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譜》,讀出了羲獻父子的秘密!

讀《書譜》,讀出了羲獻父子的秘密!

GIF/981K

(馬車出行圖/來源不詳)

幫主:「我知道事情的真相!」

我們接著看《書譜》,到「羲獻」二字,對於「羲」字的解讀,之前在《王羲之的草簽和我的青春期 |讀》一文中做了總結整理,這二字筆勢相連,所以還是放在一起看看,重點看看這「獻」字。

古代的很多字,其實都和天、地、神有關, 「獻」字也不例外,所以有詞曰「獻祭」,就是祭祀給神靈的貢品。

這是「獻」字的原型,左邊代表鍋,右邊代表狗(犬),把狗放鍋里烹煮,是為了慶祝酋長六十大壽嘛?

當然不是,按那會的條件,養一條狗當然不會這麼隨便就烹了,好東西一定是拿來討好天神或者祖先的,所以這個字最原始的意思即,鼎鍋煮骨,敬神祭祀。

但奇怪的是,不知道簡化「獻」字為什麼是「南」+「犬」,就算要簡化,左邊至少也是「鬲」,因為此字的本意就是中空的炊具,怎麼也輪不到「南」啊!

因為沒想通,所以不想了,看看「獻」字的筆順:

這個字基本上可以一筆寫完,左邊大量的轉筆纏繞,右邊則是瀟洒的筆斷意連。

所以筆法點上需要注意,轉處的用筆。

左邊有四個明顯的轉,首先第一筆點,就是轉入頓筆再向左下,感覺明顯有一種力量將向右下而去的趨勢扭轉到左邊,所以需要頓筆後稍提向左下,一瞬間完成,不需要刻意。點接下來的轉筆更加圓渾,很有骨力,順勢將筆鋒轉過去,中鋒更多,下一個轉則在弧頂處用力,筆毫鋪開,由中轉側。左下角的轉筆非常典型,需要用腕力順勢送上去,也是訓練的重點。

右邊需要注意的是筆勢上的承接,寫的時候,需要將收筆和起筆的節奏連接起來,並且可以看出,這一塊要非常瀟洒的用筆,孫過庭當時應該非常快速的寫出來後三筆,不知道你能否體會到。

此字最扎眼的是中間的粗線,完全打開了筆毫,如果你是個嚴謹的人,可以量量這一筆和最細的線條之間的粗細關係。這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用筆方式,讓我想起了張旭光先生的書法中,有時候也會出現如此的感覺,非常具有辨識度。寫的時候一定要敢於「耍狠」。

此外,不知道各位臨帖時,看不看文意,讀到「羲獻」二字,我總會新生疑問,為啥兒子的名不避諱老子的名呢?是親生的嘛?

昨天我將這個疑問拋出,有朋友回復和「道教」有關,也有朋友反問「那個時候講避諱嗎?」,很有些批判性思維的意味。

關於道教這個事兒,從我查的資料來看沾點邊,而關於那個時候講不講避諱也查到了相關的證據,如果您看完上面的筆法解析,還有心情,且聽我道來。

首先,古人講避諱,先秦時代就有。

比如秦莊襄王名為子楚,為了避諱,把楚國稱為「荊國」,漢高祖劉邦為了避諱,用「國」字代替「邦」,所以漢代版本的《論語》中有一句叫「何必去父母之國」,其原文則為「何必去父母之邦」。再比如漢文帝將北嶽的「恆山」改為「常山」是因為其名為「恆」。

顯然,在王羲之以前的古人,就有避諱的傳統。那麼憑什麼王羲之就可以不避諱?而且其前後的朝代,幾乎少見這種現象。

難道是因為晉代講究不避諱嘛?

也不是,從《世說新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六朝期間,對於禮儀是十分講究的,其記載說:

王大服散後已小醉,往看桓。桓為設酒,不能冷飲,頻語左右:「令溫酒來!」桓乃流涕嗚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淚,因謂王曰:「犯我家諱,何預卿事!」王嘆曰:「靈寶故自達。」

意思是說,這個人不小心叫了對方的名諱,因而掩面大哭。聽起來挺矯情,但其實,在那個時候,「聞諱而哭」是習俗。

想一想那時對朋友家人都可以避諱,那更別說國家層面對避諱的講究了。

故,排除了當時流行不避諱的假說。

困惑之下,再找姓氏學的相關資料來看,發現一些端倪,原來魏晉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在戰亂中融合,藏緬語族與苗瑤語族對漢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

插一個語言學的知識點,學者將全球各個國家民族的語言按照語音、語意和語法劃分為幾大語系,例如尼剛語系(Niger–Congo languages,尼日-剛果)、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環新內幾亞語系(Trans–New Guinea languages)、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s)和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但這些語系並不是包含了所有的語言,而是大部分。我們現在的語言則屬於漢藏語系,亞洲幾乎都在這個語系之中。

有專家考證到,藏緬語系中,有父子連名的現象,比如南詔先世世系,這一家從父親到兒子一直這麼起著名:

細羅閣羅晟晟羅皮皮羅閣閣羅鳳鳳伽異異牟尋尋閣勸勸龍晟

這種「玩法」在漢族上古時期也有類似,不過是「頂真」式的「玩法」:

鄭穆公公子豐公孫段豐卷

這是按三代的規則起的。其實在上古時代,姓和氏還是有區別的,而且重名根本不算什麼,此處就不展開論述了。想說的是,父子不避諱,有歷史、區域、民族和時代的淵源,所以王羲之父子不避諱並不是偶然。

那麼其中的必然則有兩個方面,其一來自於那會兒文人士大夫追求個性解放的訴求,玩「玄」,需要用一些方式來放達與寄託,所以這種藐視禮法的起名就是一種個性展示,那會的狂人多會利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禮法的不屑一顧。

比如「阮籍猖狂」,猖狂到什麼份兒上,守喪期間還要去司馬昭的宴席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別人罵他,也是照喝不誤。再比如有貴族家裡正在搞party,名流雅集,而王獻之不請自來,還到處指指點點、罵罵咧咧,把主家氣的破口大罵想要趕走他,而獻之卻是一臉的鄙視。

其二,則來自於上面提到的民族融合,那會兒有人也會學習少數民族的文化,無論是出於好奇好玩還是政治目的,《世說新語》中就講到王羲之的祖父,丞相王導和人下棋的時候學說「夷語」的故事。

綜上,羲獻父子不避名諱,原因大致如此罷,老王家三代都是「之」字輩也不足為奇了!

前幾日,路見一黑人兄弟用陝西話問路,有老婦驚道:「看這天都熱球成啥咧,咋把小夥子曬得跟碳疙瘩一樣!」

本文首發於書法臨帖幫微信公眾號(lintiebang),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101個繁簡字辨析
何紹基楷書作品整理分享
寫不好,有時是因為紙性與筆的硬度不相適合!
松線條、丑書和性衝動
再讀《書譜》這三行,有點意思!

TAG:書法臨帖幫 |

您可能感興趣

讀董橋的《讀胡適》,讀出一點惆悵
毛澤東讀了一輩子《資治通鑒》,到底讀出了什麼?
《紅樓夢》里的諧音,你都讀出來了嗎
王俊凱讀了一封戰士寫的情書,粉絲:沒讀出戀愛的感覺
馬戴《灞上秋居》:你讀出背井離鄉的落寞,我讀到讀書人的堅韌
屈子祠的楹聯韻味,你都讀出來了嗎?
《紅樓夢》里的賈府,《水滸傳》的梁山,怎麼讀出了相似之處
怎樣才能正確的讀出古詩詞裡面的字的讀音呢?
書評:從《日本的細節》中可以讀出什麼?
毛主席的字這麼好都是讀帖讀出來的!
咦,怎麼從章子怡粉絲萬言書中讀出了勢利眼的味道?
如何才能從勸善書中讀出修真密語?
左宗棠從《中庸》里,讀出了哪些被人忽視的大智慧?
怎樣讀書,才能讀出氣質?
妹子為了秀「動漫胸」,在身上寫了4個字,敢讀出來的都是漢子!
才讀了一篇《黃帝內經》,就讀出了我們幾千年的原地踏步!
讀出來胸襟和修養——讀《蘇軾文集》有感
從米芾的《面諭帖》中可以讀出什麼?
毛澤東給兒女們寫的信里,我們讀出了父親對孩子的平凡挂念
真的老了?依偎在兒子懷中的她,竟讓網友讀出了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