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學之路與愛鄉之情

治學之路與愛鄉之情

與胡珠生先生的交往,開始於"文革"期間。胡先生健談,我不善言,每次晤談,大多是聽他談自己的讀書、研究、寫作。他的音容笑貌,至今還歷歷在目。去年胡先生逝世後,學界同道們的悼念文章對他的人生、成就與品德等都已有介紹,我現在只談自己的一點感受:胡先生的歷史研究生方向的變化透露出他對家鄉的深沉的愛。

胡先生把自己的歷史研究領域歸納為四個方面:秦漢史、中國近代史、會黨史和溫州地方史。上世紀50年代起,他首先從秦漢史、會黨史開始研究。1952年發表《哥老會起源初探》(與陳湛合著,刊於《新史學通訊》)。1957年發表《漢代奴隸制說的根本缺陷在哪裡》(刊於《歷史研究》,此文在當時史學界中國古代史社會分期問題的討論中頗有影響,使他從此進入歷史學者行列)、《論漢金非銅及其減退原因》(刊於《文史哲》)。1958年發表《蒼頭軍非奴隸軍辨》(刊於《人文雜誌》)《義和團的前身是祖師會》(刊於《歷史研究》)。此時他正值青年,史學研究剛剛開局,其初步成果在當時的溫州已經令人矚目。

時任溫州市圖書館館長的梅冷生先生很賞識胡先生的勤奮和才識,於1957年將一捆珍貴資料——自己收藏的全部宋恕遺稿親手交給他,囑他整理成書。胡先生於是轉而搜尋、整理宋恕著作,研究宋恕的生平、思想,並於1959年編成《宋恕選集》,將書稿寄給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編輯所儘管已經與他簽訂出版合同。但由於 形勢變化,該書的出版一拖再拖,到"文革"爆發,此事再無下文。雖然《宋恕選集》當時沒有出版,但胡先生卻從此步入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他從研究宋恕入手,進而 研究與宋同時代的陳虯、陳黻宸、孫詒讓、章太炎等人的生平、思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是側重於溫州的幾個近代人物的(所以後來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就與溫州近代史研究並軌了)。他經過研究,認為東甌三先生和孫詒讓等人的進步思想與卓越成就,清末民初在全國都有重要影響,備受尊崇,但是長期以來卻沒有在近代史上得到應有的地位和評價。究其主要原因,誠如蔡元培先生所說:"可惜他們所著的書刊布的很少!"從此,胡先生終其一生,都把對這些鄉先賢以至整個溫州歷史的研究、對溫州歷史文獻的整理出版,視為一個溫籍學者的歷史責任,一個要永遠銘記並努力實現的心愿。

進入新時期之後,胡先生結束了多年學非所用的狀況,於1983年從溫州市沖剪機床廠調入市博物館,從事館藏文獻的整理、鑒定等工作。這使他有如魚得水之感。所以,進博物館以後不久,他曾很興奮地對我說:在博物館工作,可以飽覽大量外界罕見的地方文獻資料。如果能充分地發掘和利用館藏的文獻資料,加上自己原已掌握的資料,對研究溫州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是大有可為的。出於對鄉土歷史的熱愛,為了將更多精力投入地方史研究,此後他就不再涉足秦漢史領域的研究。工作調動前後,他在《中國哲學》《近代史研究》上發表《宋恕和章炳麟有關資料輯錄》《宋恕日記摘要》《宋恕日記(續)》,引起了史學界的重視。1983年中華書局發函邀約他承編《宋恕集》(此書為書局擬出版的《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之一,並 列入《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計劃》)。他根據新發現的資料將《宋恕選集》予以增補,全書共94萬字,於1993年出版。胡先生在該書《編者的話》中寫道:"光陰過得真快!宋恕把遺稿託付後人已有七十五年,溫州市圖書館館長梅冷生氏托我整理也有二十八年。人事滄桑,通過多年努力和最近兩年的專精緻志,四易其稿, 積草盈米,今天總算在最理想的條件下完成了宿願 。"從這段話中,人們可以體味到他對歷史、對前人那份深深的愛和沉重的責任感。

1988年起,他擔任《溫州探索》編委,主持"溫州地方史"專欄組稿,編髮了大批地方史論文。在此前後,他自己也寫了《初揭東甌開國史的帷幕》《關於東甌古史的幾個問題》《溫州是怎樣開為商埠的》《鴉片戰爭和溫州》《明代溫州的抗倭鬥爭》等一系列地方史研究論文。1992年還編輯出版了《陳虯集》。

他潛心會黨史研究已經多年,所寫的《青幫史初 探》《天地會起源初探》《天地會起源於乾隆中葉說駁議》《洪門會書的綜合研究》《自立會歷史新探》等高水平的論文,發表於《歷史學》《歷史研究》《會黨史研究》等刊物,或被收入《清史論叢》等叢刊。他在會黨史研究上的成就,獲得海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被中國會黨史研究會推選為理事,台灣學者王爾敏在論及大陸會黨史專家時,將他列為首位。他所著的《清代洪門史》(38萬餘字)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批准,列入國家七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996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後,獲得浙江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專著類)一等獎 。

就在大家看好他的會黨史研究的發展前途之時,他卻來了個急剎車,從此淡出會黨史研究領域。他這樣做,似乎令人費解。次年正月,我詢及他今後研究計劃時,他拿出一本不久前寧波出版社出版的《寧波古代史綱》,說;"寧波已經出了古代史綱,近代史綱聽說也有人在搞。估計杭州也會有人搞的。我們溫州還只有張鎮中寫的《溫州地方史稿》。那本書僅二十多萬字,還嫌單薄了一點,而且只有古代史。溫州也應該編出比較系統的古代史、近代史。現在還沒有聽說誰在寫《溫州古代史》《溫州近代史》。"他把這看作身為本籍歷史學者的責任。他還分析了主客觀條件,認為經過努力,自己有可能獨力完成這一任務。我很希望能看到他的地方史研究的總結性成果,極贊成這個想法。不過,他又說:"我今年已經71歲了,雖然身體還行,畢竟歲月不饒人,必須用全部精力抓緊搞才有希望完成。"當年12月,他在《懷籀》(溫中校友通訊)第一期上發表《餘生願編》一文,明確表示:自己編寫《溫州近代史》的資料條件基本上已經具備,"這就有必要當機立斷:先編《溫州近代史》,後編《溫州古代史》。餘生願編《溫州史》,爭取在母校百年大慶(2002年)以前完成一種或兩種,為母校爭光!為溫州爭光!"他在歷史研究中所深藏著的愛鄉之情, 在這段話中有了一次明白的表露。從這時開始直到逝世前,他就集中全力從事地方史研究。他用生命的最後十七八年時間,剛剛完成了三件大事(撰寫《溫州近代史》、主持《溫州文獻叢書》的整理出版、撰寫《溫州古代史》),就離開我們而去了。現在回過頭來看,他那時的"當機立斷",實在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而他當時能做出這一決斷,主要就是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感。

發願先寫《溫州近代史》之後,1997年下半年擬 訂目錄(該目錄還曾登在1999年2月的《溫州讀書報》徵求意見)、提綱。然後隨即動筆,歷時兩年,寫成了47萬字的《溫州近代史》,於2000年9月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溫州近代歷史的史著。關於該書的學術特色與成就,當時我曾寫過《系統研究溫州近代史的開山之作》(刊於《溫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11期)一文予以評介,此處不贅。

整理、出版溫州歷代重要文獻是推動溫州地方史研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工程,也是胡先生的夙願。1996年以後,他曾經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設立"溫州文物古籍叢書整理出版基金會籌備組"、"《溫州文史叢書》編委會"負責整理、出版溫州歷代古籍文獻的建議,但都未被採納。2001年,他又一次提出整理出版溫州歷史文獻的建議,終於被市領導所採納,成立了《溫州文獻叢書》整理出版委員會及編輯部,推選胡先生任主編。到2007年,整套叢書40種48冊全部出齊。其中的《孫鏘鳴集》《東甌三先生集補編》《弘治溫州府志》《清史兩種》是他自己整理的。這六七年間,他從提出建議、確定書目、邀約作者、到審閱書稿,為整理、出版溫州的文獻古籍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寫到這裡,不禁想起當年胡先生和盧禮陽先生都曾跟我提過,希望我能承擔一部古籍的編注工作。我那時剛從溫中退休,但仍在高復班任課,怕難按合同所定期限交稿;更怕自己譾陋寡識,難以達到校注整理的要求,貽誤讀者,於是婉言謝絕。對照胡、盧兩位先生為整理出版溫州歷史文獻如此盡心儘力,自己至今於心有愧。附帶說一點,盧先生去年回憶,胡先生曾對他說"你是永康人,卻為永嘉人做事。"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難得的評價。胡先生歷來看重為溫州文化建設作出貢獻的人,更何況是外地人能夠這樣做。他的話中還含著一個溫州人對外地人的感激之情呢。

2006年,《溫州文獻叢書》的整理出版工作漸入尾聲,胡先生就立即著手撰寫《溫州古代史》。從此每次造訪他,總見他在伏案寫作。這時胡先生已經年逾八十為寫《溫州古代史》確實是爭分奪秒,終於在逝世前基本完成書稿,共60餘萬字。在此期間還擠出時間進行《陳虯集》《宋恕集》的增訂。可以說,他為整理地方文獻、研究溫州歷史,奮力拚搏到最後一息。

正因為此,他在這個領域的成就得到了高度評價。 陳學文先生說:"迄今為止比較全面系統整理溫州地方史籍與溫州地方史的研究,胡珠生可謂是首屈一指,貢獻重大,得到溫州學人的敬重。"(《困學齋主的學術道路》,《溫州通史編纂通訊》2014年第2期)縱觀胡先生一生,愛鄉之情對他的治學方向的影響明顯可見:上世紀50年代他的研究生涯一開始,很快就闖入會黨史、秦漢史、中國近代史三個領域。對秦漢史的研究使他得以成為一個歷史學者,而他最早退出了秦漢史領域的研究;會黨史研究使他成為這個領域的一時翹楚,但他也隨即淡出了會黨史研究領域。他退出這兩個領域可能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主要的都是為了集中更多精力研究溫州地方史。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原來就較多研究溫州的人物 ,後來實際上與溫州近代史研究倂軌了。到1996年完成《清代洪門史》的撰寫 之後,他就將全部心力都用在地方史的研究上了。

愛鄉愛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今天溫州知識分子依然保持著這個傳統,胡先生是其中一個突出代表。

(本文收入《溫州文物》第十二輯,西泠印社二〇一五年版,經作者同意交小號推送)

蘇步青故居留影,右起作者、胡珠生、章志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餘溫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的餘溫 |

您可能感興趣

鍾泰的治學之路
楊福泉:歷史民族學家何耀華的治學之路
步入國家圖書館的甲骨文殿堂——李學勤先生的治學之路
青年周恩來的治學之道
新書推薦: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宋兆麟
閱其美學,悟己問道,以治學 有感記之、追憶興懷
全體文化人三鞠躬緬懷:國學大師饒宗頤談讀書、治學、修身之訣
跟著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學管理,如何讓團隊合作更好
教研相長 厚積薄發——趙逵夫的治學育人之道
醫學科學屬性是中醫學的根本屬性!聽國醫大師張大寧談治學與臨床
中正或弔詭?術不離道——朝三暮四的政治學經濟學啟示
學貫中西,治學嚴謹——王國維
南懷瑾:品讀來自諸葛亮的千古良訓,教會孩子修身治學之道!
謝國幀:我的治學經歷
三國時期蜀地學風:吸納荊州治學方法,繼承漢代古文經學
春聯政治學:島內政治人物的必修課,一門大學問
性、恐懼與極權膜拜:霍布斯和他的政治學說
寶島「蕉慮症」 與「香蕉政治學」
史學大師陳垣的治學人生
與梁啟超、章太炎、羅振玉相比,王國維治學的特色其實是圓融中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