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鄉土文化的精髓——《白鹿原》鄉約!

中國鄉土文化的精髓——《白鹿原》鄉約!

看過《白鹿原》小說的人,都應該知道「朱先生」這麼一位帶有一絲玄幻色彩的人物,小說里,鄉人們都稱朱先生為「聖人」。

這位聖人,在清朝徹底破落、革命大潮即將掀起之時,草擬了一個過日子的章法,雖然行文為古體,但通俗易懂,意為「教民以禮義,以正世風」,命名為《鄉約》,交給白鹿原的族長白嘉軒。

在白嘉軒看來,這《鄉約》更加明確和升華了家族流傳下來的行世為人的理念,把原來一些懵懂不清、不好直接啟蒙族人的精神要領,通過《鄉約》的形式,全都條目清晰、可操作性強的編撰、規定出來,通篇內容既緊扣了家族的精神,又能鋪開了,運用到家族庄稼人的日常生活、為人處世中去。既對族人有約束作用,又能提升族人的人格品性。

所以,此《鄉約》當即得到白鹿原諸多文人禮士們由衷的讚歎與支持。

白嘉軒自此將《鄉約》立為族規,每逢重要節日或族人娶嫁,都要召集族人,在祠堂里舉行莊重嚴謹的儀式,要求族人的子子孫孫牢記且要「用於生活」,並在祠堂里立下石碑,將鄉約的內容篆刻上去,意欲永久流傳。

《鄉約》里的內容,小說里沒有展示完整,只能看到幾個綱目和通俗易懂的處世禮義和操作方法,大綱有: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欲相交……。具體到內容上,有諸如「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僕能敬上能睦親鄰能擇交遊……」,或者「犯義之過六:一曰酗酒斗訟二曰行止逾違三曰行不恭遜四曰言不忠信五曰造謠誣毀六曰……」。

字句都沒有間斷,只有讀者去自行領悟,體會。

針對此《鄉約》,族人中但凡有違規者,會有監督者記載下來,犯過三回者,按其情節輕重給予處罰和體罰。

在革命大潮還沒有「洗禮」到白鹿原時,白嘉軒按照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安族之道、治家之本」,再加以朱先生擬定的《鄉約》,以族長身份帶領白鹿兩姓居住的村子,男耕女織,尊老愛幼,地位分明,各守其職,日子恬淡,豐衣足食,百姓鄰裡間相處安然,對生活之求明其界限,由此而一度達到了知足知樂的鄉村和諧局面。即便是隔上幾年遭到天災大禍,或者因為戰爭帶來的喪親失故,但白鹿原祖輩流下來的治家之本都未遭到破損斷層,都完整的流傳了下來,並在後人的踐行中又多次加以完善修正,在白鹿原幾輩人的傳承下,不僅積澱了淳厚的民風,而且不管是種地還是行商,抑或是交糧還是納稅,人人都信守行義。

但是,革命大潮不可抑止的掀起,帶來的新思想如炙熱的漿岩,火山爆發般沸騰著流趟過每一個地方,也迅速瓦解了《鄉約》對白鹿原幾輩人形成的束約,人心開始動蕩。在新思潮的洗禮下,必不可少的形成了兩種鮮明對立的思潮:老一代人不願割捨前人的古法規律,而年輕人則更渴望新鮮如漿的新世風貌。在歷史的推動下,在外部事件的一次次干擾下,人們內心想要依託行奉的信仰,被一輪輪的輾軋,被一次次的顛覆,三翻五次搖擺,大局難定、各路相爭的幾翻迂迴里,蒼生如蟻,瞬間生瞬間死,今日敗明日成,「城頭變幻大王旗」,有些人或事曾經無比激烈、紅極一時,但轉瞬卻又化為恢弘背景下的一抹慘淡、一種飯後談資。

那白鹿原的《鄉約》,在新思潮的涌動洗禮下,幾次毀在自己族人的後代手下,被一次次的砸爛。但族長白嘉軒,把那被砸碎的《鄉約》石碑,帶著磨滅不掉的裂紋拼湊起來,再次立在了白鹿村的祠堂里,立在他自己的心裡,立在他這輩子的靈魂里。

白嘉軒身為族長,終身信奉祖輩的治家之本,稟行《鄉約》之規。他摒棄改革帶來的新的官職奉碌,挺著筆直的腰桿,只忙於呵護土地牲蓄之間,種地收糧,過好自己的日子,內心依然堅守著姐夫所制定的鄉土文化禮制——《鄉約》。

雖然他在革命白熱化時期,被已做了土匪的黑娃打斷了腰桿,但在他自己的意識形態里,這挺著的腰桿,代表著他族人世世代代奉行的生命責任,代表著《鄉約》塑造的處世宗旨。新思潮沒有絲毫撼動白嘉軒內心原有的結構,他也因此成為一個頂立不倒的形象,成為一種不滅的精神,更是一種靈魂的歸屬,深深扎進整部小說的構體里,撐起整篇小說的主體架構。

新思潮的襲來,使白嘉軒撼立不動、堅守不移的《鄉約》成為了歷史的前頁,流逝在時光的隧道里,他的兒子白孝文、女兒白靈、鹿子霖的兒子鹿兆鵬鹿兆海等這些後輩們,不僅摒棄了這些禮制族規,而且都以各自獨特的行為方式背叛或反抗著他的《鄉約》。但鬧來鬧去,最終每個人都得回歸,都渴望被葬在祖宗的祠堂里。

只是,在這些渴望和回歸的內心裡,那些新的思潮,又何嘗不會演變為另外一種《鄉約》?何嘗不是另有一翻大綱要領,去引領在這些綱領之下去打造另一翻世界的另一類人?從這點上講,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想要塑造出一種心靈所依奉的架構,意圖將更多的人們納入到這種架構里,並注入到骨血里,以創造和形成一個新的可操縱的世界。

而區別呢?區別就在於建立和流傳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吧,在於積澱的厚度和高度不一樣,密度不一樣,穩固程度不一樣,抗摧殘力量不一樣,洗滌人心的成色不一樣吧,透發出的時代的氣息也不一樣吧……

在《白鹿原》原著小說里,判離了祖輩禮法,違背了《鄉約》的兩個各有特點的人物——白嘉軒的長子白孝文,代表了一個有良好家風教化,有良好私塾教育的後生,卻因難抵色淫誘惑而被遣出家族,幾經頹廢敗落,最終因歸入國民黨派而再塑輝煌,雖脫離了家族,卻也在革命的新思潮里狹路逢生,走上飛黃騰達的人生至高點;另一個是長工鹿三的後代黑娃,以魯莽愚昧、未經開化的形象代表,在沒有家風禮俗的固束下,只因本性使然,一路使著性子走下去,從成為山中土匪到受益於革命,成為營長,與白孝文一樣,各自洗涮了因違背《鄉約》帶來的恥辱,享受了新思潮帶來的無上榮耀。本以為這兩人就此會感恩革命帶來的命運,卻沒想到,這兩人在擁有了新的身份後,卻先後又回到了白鹿原,請求族長白嘉軒,能讓自己再回歸族人祠堂,祭拜祖先,行奉《鄉約》。

這可能也是本性使然。他們本性的骨子裡,在人生幾經跌宕起伏後,還是逐漸感知到自己內心的召喚,憶起了自己從魂兒里從根兒里,到底需要的是哪一種信仰歸處。

在小說中,蒼穹宏偉的信仰,是他們得以飛騰的天空,恢弘壯大,卻浮懸飄緲,神無定所,心無著落。本土古法的信奉,是他們靈魂歸屬的大地,條文橫列,卻厚蘊包容,故里血緣,心之歸處。

但是,在現實中,真正有誰按照《鄉約》中去做,去嚴格要求自己呢?比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比如過失相勸、交非其人,這些中國文化中做人的基本,我們現代人之中又有幾人能真正的做到並傳承呢?這也許就是我們時代的幸運中的不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32張圖告訴你哲學中最經典的32種主義
如果用約伯精神的一半去做事或創業,就可以成就億萬夢想
既然行善那麼苦,人為什麼還要選擇善良?
明末清初的畫僧之首,中國象徵寫意的傳世大家——八大山人

TAG:哲學與詩畫 |

您可能感興趣

《鄉土中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薦書《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 費孝通:鄉土本色
《鄉土臨朐》鄉愁系列徵文
「鄉土中國」攝影藝術大展——鄉音?鄉愁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
鄉土散文:山中春筍
《鄉土中國》—費孝通
古村新貌:「中華鄉土文化保護地?李宅村」的改變
從《鄉土中國》看社會轉型
灰猴、山西新浪潮與中國鄉土表達
趙旭東:閱讀《鄉土中國》的價值
渭讀《鄉土中國》:恆常不變的鄉土,修修補補的傳統
千年古鎮問安:鄉土文化發「新芽」
《鄉土中國》| 費孝通:家族
一起讀《鄉土中國》(上)
從鄉土看中國——清末與民國時期山東省壽張縣土地買賣契約文書研究
《山河故人》鄉土版的王家衛
中國人的鄉愁:田間地頭,鄉土之中
園林綠化鄉土樹種:豆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