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五類人不宜「秋凍」!
古人講二四八月亂穿衣,立秋後氣溫逐漸降低,人們在提倡逐漸添加衣物的同時還提倡「秋凍」養生。並且提出「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方法。那麼秋凍對人體有啥好處?所有人都適合秋凍嗎?
01
怎樣科學理解「秋凍?
「秋凍」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溫度逐漸降低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產熱效率,提高對低溫的適應能力。
另外,秋季天氣轉涼後,時而出現氣溫回升的現象,俗稱「秋老虎」。因此,過多過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因熱傷風而感冒。天氣從熱到冷是個漸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冷一點兒就穿上棉衣,這種做法欠妥。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會使身體缺失對冷空氣的逐漸適應過程,導致抗寒能力降低,從而使人體在低溫環境下的主動調節功能降低。等到了數九寒冬的時候,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就會過度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趁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應該凍著點,衣物要慢慢地添加。
02
GIF/1K
秋凍能給人體帶來哪些影響?
1、提高抗寒能力
秋季過後便是冬季的到來,對人體的耐寒能力有著考驗。秋凍有助於循序漸進的提高耐寒能力,避免氣溫突然降低,人體因為不適應出現疾病。
2、少感冒、咳嗽
人體的鼻腔、呼吸道如果突然受到冷刺激,會出現血管收縮、乾燥、抵抗力下降,繼而發生感冒、咳嗽、氣管炎等疾病。
進行秋凍可以循序漸進的、良性的刺激呼吸道粘膜,提高抵抗力,減少秋冬季節易發生的咳嗽、流鼻涕、發熱等疾病。
3、鍛煉人體冷熱平衡系統
人體若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則中樞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刺激,容易發生頭痛、易感冒問題。秋凍可以對人體的冷熱平衡系統進行良性的刺激,提高適應力。
4、收斂陽氣
所謂秋收冬藏,秋季不僅收穫食物,身體還要注意收斂。中醫認為人體出汗會導致「氣隨汗脫」,秋季出汗多反而損耗陽氣。故而,秋凍又有利於收斂陽氣,助長壽。
5、良性刺激皮膚毛細血管
秋凍有助於良性的刺激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舒張,有利於提高皮膚抵抗力、預防凍瘡。
03
如何進行秋凍?
1、冷水洗臉
堅持用冷水洗臉也是一種秋凍方法,可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緊緻肌膚。
2、深呼吸
秋季可以在戶外、早晚進行深呼吸,提高呼吸道抵抗力,同時促進肺部殘留廢氣排出,吸入更多新鮮空氣,提高人體供氧量。同時有減壓功效。
3、戶外運動
秋凍宜在戶外進行,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促進新陳代謝。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接受室外冷空氣的良性刺激,陶冶心情。
4、循序漸進
進行秋凍養生要注意循序漸進,操之過急,容易導致寒氣入侵,引起呼吸道、胃腸道、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5、避免「凍而不動」
秋凍固然屬於一種自然的養生方法,可防禦疾病。但是還要助鍛煉,僅僅靠冷刺激也會凍出病來。所以,秋凍養生要注意和運動結合,同時注意避免大汗淋漓之後進行秋凍。
04
五類人不宜秋凍
1、慢性肺病患者
「秋凍」也是有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就要及時添衣。對於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凍」。這類病人,體質虛弱,寒邪易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
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這裡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系疾病多與機體內的津、血運行不暢相關。由於津、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因此津、血的運行狀態受外界溫度影響很大。寒性收引,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心脈失養,從而引發血壓的波動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發生。
所以對於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為體質虛弱,不能耐受增加運動以防寒及增強機體抵抗力的活動,所以不應「秋凍」。
3、胃腸病患者
對於胃腸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性潰瘍等,還應小心對待秋凍。
如消化性潰瘍患者多呈周期性發作,尤其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更為突出。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潰瘍易發季節。這類患者正氣不足,衛外防禦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時都手足不溫,容易感冒。胃是多氣多血之腑,寒則收引,受涼後氣血運行不暢,則會諸症峰起,或吐或泄,或脹或痛。
所以若遇秋風瑟瑟,還是應該及時添加衣物的,不能過分「秋凍」。
4、關節病患者
「秋凍」要適度,不能隨便凍,尤其是對人體重要部位加強保護,如頭、胸、腹、足、頸、肩、腰、膝關節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後仍不能緩解,就應該及時就醫,查明引起疼痛不適的原因,儘快治療。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凍」,一是因為「秋凍」容易感冒。長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體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所以季節交替、忽冷忽熱時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痙攣。當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氣刺激時,會發生血管痙攣,使血流量進一步減少,而其常合併周圍血管神經病變,會導致微循環障礙,容易引起組織壞死。
05
三個部位不能秋凍
首先是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如果保護不好,陽氣會喪失,頭頸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第二個是腹部,腹部有很多重要經脈,如脾胃經、肝腎經穿過,任沖督三脈起於腹腔內。此處受涼將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對臟器功能都會有影響。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經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經等。
第三個就是腳,「寒從腳生」,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於腳。由於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如果腳部受寒,則血液流動瘀滯,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不足,臟器功能繼而受損。


TAG:御康養身 |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要怎麼捂?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養生」適合你嗎?
※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的分寸如何把握?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養生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樣才不會容易受寒!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那麼天氣幾度需要春捂?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寶寶要如何「春捂」?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除了會捂,還要……
※民間俗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你會「捂」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這4個部位不能隨便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你家孩子也捂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科學「秋凍」有講究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養生的四大要點莫忘記!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4個部位凍不得,當心傷身!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除了會捂,還要養護脾臟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四個部位記得捂一捂!
※春捂秋冬,不生雜病!做到「三個捂」「四個一」助你昇陽氣固基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捂是有講究的,媽媽應該如何給孩子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