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生智慧之精氣神

養生智慧之精氣神

養生智慧之精氣神

這裡涉及三個概念:精、氣、神。這是中國古代醫家稱之為「三寶」的人體能獲得健康長壽至為寶貴的基本物質。其實,我國古代對所謂「三寶」有不同的理解,如佛學中也有三寶,指的是佛、法、僧這三者;在《老子》這部先秦時期道家最主要的經典著作中,認為「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日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儒家經典《孟子》則以「土地、人民、政事」為三寶。後二者的三寶,說的都是社會現象,佛家三寶則是宗教名詞,只有追求長生不老的道教徒說的三寶與養生有關,並且認為「耳、目、口鼻」分別是人體精、神氣的外竅。人體如精氣神三寶強健,則表現耳聰目明,口鼻通暢,是長壽的象徵。占代醫家講養生,就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十分重視調養三寶,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的原始物質,每個人體內,不論男女,都有這種物質。《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這種基本物質是先天帶來的,是父母結合之後,遺傳給子女的基本物質,也就是所謂「兩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篇》)。也就是說,人還沒出生,在母腹中,就已帶來這種物質。有了這個先大基礎,還需要有後天之精。這種後天的物質,來自每天攝入的食物的營養,稱為精微。食物攝入後,還要經過消化、吸收、轉化,再分布全身,這些就是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在一起,構成了人體的三寶之一的精。這個精是具有重大的生命活力和機能的物質,包括人體生殖機能,是繁衍後代的根本物質,它來自父母,又傳之後代;它還包括維持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生長發育、抗禦各種致病因素的能力。一個人,如果精氣正常充足,則生長發育正常,健康無病,長壽而精力旺盛。精從幼年時期逐漸充盛,經歷青春時期之旺盛充沛,到老年之逐漸衰少,這是發展規律。但如能保持恬淡,則這種過程可以變緩而延長,使人得以長壽、健康。

氣這種物質,一般也是無形的。人之所以能有生命活動,除了精這一基本物質本源外,需要有氣之參與,才是有生命的。沒有氣的精,則不成其為精,是無生命力的,有了氣,人體才有各種運動變化,才能生長、行動、繁殖。這些生命活動靠的是氣的升降出入等活動。有了氣的這些活動,人才能走動,才有呼吸、消化、語言、排泄、循環。用宋代醫家楊士瀛的話說,即「人以氣為主……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氣也;營衛所以轉運者,亦氣也;五臟六腑所以升降者,亦此氣也。……順則平,逆則病。」如果人的精氣先天後天皆很充足,一旦氣衰,則生命亦將衰微,無從生活,更談不上長壽。古代養生家要求人們要認真培養此氣,這也是養生的重要方面。

神,這裡所指的不是宗教迷信中的神靈上帝、佛祖真主,而是人體生命中生命活動表現於外的象徵。神,指依附於人體的精神活動、思想意識。沒有神,即便精與氣都是充足的,則生命活動就是不完全的,或者說,不能得到健康長壽。我們曾經聽說過所謂「植物人」,這是指那種只維持一口氣,心跳還沒有停止,人還在呼吸,但已經不具備思想意識的人,這種人已經「失神」,沒有神了。即便人有神的存在,畢竟神還有盛衰。最容易看出「神」的狀態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面部,尤其是眼睛。眼睛有「神」,即是色澤鮮活、運動靈敏、目光炯炯,這就是有神;如果眼睛雖然也能看到東西,但乾燥無澤而獃滯,即為無神。人的面色也要有神,才能「神采奕奕」。

人體的「三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者處在協調狀態,則人體就精充、氣足而神全,這樣的人能健康長壽。恬淡虛無是達到這一狀態的首要條件,它能使三者協調,使人健康長壽。精氣神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

精氣充足的人,就能生神,這猶如水分與樹木的關係,水分養料充足,則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神是精的產物,沒有精,則神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必將枯竭調萎,神是依靠精的滋養而旺盛起來的。精足神必強,精盛則神旺;反之,精衰則神疲,精絕神則滅。氣與神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精雖充足,還得靠氣的推動和維持才能使神旺盛,這就像二者之間的橋樑,沒有這個橋樑,則雖精盛也是一潭死水,不能流動,神也失去精的物質支持而枯萎。但是神又反過來主宰人體的氣,使氣的運動自如,升降出入正常,不致亂成一團。氣的運動變化之所以有條不紊,也靠神來維繫,中醫稱之為氣機協調,全賴神之維繫。再則精與氣也是渾成一體的,二者具有互相轉化、互相支持的作用。這種情況猶如能源供應和機器的轉動一樣,沒有能源,機器不能轉動做功;光有能源,沒有機器,能源無用武之地,二者是互相依賴而存在,又互相協調的。

人體三寶,需要人們加以精心培植護養。古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出了十分精闢的見解;並且以恬淡虛無為養生之第一要義,也就是旨在培植人體三寶,護命養生,以達到健康長壽之目標。一個人如果不能恬淡虛無,而是終日為名叫利而斤斤計較,忙忙碌碌,躁動追逐,則是與養生之道背道而馳的。這種人壽命定然短促,不得享其天年。我國在東漢時期出了一位古代最著名的醫家,名為張仲景,人稱「醫聖」、「醫方之祖」。當時正是東漢末年,政治鬥爭十分激烈尖銳,一般文人都競相追逐權位、依附權勢;老百姓則因兵荒馬亂、生活極不安定,疫病流行,大量死亡。張仲景對此深有感觸。在他本人的宗族裡,原來有200 多人,在不到 10 年的時間裡,竟死亡達三分之二。張仲景深深「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觸景生情,他感嘆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之!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傷寒卒病論·自序》)這是一篇十分精彩的養生文獻。雖然張仲景並非一位養生學專家,但他生活在當時那個亂世里,對一個人應當如何養生,有十分精闢的見解。那些終日孜孜汲汲,奔忙於名利,攀附權勢的人,從來就沒有恬談怡靜的心情。這種人,儘管外表穿戴華麗,但其身心交悴,十分空虛,實際上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一旦有病邪來襲,馬上陷入禍不旋踵的境地,束手受敗,何來長壽?這篇精彩的論述,足為競逐權勢的人做為座右銘,也是恬淡虛無、修身養生的讚歌。

關注養生!關注健康!

以傳統中醫理論和佛學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借用儒釋道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讓自己更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山居士 的精彩文章:

TAG:青山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二:儒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健康養生|大寒節氣養生
《養生膚語》:陽氣是健康與智慧之本
智慧養生 養生當先明理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一:道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黃帝內經》8大養生智慧:順時令,養氣血,活出精氣神兒!
養好氣血和脾胃,為養生之王道
尋古人養生智慧之「合於術數」
春季養生養精神
筋骨堂養生:中醫養生之道 養健康人生
養生 養氣 養心
十二生肖茶壺,養生養眼養福氣
白醋養生、大蒜養生、「神葯」養生:醒醒,鑒別能力才最養生!
氣功拳術中醫健身養生
養生、精心之類的物品
【節氣養生】雨水養生
節氣養生:雨水養生
崆峒武術中之養生動功
健康養生:老齡化養生市場潛力巨大
談談春季養生——重在養肝護脾,葆養生生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