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行書的脈絡,以韻取勝、秀壯並存、尚意為先、多元取向

行書的脈絡,以韻取勝、秀壯並存、尚意為先、多元取向

中國書法由秦篆演變為漢隸,是書法史上的重大變化。漢代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隸變」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最了不起的偉大變革。隸書在結構上衝破了造字「六書」的本意,字形變化很大,在書寫線條上,改變了篆書的勻稱、單一的線型,用筆上提按、轉折、方圓、藏露之法畢現,充分體現了毛筆的工具性能。漢代書法的多元發展,標誌著書法自覺期的到來。書法已開始脫離實用而成為人們創作和審美的對象。「隸變」所帶來的結構變化、筆法變化引起楷行草書的誕生、發展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以韻取勝——東晉行書: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後人常把晉書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足見晉代書法的高度。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山東琅琊(臨沂)人。曾任秘書郎、右軍將軍和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學書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師從衛夫人,學習正楷;第二個階段,師從王廉,學習正楷和行書;第三個階段,學習鍾繇、張芝書法。王羲之書法楷、行、草三體俱精,但成就最大的是行書。據史載,他的書法作品有400餘件,但沒有一件留傳。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後人的摹本。

秀壯並存——唐代行書:唐代行書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系統是王羲之書風,以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和柳公權為代表,他們結合「尚法」,創作著規範化的書法作品。另一個系統是顏真卿、李北海書風,走的是一條創新求變的道路。二王書風在唐代表現最甚。唐代建立後,唐太宗李世民重視書法,並且極力推崇王羲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提倡主要表現在:第一,親自為王羲之寫傳。第二,廣泛搜羅王羲之書法,派書家鑒定真偽,對真跡響拓臨摹,然後把臨摹品分賜朝中大臣。今天所能見到的《蘭亭序》摹本就有馮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摹本等多種。第三,撰《聖教序》,由懷仁彙集王羲之字跡,摹刻上石,這就是著名的《集王聖教序》帖。《集王聖教序》可謂是集字帖之祖。第四,以一手飄逸的具有王羲之書法體格的行書,留下了《晉祠銘》和《溫泉銘》,這對推廣王羲之書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因為李世民以帝王之力提倡王羲之書法,所以,唐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王羲之書法的熱潮,也形成了以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陸柬之、柳公權為代表的王羲之書風的行書書家群。

承上啟下——五代(十國)行書:書法發展到唐代,字體演變的任務已告完成。因此,有人將書法史分為兩個階段:唐前和唐後。唐前是尋找書法規律的時代,唐後是學習晉唐書法,擺脫晉唐書法的時代。五代十國是一個緊隨唐代的朝代,它歷時54年的短暫歷史使五代書家難以有大的成就,但五代書法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作為唐代書法與宋代書法的橋樑,既是前代書風的總結,又是後代書風的先聲。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別署希維居士,陝西華陰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稱楊少師。又因其佯狂,被稱為「楊瘋子」。他的行書受二王、顏真卿、歐陽詢書法的影響。行楷《韭花帖》字態、體態整潔秀雅,二王精髓畢現,魏晉風神十足。行草《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深得顏真卿《祭侄稿》和《爭坐位帖》筆意,線條圓轉,字行茂密。

尚意為先——宋代行書:行書為動態書體,揮灑起來比楷書隨意,因而也更能抒發書家的情性。行書的這種抒情達性也正好暗合了宋代書家的身份構成。宋書尚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其一是重文輕武的政策;其二是宋太宗淳化年間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不包括碑,彙編在內的都是前人的書翰、尺牘。它共由十卷組成,二王書法在十卷中佔去了一半,而二王書法大多為行草。這就為宋代書法家提供了習書的範本,也突出了二王書法在《淳化閣帖》中的重要性。楷書在宋代遭到了冷落,而行書卻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宋代書家的成就也就表現在行書的創新上。代表書家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史稱「宋四家」。

繼而復生——元代行書: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初的皇帝們用武力來穩定社會,但武力卻征服不了具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包括書法在內的漢文化。因此,到了仁宗、英宗時,除了加強政治統治以外,在文化上開始向漢族學習,並提拔漢族官員,使蒙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同化。天曆初年,還設置「奎章閣』』,任命柯九思為鑒書博士。元代書法較之南宋有了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書法家。元代少數民族書家數量之多,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流派紛呈——明代行書:明代帝王雅好書法,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寫「外製」,挑其中最能者留在翰林院寫「內製」,授予「中書舍人」。還推選黃淮等28人專門學習二王書法。仁宗喜歡摹習《蘭亭序》,神宗隨身攜帶王獻之《鴨頭丸帖》,說明當時學書風氣之盛。明代帖學盛行,出現了《泉州帖》、《停雲館帖》、《戲鴻堂帖》、《真賞齋帖》、《崇蘭館帖》等。由於皇帝的提倡,加上帖學的發達,明代的行書得到了發展。主要行書家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徐渭、王鐸等。

多元取向——清代行書:清代行書可分為三派:狂放派、帖學派和碑學派。狂放派是明代末年表現主義書風的延續,代表書家為傅山。帖學派是壟斷清初書壇的一個流派。清初,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書法,派人四處搜求董書。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一時間,天下盡學董書。到了乾隆時,乾隆帝偏愛趙孟頫書法,併到處御題刻石,朝掀起了一股學習趙孟頫書法的熱潮。有人曾將清初書壇劃分為董書時代和趙書時代,便是從上述的事實出發的。但董書和趙書都屬於帖學一系,所以,將它合為帖學派。帖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同書、劉墉、王文治、張照等。碑學派和帖學派之間的年代分界是嘉慶、道光年間。嘉慶、道光之前書法多為帖學派,嘉慶、道光之後書法碑學派才魚貫而出。碑學派興起的原因有三:一是清代大興文字獄,文人士大夫為了逃避殺身之禍,在學術上偏向考古,而當時六朝墓誌也大量出土,使金石學得到了迅猛發展;二是清代科舉取仕,「館閣體」書法流行,烏黑、方正、光亮的書體,形式單一,了無生氣,因此物極必反,碑學派取代帖學派是大勢所趨;其三是阮元、包世臣、鄧石如極力鼓吹碑學,從理論上為碑學派的發展推波助瀾。碑學派的代表人物還有鄭燮、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吳昌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愛好者之家 的精彩文章:

趙孟頫《太湖石贊》趙氏筆法,旋轉翻騰,引人入勝!
元·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心經》
張旭草書《今欲歸帖》
古代書法墨跡
趙孟頫《天冠山題詠詩帖》

TAG:書法愛好者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梳理金雀花王朝的脈絡,勇敢的心、權力的遊戲都脫胎於這段歷史
脈絡清晰不斷刷榜的言情小說推薦:乾脆利索的行文風格贏得了認可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淺談篆書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篆書的書寫藝術性
以絲路為核心的西域民族主題美術創作和發展脈絡是張錄成大寫意的精髓
何懷宏、任劍濤、陳浩武: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
河流的脈絡!壯美的地表風光
一部妙趣橫生、充滿知識刺激的化學發展史——歷史脈絡清晰,評論準確、客觀
臣服、貳心、圖謀、侵略,倭國日本對大中華兩千年的清晰脈絡
華夏文明的脈絡以及中華神族回歸修鍊的方向
抓住修行的主要脈絡:出離心、大悲心是佛法的根本
先秦名學脈絡與名法思想的前身
凱龍星的實戰分析意義脈絡寧可推受到教育,也比推有靈魂傷痛好用
《獵毒人》看完三集才能理清脈絡,于和偉即將獨自復仇
印度的神之子:開掛背後有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
大會員與新勢能,阿里大文娛的脈絡疏通法
故宮博物院,順著紫禁城宮殿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金壺丹書是東廠:齊國與紀國的「九世之讎」背後的政治邏輯和脈絡
最初的情感 在脈絡清晰的葉紋里
「上海文化」:激活生根於城市的精神脈絡
孔子和周公的關係,見證了華夏文明的傳統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