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英文刊物之辯,有何解決之道?

中英文刊物之辯,有何解決之道?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編者按:

近期,「主編們激辯:論文發在中文雜誌是自信還是狹隘民族主義?」一文引發《知識分子》讀者熱烈討論。有不少讀者在後台留言,有2000多名讀者參與了我們發起的小調查,其中有55%的投票讀者認為「辦好中文科技期刊和文化自信沒有關係」,認為「二者有關係」的佔39%,大多數讀者(72%)認為辦好中文科技期刊的關鍵是「改變科研評價體系」。

還有讀者專門向我們投稿發表自己的觀點。今天我們選登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陳鐵喜的來稿。陳教授從科研工作者撰寫和閱讀學術文章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另外,我們還獲授權轉發科睿唯安業務總監寧筆在科學網個人博客上撰寫的《中國辦好英文期刊也有助於增強自信》一文。

過度強調中文期刊不符合學術交流現實

撰文|陳鐵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認真拜讀過《知識分子》刊登的「主編們激辯:論文發在中文雜誌是自信還是狹隘民族主義?」一文之後,想從科研人員的角度來表達一下觀點,我個人中英文刊物都看也都投稿過。

對於辦好中國期刊,我雙手贊成。但是,如果不惜動用行政力量調整評價手段來過度強調中文期刊,有些矯枉過正,這不符合學術交流的基本事實。下面本文僅僅針對語言問題,即只討論學術期刊的中英文問題。

01學術活動語言中英文並行不悖

其實在中國學者的學術活動中,中英文並行使用是並行不悖的。除了與期刊打交道之外(投稿、文獻閱讀、審稿以及一些編輯活動),還有教學、各類報告、總結、基金申請、學術交流等等。這些活動中,中文的使用極其廣泛。這種情況在非英語母語國家也是一樣。因此,整體上講,在中國學者的學術活動中,中文仍然是佔有主體地位,並未出現什麼所謂「戰略危機」。 即使是期刊領域,例如Cell Research等這類明星期刊,以及科研人員心中分量很重的「兩刊」,即 《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與《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都十分成功,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期刊。

所以,中文是中國科研工作者學術活動中的主體語言,並沒有因為英語作為論文主要交流語言而改變。

02從評價體系看期刊語言

從社會現實角度,完美的評價體系並不存在,只是在不斷完善。現在的考核指標(論文和項目等)的確有其漏洞所在,「灌水」現象時常發生。但是有個費效比的問題,管理的過度細化就意味著管理成本的失控,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學者本身也會權衡利弊,並非各個都在鑽空子。研究者會儘可能兼顧高質量論文與評價標準,因為一味灌水的人並不會得到學術界賞識(雖然在單位績效方面獲利較多),這點是有共識的。同行的評價會更看中高水平工作。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如何,同行還是基本能夠看清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在評價體系中引入更多或者加強中文期刊的比重,實在看不出能從任何程度上緩解當前評價體系問題的可能性。那麼,純粹為了提高中文期刊稿源而這樣做,豈不是顧此失彼?況且,期刊管理水平與作者投稿與閱讀意願是相互促進的。我所在領域有個現實的例子,兩個明星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分別簡稱GBC和GCB,若干年前影響力差不多。近年來,由於期刊管理不善,審稿過程無比拖沓,GBC已經被GCB遠遠拋在了後面,即使GBC是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這種大組織的主打期刊也無濟於事。之前,我與AGU編審團隊當面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也坦承GBC影響力下滑是管理造成的。

評價體系更像是一種追認。評價體系會引導投稿不假,但是更本質上講,更是因為期刊辦得好了,以其作為參考才更具有可操作性,這才納入評價體系。而且,評價體系也是不斷演化和修正的。

從這一點來說,如果通過調整評價體系來帶動中文期刊,這樣是不是邏輯弄反了,請三思。

03從如何讀文獻看期刊語言

文獻閱讀是科研的基礎,每個研究生在初期大多都會被導師扔到文獻堆里讀幾個月,建立基本的知識背景體系。而在研究過程中,文獻閱讀也是每個科研人員的常規活動。由於文獻可以說是海量,閱讀文獻也是要掌握一定技巧的。很多人分享過文獻閱讀技巧,其中對我個人影響力較大的是蒲慕明先生2006年在上海神經所的講話,其中有過非常系統的總結。

除了一些同行必讀的經典文獻,文獻閱讀更大的難點在於如何有效讀當下的文獻。同期文獻量太大,不同作者也會圍繞當下尚未解決問題發表很多具有爭議性的結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研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都會採取一定的文獻閱讀策略,例如:選擇少數幾個重要期刊瀏覽,這樣既節約精力,又能基本上就不錯過領域內的重要問題。同時,關於自己的具體研究問題,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形式進行廣泛搜索,包括使用CNKI,Google Scholar或者ISI Web of Knowledge。我的導師曾經教我一個他使用的方法,他先在ISI上圈定一系列期刊,大概有幾十種,然後每月通過關鍵詞搜索的形式瀏覽這些期刊中和他研究相關的內容。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關注一些重要學術團隊的工作進展,這也是緊跟學術前沿的很好方式。不像過去期刊以紙質版為主的時代,獲取並不容易。當前互聯網時代,文獻檢索獲取非常便利,科研人員的關注度更容易集中在一些影響力大的知名期刊。由此可見,期刊競爭讀者是相當殘酷的。

從科研工作者讀文獻的角度講,期刊想贏得讀者,就必須參與國際競爭,同台(英語)競技,這是無法迴避的。

04從投稿看期刊語言

發表論文交與同行評議,這往往是科研活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引用巴斯德一句話,「科學沒有國境,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其實,支持中國期刊的例子也很多,基本上國內科研人員都有在國內刊物發表文章的經歷。典型的例子有Cell Research發表了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團隊重要文章,引用應該有幾千次了吧。包括施一公教授團隊也在該刊發表重要成果。

英語作為學術交流的通用語言,在諸多非英語國家也已經被普遍接受,包括德國與法國。德國人對於德語和法國人對於法語,都是有極強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少部分人甚至明顯排斥英語,但是英語還是作為論文通用語言被廣泛接受。

這裡重點討論一下這個說法,「中文期刊並不影響學術成果的優先權,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文期刊對中國學者取得學術優先權不僅沒有根本影響,而且有先天的有利條件。」

個人愚見,用歷史上一些重大發現作為例子並不合適,包括屠呦呦有關青蒿素的文章。一方面,時代已經發生變化,全球信息獲取更便利,檢索訪問更容易。另一方面,這種觀點完全不適用於廣大普通科研人員。打個比方,假如一個人發現了某種治療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別說中文期刊,就算寫成一篇博客發在科學網上,也會迅速傳遍世界。然而,對於廣大普通科研工作者來講,把自己主要的學術成果以英文形式發表是一種必然。取得所在領域有重大發現的成果並不容易,有很多是常規的研究。其論文的載體,包括刊物和語言,是進行同行交流,建立學術聲譽的重要途徑。除非重大成果需要評獎的時候(如諾貝爾獎),組委會能夠認真地尋根溯源。在通常情況下,做相關課題的科研人員很多,大家往往處於同期競爭狀態。把研究成果發表在中文期刊勢必難以得到同行的廣泛關注,而且妨礙交流。

所以說,「中文期刊並不影響學術成果的優先權」的說法對於普通科研人員,肯定是不適用的。

05提高中文環境下科技信息的建議

其實,想辦好中文學術期刊的編輯們的心情以及他們大聲疾呼的道理,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從根本上來講,這是希望讓最新的、重要的科技成果保留在中文環境中。但是,通過過度強調、甚至通過行政干預評價體系的方式「強迫」作者,我想是不可取的。能不能換一種思路,通過譯文的方式,高效而精準地將那些精華論文引入中文環境,此舉既能保證科研工作者的論文參與以英文為主的廣泛的國際同行交流,又能夠保證我們在中文世界有完整的科技知識體系,做到兩者平衡。要知道,即使在同一個期刊上,不同論文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差異巨大,所以譯其精華即可。我個人想到的具體做法包括:

我國英文期刊的中文精選專刊

我國的英文期刊,可以定期選擇本刊物高引用和編輯認定的重要文章,做成中譯版專刊,方便研究生閱讀以及媒體報道。

高影響力綜述論文中譯專刊

綜述文章信息量大、學術價值很高,可以精選門類的綜述文獻製作中譯本專刊。

高影響力論文中譯專刊

例如,可以把每年我國影響力大的論文做中譯專刊,同時也可以把國際上 影響力大的相關論文做中譯專刊。

綜上所述,我想各位主編和學者們討論這個話題的初衷與目的並沒有本質差異。由於學術交流的頻繁性與國際性,英語作為主流交流平台已經成為客觀事實。我國學術期刊也要在這個平台上參與國際競爭,科研工作者的論文成果也需要這個平台去展示。同時,中文仍然是我國科研工作者在學術活動過程中的主要語言,並沒有改變。進一步加強中文環境中最新的、重要的科技成果,我建議通過推動精選譯文的形式。這樣既能保證高效、高質量中文內容,又與英文使用不衝突,望酌情考慮。

中國辦好英文期刊也有助於增強自信

撰文|寧 筆 (科睿唯安業務總監)

最近,關於中國期刊的討論很多。主動被動地,我不得不發表些意見建議。

整理一下我近期的觀點,大致有:

中國辦好英文期刊也有助於增強自信。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和我們辦好奧運會有助於增強自信一樣一樣的,用國際通行規則辦好世界大事,挺好。如果我們能夠辦好世界盃(今生可以期待嗎?)那就更好了,不過有點擔心中國男足的表現,呵呵~~~但中國人在英文期刊的表現,一定比中國男足強吧?以中國目前的科研水平,應該不用擔心的。

不要將中國英文期刊和中國中文期刊對立起來。二者均是中國的,辦好了,均有利於中國科技的發展。

中國已經辦好了少量的英文期刊。比如Cell Research、Nano Research、Light、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這些期刊的成功經驗各不相同,但均有一定的可複製性。

中國有能力辦好更多的英文期刊。中國現在可以辦好G20,辦好APEC,參與世界銀行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管理,一定也有能力辦好更多的英文期刊。

中國的英文期刊數量相對於中文期刊,太少。中國現在的中文學術期刊8000種肯定有;而英文呢?也就300種左右吧。很多學科,一種英文期刊都沒有。

中國的英文期刊數量,相對於日本等其他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也很少。以日本為例,其學術期刊總數在3000種以上,但英文期刊至少500種以上。

站在國家層面,其實類似於一個企業,需要產品組合,既需要面向全球科學共同體的英文期刊,也需要面向國內科研工作者的中文期刊,並不衝突的。

製版編輯:徐 可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二代腫瘤免疫治療的契機和組合策略 | 2017年北大國際研討會
魯白:為什麼要學科學 | 科學第一課
從普適到精準,癌症治療突破怎樣發生?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掌握劣構問題的解決之道?
尋找答案,你知道失眠的解決之道是什麼?
石中英:當代家庭教育問題的社會根源及解決之道
如何讓人的慾望限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南宋哲學家楊簡有解決之道
家裡有螞蟻怎麼辦呢?有什麼解決之道呢?
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淺論醫療糾紛中取證難的解決之道
慈禧與武曌:王朝統治者合法性虧空及其解決之道丨享讀會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解決之道
妥協:代價最小的衝突解決之道
九種鬼靈附體的鑒別方法與解決之道!
生命困境的佛法解決之道
關於課改中的四個關鍵問題,這位局長給出了解決之道!
八種靈妖附體的鑒別方法與解決之道
九種鬼靈附體的鑒別方法與解決之道
太空通訊仍處於撥號時代,科學家:未來激光才是解決之道
對話成思科技陳寅,IPTV的隱憂和解決之道
論韓國半導體設備發展,尋中國解決之道
太空通訊仍處於「撥號時代」 激光才是解決之道
卜卦與本命占星案例健康案例分析:痘痘的身心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