(shituke)」意為教養。筆者認為這些和制漢字往往非常形象生動,他們也在現代日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當然更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是和制漢語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學者利用大量中國古籍中的詞,賦予它們新意翻譯西方傳入的辭彙,這些辭彙後來又經中國的留日學者帶回現代漢語。比如「民主」、「科學」、「電話」、「哲學」、「美學」、「經濟」、「政治」、「社會」等等。關於和制漢語詞傳回現代漢語是另一個複雜而重要的話題,我們以後再敘。

進入現代漢語的和制漢語詞

日本漢字的發音

最後我們來聊一聊日本漢字的發音。日本的漢字的音讀依然源自中國,主要分為吳音、漢音和唐音三種。吳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5-6世紀,中國南方口音隨佛教經典經朝鮮半島或直接傳入日本的,約佔日語音讀漢字的37.8%。漢音是8、9世紀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至中國長安與中原地區學習的口音,明治時代日本學者多用漢音創造和制漢語詞。唐音是中國宋元直至近代傳入日本的發音,以中國南方口音為主,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36-1573)被稱為「宋音」,後稱為「唐宋音」簡稱為「唐音」,由於唐音系統性不強,在現代日語中的使用小於吳音和漢音。

例如「京」在日語音讀中有三種發音きょうkyou京都:きょうとkyouto、けいkei京阪(京都和大阪):けいはんkeihann、きんkinn北京:ぺきんpekinn,它們就分別來自吳音、漢音和唐音。

漢字文化圈

以上我們梳理了日語中漢字和漢字文體的來源和發展,漢字已經完全融入到日本的語言文化之中。1946年日本內閣發布《當用漢字表》確定了1850個常用漢字,奠定現代日語漢字使用的基礎,當然這個數字比二戰前日本人使用的漢字數量要少得多。儘管現代日語中來自西方的用片假名拼成的外來語越來越多,但它依然改變不了漢字的地位。日語恐怕永遠無法如朝鮮語和越南語那樣擺脫漢字了。

參考文獻

1、王健宜,《文化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潘鈞,《日本漢字的確立及其歷史演變》,商務印書館,2013年

---今日主筆----

--送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解毒《楚喬傳》:魏晉南北朝時的奴婢到底有多賤?
中國古代的和尚到底能不能吃肉?
傳承與裂變:晚清以來的思想與社會
在清朝,為何西北地區叛亂不斷?
傳說中滅亡秦朝的三大家族,史學家錢穆先生一一考證了出來

TAG:歷史研習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漢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日語借詞?
漢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日語借詞?
日語中為什麼充斥著這麼多漢字呢?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日語中的這些「漢字」都代表什麼?
日語這些漢字怎麼都寫反了?
這個漢字太「生」猛!在日語中竟然有一百多種讀法……
除了さようなら,日語中竟然還有這麼多種道別用語!
靈魂拷問:你知道日語里究竟有多少漢字嗎?
日語中的漢字,漢字中的日語
日語中「歳」與「才」有什麼區別?
「憑什麼」用日語怎麼說
為什麼日語是孤立語系,日語不是從中文來的嗎?
日語中的歇後語,原來這麼有趣
漢字中的偏旁部首用日語怎麼說?今天的日語單詞超級實用了!
以為日語「と」就是中文「和」?這誤會好像有點大……
日語中的「迴文」,指的是什麼?
學習日語後你有什麼變化?
這些文具的日語怎麼說?
你學會的第一句日語是什麼?
日本の困惑 | 為什麼日本人說英語也像在說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