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法略說「二無我」之「補特伽羅無我」

百法略說「二無我」之「補特伽羅無我」


百法略說(177)


「二無我」之「補特伽羅無我」

百法略說「二無我」之「補特伽羅無我」



文 / 心愚


「二無我」之「補特伽羅無我」

那麼說到諸法的無我呢,主要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叫做「人無我」,一個叫做「法無我」,「人無我」也叫做「補特伽羅無我」,我們來看看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還是先看看窺基大師的解釋:


梵言補特伽羅,唐言數取趣。謂諸有情數數起惑造業,即為能取(因也);當來五趣,名為所取(果也)。雖複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轉,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乃補特伽羅,即無我矣。此所無即我,是為我空也。彼凡夫等皆執心外實有諸法,又執此法有實主宰,此說為無,無即彼空,無別體也。


梵文的「補特伽羅」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就是「數取趣」。數就是屢次,一次又一次的。眾生一次又一次的在五趣六道裡面來回跑,就叫數取趣。有情眾生不斷的生起煩惱,造作種種的業,這是能夠不斷「取趣」的因,而「五趣」則是所取的果。但是,雖然有情眾生不斷的煩惱造業,不斷的在五趣之中輪迴,卻沒有一個真實的自在的能夠自主的「我」存在,所以叫做「無我」。


「乃補特伽羅,即無我矣」,是說這個「補特伽羅」就是要「無」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我」,「無」在句子里就是一個動詞了。「空」、「無」這兩個概念當作一種理論或者見解來講的時候是一個名詞,但有時候也會用它來作動詞,空性的空是個名詞,「人空」的「空」就可以是個動詞,是把人我給空掉的意思,這時候和空性的「空」就不是一個意思了。所以後面繼續說,「此所無即我,是為我空也。」


窺基大師說,有情凡夫都認為心識之外的色法之類都真實存在的,這就是「法執」,而且還認為執著於這些法產生法執的必然是有主宰的有情眾生,所以有情眾生也必然是存在的,但是呢,認為有情眾生是存在的,就又成了「我執」。那麼這裡呢,窺基大師說,諸法都是沒有的,能夠執著諸法的有情也是沒有的,這裡說的「無我」,就是要破掉這些個「法」和「有情」的體,並不是破其他的東西,不是說只破一個什麼恆常不變的屬性啊之類的,不是破屬性,而是破這個諸法和有情的存在,這個要搞清楚。那麼,窺基法師這段是連「人無我」和「法無我」都講了。

我們再看一下普光法師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言補特伽羅者,此地正翻名數取趣,於六趣中,數數往還,名數取趣,雖復往來,都無我人,故名無我。


普光這裡主要從「人無我」的角度來講的,沒有去涉及「法無我」的內容,當然這也更符合原意。普光法師也是說,補特伽羅在我們漢語裡面翻譯為「數取趣」,就是在六道之中不斷的一次一次的往返,跟送快遞似的,這叫做數取趣。但是,雖然凡夫會認為有個「我」作為在六道中輪迴的主體,但是「我」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只是凡夫的一個執著,這就叫做「無我」。


最後我們看看《瑜伽師地論》裡面的說法:


補特伽羅者: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

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


《瑜伽師地論》也講了什麼是「補特伽羅」,什麼是「補特伽羅無我」,說如果你認為離開了緣生諸行之外還有個真實的「我」存在,那麼你這個觀念就是錯的,因為你是找不到這個「我」的,「我」這個東西是「不可得」的,實際就是沒有「我」,這就是「無我」。


關於「無我」的內容,佛教經論之中處處在講,這是佛法跟世間的其他學問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而且是最為根本的不同之處。像《金剛經》中,翻來覆去的告訴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熟悉歸熟悉,未必會真的能夠理解。可能有人會疑惑,既然沒有「人我」的存在,那我們怎麼會思考,能夠修行,最終能夠成佛呢?我們前面所學的內容,應該都能知道了,「我」是怎麼來的呢?無非是第七識執著於第八識,產生了一個「我相」,然後由此產生了「我執」,所以認為有個「我」存在,而實際是不存在的。我們的修行,最終成佛,恰恰是要破除這個「我執」才行,前面學無為的時候,也曾經學過,真如無為是什麼呢,是「二空所顯」,就是人我和法我都破除了,才叫做證得真如,對不對?當然這個觀念比較難以理解,更難以接受,很多人聽了會「如刀剜心」,但是沒關係,學佛如果學不到「如刀剜心」的感覺,沒有經受在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被顛覆的痛苦,覺得佛法講的跟自己想的差不多啊,都很容易接受啊,那就很可能是你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如果學真正的純粹的佛法的話,肯定會很難受一陣子的,這個要有個心理準備,我們以前也說過的,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

百法略說「二無我」之「補特伽羅無我」


大象佛學圖書館的千聊直播間開通了,目前有佛經讀誦、佛經導讀、在家律學、梵唄和佛教儀軌等欄目,跟大家一起讀誦和學習經典。以後會陸續開通一些其他的版塊,邀請更多的法師宣講佛法,歡迎大家關注參與。


大象圖書館,


千聊直播啦,


歡迎來關注,


聽經聞佛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百法略說總說「無我」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上)
路上的小和尚——外一篇 「無奈」
巧妙的智慧行布施之三:法布施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百法略說「二無我」之「法無我」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真如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擇滅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非擇滅無為」
百法略說總說「無我」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不動滅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虛空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想受滅無為」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無慚」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無愧」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諂」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常」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恨」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涵義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想報」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忿」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百法略說色法之「味」
百法略說色法之「觸」