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以前結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當時曾認為那是他們的一種才能,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係問題。
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鍊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
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細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麼,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
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儘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讚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德就要先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來源: 網路 編輯:大力
GIF/18K
戳原文,更有料!
點擊展開全文


※「青少年吃素」真的能保證健康成長嗎?
※夢幻老師,今晚8點為大家帶來《弟子規-餘力學文》,敬請期待!
※貧賤和富貴各有五種因緣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你怎麼看?
TAG:戒色專家 |
※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如何理解「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莊子:善者不辯,說的是動機,不是不能辯論
※忍辱不辯,寡言不爭(深度好文)。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錙銖必較的人生真的很累
※老子經典:慎言不辯,寡言不爭
※《道德經》: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真理不辯不明,信仰不疑不真
※不爭是智慧,不辯是慈悲
※大辯不辯: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智慧: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道德經:有道的人,不會爭辯對錯,善者不辯,才能抱朴歸真
※幸福人生:做人做事,不爭不辯,不聞不見
※方身文老師:《道德經》智慧,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王力宏:面對不實傳言,我不辯解
※九不辯 凈聽
※靜心佛語:不爭是慈悲,不辯是智慧!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凡事要「認真而不當真」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凡事要「認真而不當真」
※不爭不辯,這樣的情懷註定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